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得好,首先要问得好

2018-05-03朱昌元

关键词:葛优批判性预设

朱昌元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一处师生共有共享的学堂:师生互动,生生共学。交流知识,碰撞思维,习得能力,在生成的灵动天地里一起成长。

徐雪莉老师的这堂论述文写作指导课,就是向这样的理想迈进的一道风景,呈现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气象。

一、以“生成”为目的的课前预设

论述文写作的教学,核心的元素,是“思维力”,多思,多益。真实的思考、充分的思考、深入的思考和辩证的思考,固然不是一个课时所能够容纳的“内容”和实现的目标,但,心中有鹄的,眼中有路径,一定是“平等的首席”必须有的方略与能耐。预案,当然得有,要不,就无从生成精彩。

以“葛优躺”为课堂的生发点和主线,并以“葛优躺”在国内外的不同遭遇和国外青年的网络创意来开阔视野、推进思维,目的是让学生从“有意味”的熟悉事件开始思考生活,然后通过比较、追问和反思,逐步“掘进”看似简单的公共事件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层的社会原因。现场“生成”学生的思维,就是本堂课课前预设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以“问”为导引的思维体操

作为课堂的“首席”,教师的首要任务,当然是“引导”,所谓相机点拨、因势利导。然而,导向何处?如何引导?怎样提升引导的效率和质量?这些都是我们必须细加审视并巧妙把握的课题。

从“葛优躺”开始的这一趟旅程,是设定在教师的整体框架之中的,而“葛优躺”就是这全景的一幅“缩略图”。但,在学生那里,则未必可以一眼看穿。

于是,学生在徐老师的导引下向前走。

这里的三問,即国际批判性思维教学中的“三个黄金之问”:质疑——是真的吗?替代——还有哪些解释?选择——哪个意见更有价值?沿着这三个问题,环环紧扣,步步为营,拾级而上,从一问“真的吗”,到再问“对了吗”,到三问“还能有更好的吗”,这是层级的进步,也是思维的深入。对于学生而言,跟着走,学着走,可以渐入佳境。这样的思维操练,指向思想的深刻和思维的活跃,小而言之对于论述文写作,大而言之对于整个语文教学,都不啻是一种训练程式,更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意义上的练兵场。

三、以“开放”为基础的课堂生成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韩愈《师说》中的“说师”,历来为人津津之乐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两个词:“平等”和“互动”。

徐老师的第一步,是让学生面对“葛优躺”直接提问,没有引导也没有限制,旨在让学生撤除藩篱,放开手脚,启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充分尊重学生,讨论学生最愿意讨论的问题,使学生对“葛优躺”形成初步的感受和思考。回头审视自己提问的角度,则是“思考自己的思考”,也是“黄金三问”的自我开启。第二步,则是在给出“葛优躺”在国外遭受嘲笑的视频和国外青年的一些网络创意的图片后,用“黄金三问”的方法再次让学生提问。教师仍然不给任何是非优劣的引导和限制,让学生的思维在中外网络现象的碰撞中向更深处探寻。第三步,学生在自己问题的指引下,对事件有了更完整、更深入的思考,梳理之后,就形成了小语篇。从小语篇的呈现来看,学生思维的批判意识已初步建立,课堂是富有成效的。

近思,是认知之源泉;切问,是观念之由来。在“让论述走向深刻”的征程中,“说”得好,首先要问得好。问得好,从根本上保证了“说”得好。古人说“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中庸》),两部经典不约而同都强调“问”,强调“辨”。重视“问”和“辨”,说到底就是倡导和培养审辨式思维、批判性思维,它是写作论述文不可或缺的思想利器。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葛优批判性预设
葛优一句话怼空谈者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葛优躺』其实很伤身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葛优两口子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