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梳理性能的内涵与评价
2018-05-03刘让同刘淑萍李淑静
刘让同, 李 亮, 刘淑萍, 李淑静
(1. 中原工学院 服装学院, 河南 郑州 710048; 2. 纺织服装产业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 郑州 710048;3. 河南省功能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 河南 郑州 710048; 4.中原工学院 纺织学院, 河南 郑州 710048)
梳理是使纤维集合体中的纤维分离成单纤维状态、达到伸直取向的主要措施之一。不同纤维的梳理性能存在差异,如何评价其梳理性能是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关于纤维梳理性能的探讨大都从应用层面入手,从工艺角度进行描述,如为分析判断梳棉机的梳理质量,提出用梳理度、梳理力、冲击力、转移率等指标进行衡量,同时研究者指出梳理度仅可作为参考指标,不能真实反映梳棉机实际的梳理质量[1-2]。从工艺角度、应用层面描述纤维的梳理性能时,由于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易使评价结果产生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从理论角度进行审视,使梳理性能内涵更清晰。
纤维的梳理性能与其物理力学性能密切相关[3-4],也就是说通过纤维特性可判定其梳理性能,使问题更简化。为此,本文从材料特性入手探讨纤维梳理性能的内涵,研究纤维性能对梳理性能的影响:通过对纤维物理性能的主成分分析,提取梳理性能内涵描述数据;通过建立梳理指数模型,实现对纤维梳理性能的水平评价;通过梳理性能分类模型实现对纤维梳理性能的归属评价。
1 梳理性能的内涵
传统的纺纱理论和实践表明[5],纤维的分离度、伸直度、取向度与平行度越高,越有利于后续的牵伸工艺,成纱的强力越高,条干越好。实际上分离伸直与取向平行不是纤维本身固有的状态,纤维集合体中的单纤维既不分离伸直也不取向平行,且含有疵点和短绒,要使纤维达到这种状态就需要依靠梳理,因此,梳理的目的就是要提高纤维集合体中各单纤维的分离度、伸直度、取向度、平行度,使纤维疵点、短绒率等减少。通过梳理,纤维可达到分离伸直、取向平行、低疵点、少短绒的状态,这种潜质就是纤维的梳理性能,该潜质的发挥与纤维自身及加工条件有关,纤维梳理性能的评价是在加工条件一定时,针对纤维自身可梳理潜质被发挥程度的描述。
纤维本身具有易卷曲、易纠缠、易断裂的特点,在加工过程中易出现缠结、集束、断裂成短纤维现象,这与纺纱要求形成了矛盾,对梳理性能内涵的了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
纤维梳理性能的内涵可从其自身状态和空间关系二方面进行分析,为便于纺纱过程中纤维的运动,首先要求纤维之间是一种分离的状态(第1个维度,或者叫作分离维),这是基本目标;其次,从纤维自身状态上看,分离可以是单纤维状态,也可以是束纤维状态(第2个维度,或者叫作集束维);同时,纤维可以是三维卷曲、成结的分离,也可以是伸直、平行的分离(第3个维度,或者叫作伸直维);在加工过程中纤维可能被拉断损伤(第4个维度,或者叫作梳断维)。这4个维度可全面描述纤维在梳理过程的状态。由此可见,梳理性能的内涵就是使纤维形成某种状态的能力,是分离维、集束维、伸直维和梳断维四者的有机组合,本文定义为梳理性能内涵4维度。
2 实验部分
2.1 试 样
采集到20种纤维,其规格如表1所示。
表1 纤维规格参数
注:“—”表示样品为市购,产地不详
2.2 测试指标和测试方法
