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平等对话中传承经典

2018-05-03朱成燕

关键词:对话教学论语

朱成燕

摘 要:在《〈论语〉选读》这种文化经典的教学中,教师要构建平等对话的课堂,营建多重对话系统,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并在多角度的对话中生成《论语》的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

关键词:对话教学;文化经典;《〈论语〉选读》

《论语》以多元化的角度展示了孔子在文化、经济、政治、教育、修身、哲学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对民族素质和民族特性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但《论语》离我们已久远,对它的理解也存在诸多的争议。在《〈论语〉选读》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对课文内容的认知,还须深入探究文本,由已知阅读向未知阅读延伸,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自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全方位多维度的和谐沟通与交流,在多角度的对话中生成《论语》的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

在现代语文教学理论中,对话既是教学的一种形式,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目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吸收了西方对话理论的精髓,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教师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所以在《〈论语〉选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亲近大师。

一、依托話题,拓展延伸,理解圣贤智慧

《课程标准》在阐述“文化经典”课程目标时指出:“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这个目标要求我们:学习文化论著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思想境界,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文化论著学习所得,来更好地认识世界、融通生活。这反映在教学中需要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并就某一话题进行深入对话,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进而更好地理解圣贤的智慧。如在《中庸之道》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就“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一话题展开了对话。

拓展材料如下:

【链接1】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

【链接2】

自然:天地以和顺为性。(《周易外传·说卦》)

交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

修身:君子和而不流。(《礼记·中庸》)

齐家: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吕氏春秋·大乐》)

经营:利者,义之和也。(《周易·乾·文言传》)

治国: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荀子·富国》)

【链接3】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火单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

教学片段实录如下:

生1:孔子认为,不能片面地为追求“和”而“和”,“和”还必须受到“礼”的约束。如毛竹有节,虽是一气相通,却是上下有别。正如君臣、父子、夫妇固然至为亲密,然双方必须有别,相互有所界限,如此方能相与成“和”。

生2:我认为君子当以义相处,君子之间当摒弃利害冲突。在“淡如水”的交往中,故能显“和”。而小人以利“交”,只是短时的混同,一旦利益相冲突,便会反目,不可能和谐。

生3:“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化。

生4:同,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相加;和,是多样性的统一。既强调君王意见的主导性,又要求臣子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以避免单一、绝对化。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

生5:平等友善,尊重他人。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为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他人的言论而苟同于对方观点,但在内心深处要坚守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生6:“和而不同”是和谐而又不众口一词,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其生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当今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都可以遵循这一原则。

在适度拓展延伸中,学生在把握孔子教导弟子“和而不同”的这种生命关怀的同时,也提高了解读经典的水平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类似地,教师也可以就某一话题适当补充一些墨家、法家、道家等学派的经典文献,这对于拓宽学生文化视野、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仰望名家,叩问心灵,体察圣贤情怀

对话不仅是语言文字的交流手段,更是生命的内在诉求;对话不仅是语言、思想的馈赠,更包括了人类生存方式的相互交融。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不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在《〈论语〉选读》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与名家、与文本、与自己对话,落实自己的阅读体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教学中,笔者补充了如下名家解读:

一些仁人志士,爱国者先行者革命者,大师大家,明知正确的主张处于劣势,正义的事业处于劣势,清醒的思想处于劣势,自己的实力还远远不够,还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必败的估计,挺身而出,作出完全没有成功希望的努力,叫作知其不可,知其必定不能成功,知其会给自己带来危险,知其不能被很多人理解,其处境真叫恶劣了,而不放弃,而为之,仍然那样去做。(王蒙《悲壮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生的感悟如下:

生1: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追求的就不仅仅是世间的真理,在我眼中,更多的是心中的坚持与偶尔的固执。

生2:你的心应如静默的根系,而非招摇的枝柯,深深地埋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去追求自身的简单和富足。

生3:如今的世界或许会缺乏传说中的神,却从不缺乏“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而这,也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生4:坚守自我本真的固执,一种热情而残忍的择善固执。

……

这种心灵的对话是知识结构的不断建构和更新,注重的是知识生成。这种对话教学,使学习者不仅是知识的接收器,更是知识的生发器,不断地创造新的意义。对话理论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理论,它是“有思想感情、有个性和声音”的生命体,这一本质特性决定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就必须尊重生命,与之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在互动中探寻真理和建构意义,在倾听中追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它带来的是师生双方生命的丰富与提升。

三、关照当下,质疑碰撞,思考圣贤局限

文化具有时代性,而时代却总是在不断前进。经典作品虽然比一般作品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但也不是永恒的。尽管孔子有许多言论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孔子的思想在当下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立足当下的社会需求,思考圣贤言论的局限性,进而探讨经典的现实指导意义。如在“有教无类”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展开了思维碰撞。

生1:孔子招收学生不分区域,不分年龄,不论出身贵贱、等级和智愚,体现了教育的平等。

生2: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并不包括女子,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

生3:时代不同,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有男女平等的思想。

生4:孔子開办私学,使很多人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也培养了很多人才,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生5:孔子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反映出他要求弟子在政治思想上和他保持一致。这说明“教”是有宗派限制的,以现在主张思想自由而言,显得落后了。

生7: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奴隶出身的。孔子的“教”是有鲜明的阶级限制的。

关于“有教无类”,学生发起了课堂大辩论,纷纷亮出各自的观点。这一教育思想也在思维的碰撞中与现实对接。课堂教学要允许学生见解独特,允许学生存疑质疑,允许学生自由表达见解,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学生在质疑中对话,在对话中探究,不仅认识了孔子思想的价值,还认识了圣贤的局限,这才是深入思考我们的传统文化,才是真正地“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面对先哲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死记硬背不是传承经典的好方式。构建平等对话的课堂,营建多重对话系统,激活学生思维,在现代和古代文化之间架起一座交流的桥梁,让中华千年文明的经典在对话中焕发新时代的生命活力,这才是传承经典的最佳选择。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对话教学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初中语文对话教学的特点研究
初中数学对话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对话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析
对话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