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在英语读后续写中的运用
2018-05-03周永鹏
周永鹏
摘 要:浙江省英语新高考首次推出读后续写新题型,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考查重心转移到语篇层面。在读后续写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对阅读文本进行语篇分析,使学生在掌握主题大意和文本脉络的基础上生成故事,进而明确写作要点和方向,增强续文和前文的连贯性和融洽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读后续写;语篇分析
浙江省英语新高考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考查不再停留在特定的结构、词汇或者单一的语言技能,而是上升到对整个语篇层面的理解以及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上。新增加的写作题型——读后续写是一种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的考查形式,要求考生依据一段350词之内的叙事语篇、两个续写段落的开头语和所标示关键词进行续写(150词左右),除了要求考生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句式外,还注重内容构思和情节衔接的能力。它虽然赋予考生很大的理解自主权和想象空间,但是需要考生对语篇结构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运用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指导学生对读后续写文本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读后续写的质量。下面笔者以浙江省英语新高考2016年10月卷和2017年6月卷两份试卷中的读后续写为例,利用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进行语篇分析,把握语言形式内容和思维逻辑方面的内在联系,挖掘叙事文本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从语篇角度分析叙事文本。
一、利用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分析语篇
美国语言学家拉波夫(Labov)的叙事分析模式在西方叙事学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分析模式来源于对个人口头叙事材料的研究,后来提出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应包含以下六个部分:点题(Abstract)、指向(Orientation)、进展(Complication)、评议(Evaluation)、结局(Resolution)和回应(Coda)[1]。在实际的语篇中,某些部分复杂的连接和镶嵌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有时进展和结局难以区分开来。另外,一篇叙事语篇并不一定包含所有六个要素。下面,利用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分析浙江省英语新高考2016年10月卷和2017年6月卷两份试卷中读后续写提供的文本(两个文本分别用“故事一”“故事二”简称)。
(一)点题
点题是叙事者在进行叙述故事之前对故事大意进行简要的概括,提前告诉读者“What was the narration (of the story) about?”。叙事者一般在故事开头用一两句话来总结故事梗概。除此以外,像小说的标题、电影的片名、戏剧的剧名都可以作为点题。因此,假如故事本身就有标题,它可以用来作为对叙述故事的概括。在上述两个故事的开头找不到一两句概括故事内容的话,也没有设置起点题作用的标题。因此,学生一开始不能直接获取故事的梗概,必须要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故事的整体感知,这就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另一方面来看,点题部分的缺席也大大增强了读后续写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有利于学生在猜读命题者思路的过程中培养构建故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指向
指向是在故事伊始,叙事者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背景等外部因素的描述。它告诉人们“When and 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Who was involved in the story?”等背景信息。我们可以把指向理解为叙事者为故事主题的叙述摆好时空的舞台,请上关键的人物角色。在上述两个故事中,指向都是叙事文本第一段的第一句话,而且构成比较相似。时间分别是“七月的一个周末”和“七月的一个下午”,地点分别是“丛林”和“去阿拉斯加的路上”,人物分别是“一对夫妻”和“小学老师以及他的朋友”,背景分别是“开车去湖边宿营”和“团队骑行去阿拉斯加”。这一部分是帮助读者建立故事的时空概念,很容易将读者或考生卷入到故事中,吸引人往下联想“What would happen then?”。需要指出的是,用来表示指向的基本上是非叙事句和时间、地点状语等。
(三)进展
进展是故事本身的发生和事态的发展。它是叙事结构的核心部分,占据语篇大多数篇幅,告诉人们“How did the story evolve?”。通常由一系列以时间为顺序排列的叙事句构成,也会包含一些对话。故事一以女主人公Jane为核心人物,讲述了Jane和Tom意见产生分歧,之后独自走进森林导致迷路。在丛林中,她后悔离开了Tom,产生无尽思念。独自度过一夜后,她自救寻路,在顺流而上的途中,她听到了直升机的声音,并决定使用自己的黄色罩衣来引起直升机的注意,结果直升機没发现她就飞走了。故事二以小学老师Mac Hollan为核心人物,讲述了他由于朋友修车,先独自单骑。途中遭遇恶狼穷追,拼命与狼对抗。驱赶失败后心急如焚,只能骑车逃命,发现身后有来车,就在未到陡坡前停车拦路、寻求帮助。通过分析两个故事的进展部分,我们可以发现叙事句的谓语动词以一般过去时的形式为主。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发展演变,呈现出线性的结构,让读者有一条清晰可循的思路。因此,考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要抓住核心人物,重点关注一连串的动词,就能够把握叙事的进展,理清故事的情节。
(四)评议
评议是叙事结构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是指叙事者或者故事中相关的人物对事件的看法、态度和心理,包含对故事的起因、结果以及过程中事件要点的评议[2]。评议包含直接评议和间接评议。在这两个故事中,叙事者基本上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来描述当时的感受或期望以及对某种情况的看法、观点和判断,属于直接评议。故事一的第四段有两处评议,“If only she had not left her mobile phone in that bag with Tom”和“Lying awake in the dark, Jane wanted very much to be with Tom and her family. She wanted to hold him and tell him how much she loved him”,穿插在Jane迷路的过程中,细腻地表达了Jane和Tom吵架后任性离开,后来没能和Tom取得联系的后悔以及失联后的思念之情。第五段有一处评议,“Never in her life had she tasted anything better”表达了Jane在野外困难的环境中尝到简单食物(simple food)后的巨大愉悦(great pleasure),可知环境也对人的主观感受有着强烈的影响。故事二的第一段有一处评议,“He hoped to show them this beautiful place someday”表达了Mac Hollan想要分享骑行途中所看到的美景,渴望有朝一日把家人带到此地。第四段也有一处评议,“He knew that once he hit the hill, hed be easy caught up and the wolfs teeth would be tearing into his flesh”表达了Mac Hollan对于前有陡坡、后有恶狼追赶的危情判断和结果预期,向读者传递了千钧一发的紧迫感。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评议渗透在叙事结构当中,在相对单调的叙事过程中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有助于读者形成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