纤维梳理过程中,梳理机件利用相邻针面间的分梳、剥取和提升作用完成对纤维的梳理[9],其效果取决于纤维的物理及力学性能,主要包括几何参数、力学、静电、表面摩擦、吸湿性等方面。测试指标、表征符号及对应的测试方法为:截面形态系数X1通过纤维横截面实际面积与其理论截面积之比计算得到[6-7];扭转截面形态系数X4为纤维不同位置的半径与其理论半径之比的平方和[6-8],通过制作纤维横截面切片,然后分别测试其面积和不同位置的半径来实现;初始模量X2、相对抗弯刚度X3、相对剪切弹性X5、相对抗扭刚度X6、回复率X9、断裂伸长率X12、断裂强度X13通过 Instron 5565型万能强力仪测试[6-7];质量比电阻X7采用YG321型纤维比电阻仪测试;动态摩擦因数X8用Y151型纤维摩擦系数测定仪测试;线密度X10采用Y171型纤维切断器-中段法、密度X14采用密度梯度法、回潮率X15采用烘箱法分别进行测试[6-7];长度X11采用Y131梳片式羊毛长度测定仪或大容量棉花纤维测试仪(HVI)进行测试[6]。试样置于温度为(25±2)℃、相对湿度为(65±2)%的环境中调湿24 h后进行测试[6-8]。
2.3 测试结果及其标准化
为便于统计分析,需要对测试结果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或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min-max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整理[10],即
Di=(Ti-Tmin)/(Tmax-Tmin)
(1)
式中:Ti为某指标的测试值;Tmax、Tmin分别为该测试指标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Di为该指标的标准化值。数据标准化处理结果列于表2中。
表2 标准化整理后的纤维性能指标
3 结果与讨论
3.1 梳理性能内涵因子的提取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表2中纤维物理性能数据进行主成分提取[11-12],其结果列于表3中。可知,纤维的物理力学性能可重新组合成多个因子,但其中第4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7.985%,也就是说取前4个因子即可代表原始变量全部内容87.985%的信息,因此,将这4个因子作为主因子取代原始变量,分别用Yl、Y2、Y3和Y4表示。
通过上述方法提取的主因子,与梳理性能4维度理论上存在对应关系,但每个因子对应的维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采用旋转成分矩阵方法探讨4个主因子与各物理性能之间的关系,其结果见表4、5。
从表4可以看出,4个主因子与纤维梳理性能之间有一些可区分性的相关关系:主因子Y1与截面形态系数、扭转截面形态系数和断裂伸长率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抗扭刚度、相对剪切弹性显著负相关,这些特性集中反映了纤维延伸、弯曲和扭转的难易程度,与梳理时纤维分离状态有关,因此,Y1与分离维对应,定义为分离因子。
表3 解释的总方差Tab.3 Explained total variance
表4 旋转成分矩阵Tab.4 Rotational Component Matrix
表5 物理性能影响成分得分系数矩阵Tab.5 Coefficient matrix of component score
根据表5得到Y1与纤维物理性能关系见式(2)。
(2)
主因子Y2与纤维线密度、断裂强度、初始模量、相对抗弯刚度和长度呈显著正相关,在梳理过程中,适当的刚性和较好的断裂强度,有利于减少梳理机件对纤维的损伤,因此,Y2与梳断维对应,定义为梳断因子,根据表5得到Y2与物理性能关系,见式(3)。
Y2=0.03X1+0.186X2+0.214X3-0.217X4+
0.012X5-0.045X6+0.053X7+0.012X8-
0.129X9+0.228X10+0.276X11-0.029X12+
0.252X13-0.06X14-0.03X15
(3)