拉波夫敘事分析模式还包含结局和回应。结局主要回答“How did the narrator close the story?”,它是对故事核心矛盾的一个交代,标志着叙事的结束,包含人物的下场、目的的实现或失败。极少数的叙事结构是没有结局的,也有一些结局是开放性的(open-ended)。回应则是六个部分当中出现频率最低的一个。它是对故事的主题进行点明或升华,把人们从故事中带回到现实世界,使人们对某个方面有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对于学生从整体语篇分析的视角进行阅读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很好地回答了读后续写中的“读什么”和“如何读”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语篇分析的能力,加强文本理解的品质,进而为接下来“写什么”和“如何写”做好了铺垫,指明了方向。
二、利用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进行续写
读后续写只提供了两个续写段落的开头语,需要学生在阅读前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构思和想象,对故事的进展继续推进,写出一个合情合理的圆满结局。根据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续文的写作要重点关注故事后续的进展、结局、回应这三个方面内容,可以适当穿插评议。
(一)后续的进展应聚焦核心人物,注重前后协同
读后续写是以协同效应作为理论基础的,这就意味着续写所用的语言和前文的语言在形式、风格、思想等方面应尽量保持一致。考生可以基于前文的阅读对自身运用的语言进行模仿,与前面的文本保持统一、一致,进而做到内容上的丰富和创新。在分析故事二的进展时,我们发现一个特点,叙事句基本上以故事中的小学老师Mac Hollan为叙述起点,进展部分的主语大多数是他,多达15处(前文共24句话)。因此,后续的发展按照常理也应该聚焦在他身上,把恶狼穷追他的遭遇继续推进,而叙述狼和其他人物主要也是为了服务Mac这个核心人物。以下是故事二续文第一段的学生习作,叙述的起点比较聚焦。
“Man, come in quickly”, shouted Paul. Hearing the voice, Mac had no choice but to take the risk. He got off the bicycle and jumped into the car without hesitation. Macs heart beat wildly with sweat rolling from his face. Before Mac could say a word, the car rushed at an incredibly high speed. Looking back through the window, he found the wolf gradually disappeared in the distance. After arriving at a safe place, Mac explained what had just happened and thanked Paul and Becky. Then he made a call to inform his friends of his location.
(二)结局的位置不定,可放续文第一段或第二段
在构思续文内容时,考生可顺着文章的思路,结合对两个段首句的分析推理,进行合理预测和想象。一般而言,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结局可能会放在续文的哪个段落。结局的不同位置决定了后续事件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叙事框架。
以故事一为例,根据两个段首句“But no more helicopters came and it was getting dark again”和“It was daybreak when she woke up”可以预测两种不同的结局位置。
【预测一】
续文第一段:If Jane and Tom finally found each other, she may spent the second night at home/in the hospital.
续文第二段:Jane woke up and they might share loving words.
【预测二】
续文第一段:If Jane and Tom still didnt find each other, she probably spent another night in the forest.
续文第二段:Jane might reunite with Tom by her own effort or was finally rescued.
再以故事二为例,根据两个段首句“The car abruptly stopped in front of him”和“A few minutes later, the other two cyclists arrived”也可以预测两种不同的结局位置。
【预测一】
续文第一段:If Mac got rid of the wolf by climbing into Paul and Beckys car, he might be very grateful for their timely help.
续文第二段:Mac joined his friends again and shared his terrifying experience with his friends.
【预测二】
续文第一段:If Mac was still facing the danger of the wolfs attack despite Paul and Beckys help, he might wait for his friendss arrival.
续文第二段:Macs friends might come to help and finally Mac was out of trouble.
(三)回应可有可无,并且回应的主题不唯一
回应也可以理解为点题,让人回到叙述的起点,引发人们对整个故事的思考,有时会传递一定的价值观。作为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叙述者的想法可以存在于故事的结尾,但也不强制要有。孰优孰劣,考生自己权衡判断。以下是故事一续文第二段的学生习作,借助Jane对整个故事进行回应——争吵和分歧永远比不上亲情来得重要。
It was daybreak when Jane woke up. The first thing she saw when she opened her eyes was Tom sleeping beside her. She smiled with content. And then she kissed him on his cheek, thanking God for making her return, safe and sound. After all the difficulties she went through, she ultimately realized that nothing matters more than family and no bond is stronger than the love between the family.
不同于傳统的教学模式,语篇分析是一种高层次的语言教学,强调学生从语篇入手,理解叙事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表达主题时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叙事文本的解读能力[3]。学生熟悉了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在以后碰到类似的叙事语篇时,就可以激活已有的叙事语篇图式,为该文体的续写打下理论基础。在阅读中运用此模式不但可以让我们掌握叙事语篇的主题大意和文本脉络,而且由此可以生成故事,进而明确写作要点和方向,增强续文和前文的连贯性和融洽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此模式在读写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叙事文本往往体现出语篇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我们在运用此模式来指导读后续写教学时也要注意其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48.
[2]LABOV W. 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2: 354-396.
[3]王小丽. 拉波夫的叙事分析模式在语篇分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