主因子Y3与纤维的质量比电阻、回复率、断裂伸长率、长度和扭转截面形态系数显著正相关,与密度显著负相关。质量比电阻、回复率、断裂伸长率、长度和扭转截面形态系数越大,梳理时纤维容易集束,因此,Y3与集束维对应,定义为集束因子,并根据表5得到Y3与各物理性能关系,见式(4)。
(4)
主因子Y4与纤维的回复率、断裂伸长率和动态摩擦系数显著负相关,与回潮率和密度显著正相关。回复率、断裂伸长率和动态摩擦系数越大,纤维集合体中的单纤维越不易伸直取向,回潮率和密度越高,纤维越易伸直取向,因此,Y4与伸直维对应,定义为伸直因子,根据表5得到Y4与各物理性能关系,见式(5)。
(5)
选取的4个主因子中,其中前2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较大,已达到60.496%,说明这4个主因子的贡献率有主次顺序,且这4个主因子对梳理性能的贡献率呈现依次递减的规律,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可按主因子 1~4 的主次顺序来分析评价不同纤维的可梳理性。
3.2 梳理性能内涵因子讨论
通过上述分析认为,分离维、梳断维、集束维和伸直维是纤维梳理性的内涵分量。通过式(2)~(5)可对本文所选纤维试样的梳理性能分量进行计算,结果列于表6中。可看出,不同纤维的各梳理性能分量大小也有所不同。
分离因子Y1主要受截面形态系数、扭转截面形态系数、相对剪切弹性、相对抗扭刚度和断裂伸长率的影响。相对抗扭刚度表示纤维产生扭转变形的难易程度[7],其值越大,纤维越不易缠结。相对剪切弹性代表纤维对剪切变形的回复程度,其值越大,纤维剪切变形中的塑性变形越少,纤维越不易缠结。鉴于纤维一般为非正圆截面,引入截面形态系数和扭转截面形态系数,其值越大,表示纤维较易弯曲和扭转,不易分离。断裂伸长率表示纤维承受拉伸变形的能力,变形能力强的纤维不易分离。在5种物理性能的综合作用下,分离因子呈现如表6所示的规律,即蚕丝和棉纤维的分离因子较小,而丙纶、涤纶和粘胶纤维的分离因子较大。说明蚕丝和棉纤维在梳理时易缠结,而丙纶、涤纶和粘胶纤维易分离。
表6 梳理性分量Tab.6 Combing components
注:Z为纤维梳理性综合评价函数。
梳断因子Y2主要受线密度、断裂强度、初始模量、相对抗弯刚度和长度的影响。长度和线密度是纤维的基本特征参数,长度越长,纤维越粗,断裂强度越高,纤维被梳断的概率越低。初始模量和相对抗弯刚度表示纤维抵抗变形的难易程度[7],其值越大,纤维越不易变形,越有利于降低纤维的损伤,提高抗梳理能力。综合上述几个物理性能,梳断因子呈现如表6所示的规律,即苎麻的梳断因子较高,腈纶、锦纶、涤纶和蚕丝次之,粘胶纤维、细羊毛、丙纶和棉纤维较低。也就是说,粘胶纤维、细羊毛、丙纶和棉纤维在梳理时容易损伤,而苎麻不易被拉断受损。
集束因子Y3主要受质量比电阻、回复率、断裂伸长率、长度、扭转截面形态系数和密度的影响。质量比电阻越大,纤维梳理时易出现黏结现象,不利于纤维分离。断裂伸长率和回复率表示纤维抵抗变形和变形回复能力,其值越高,纤维越易集束。长度越长、扭转截面形态系数越大的纤维,越易集束,不利于分离。密度越高,越有利于纤维在梳理中的分梳、剥取,可降低纤维集束现象的产生。综合上述几种物理性能,集束因子呈现如表6所示的规律,即锦纶6、锦纶66和柞蚕丝的集束因子较高,棉纤维的集束因子较低,说明锦纶6、锦纶66和柞蚕丝梳理过程中易发生集束,棉纤维不易发生集束。
伸直因子Y4主要受动态摩擦系数、断裂伸长率、回复率、密度和回潮率的影响。纤维动态摩擦系数越大,纤维间的作用力越大,越易影响纤维的取向伸直。断裂伸长率和回复率值越高,纤维越易变形,不利于纤维的伸直取向。密度越大,纤维结构越紧密,越易伸直取向。综合上述几个物理性能,伸直因子呈现如表6所示的规律,即天丝、富强纤维和粘胶纤维伸直因子较高,丙纶和腈纶伸直因子较低,说明天丝、富强纤维和纤维粘胶梳理时容易伸直取向,而丙纶和腈纶不易伸直取向。
经过分析可知,纤维梳理时,分离因子Yl、梳断因子Y2、伸直因子Y4越大,纤维越易分离和伸直,不易出现梳断,这对梳理是有益的,即分离因子、梳断因子、伸直因子与梳理性呈正相关;而集束因子Y3越大,纤维越易集束,而不易分离,这对梳理是不利的,说明集束因子与梳理性呈负相关。
3.3 梳理性指数及分类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可用Yl、Y2、Y3和Y4来描述纤维的梳理性,以各项主因子对应的特征值占总特征值的比例(即累积贡献率)为权重[11],对4个主因子进行加权求和,可得到纤维梳理性综合评价函数Z,称其为梳理性指数,其计算方法如式(6)所示。
Z=Y1f1+Y2f2+…+Ymfm
(6)
按照4个主因子与梳理性能的相关关系,在集束因子Y3前加负号,可得:
(7)
基于该定义可知,梳理性指数越大,纤维的梳理性能越好。通过式(7)可对每个试样的梳理性指数进行计算,其结果列于表6中。不难发现,梳理性指数可反映不同纤维的梳理性能水平,相对而言,苎麻的梳理性指数较高,蚕丝类纤维较低;且大多数纤维的梳理性指数为负,说明纤维梳理都是有难度的。
从表6中Z值大小可得到不同纤维的梳理性指数分布,针对本文的纤维样品,其梳理性从易到难可分为5类:Ⅰ类(苎麻等:7#)、Ⅱ类(天丝、涤纶、粘胶纤维等:13#、12#、15#和14#)、Ⅲ类(维纶、锦纶、丙纶等:16#、20#、17#和19#)、Ⅳ类(各种棉纤维、羊毛等:5#、4#、3#、6#、1#、2#和18#)和Ⅴ类(桑蚕丝、柞蚕丝等:8#、11#、9#和10#)。该分类所表现的纤维梳理难易程度与实际纺纱梳理是吻合的,因此,可实现对纤维梳理性能的分类归属及水平评价。
4 结 论
1)提出了纤维梳理性能内涵的4个维度,其与纤维物理性能提取的主成分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梳理性能的内涵为分离维、梳断维、集束维和伸直维的有机组合。研究表明,分离维、梳断维、伸直维与梳理性能呈正相关,集束维与梳理性能呈负相关。
2)建立梳理性4维度分量与纤维物理性能之间的相关关系,阐述了不同纤维梳理性存在差异的内因。以主因子累积贡献率为权重,建立可梳理性指数的计算模型,实现对不同纤维梳理性能的水平评价,梳理性指数值越大越有利于梳理。
3)提出了纤维梳理性分类模型,实现对纤维梳理性能的分类归属,提出了与梳理实践吻合良好、从易到难的纤维梳理性能分类实例。
FZXB
参考文献:
[1] 王学元. 梳理度与梳理强度的探析[J]. 纺织器材,2014, 41(1): 55-59.
WANG Xueyuan. My view on the carding extent and carding intension [J]. Textile Accessories, 2014, 41(1): 55-59.
[2] 谢家祥. 关于梳棉几个梳理参数的分析[J]. 棉纺织技术,2017, 45(2): 19-24.
XIE Jiaxiang. Analysis of several carding para-meters[J]. Cotton Textile Technology, 2017, 45(2): 19-24.
[3] 吴俊. 再生纤维梳理纺纱性能[J]. 纺织学报,1989, 10(9): 43-45.
WU Jun. Spinning property of recycled fiber [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1989, 10(9): 43-45.
[4] 李新荣, 蒋秀明, 杨建成, 等. 基于纤维断裂的棉精梳机“柔性精梳”分析[J]. 纺织学报,2013, 34(9): 130-133.
LI Xinrong, JIANG Xiuming, YANG Jiancheng, et al. Analysis of "soft combing" of cotton comber based on fiber breakage [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13, 34(9): 130-133.
[5] 倪士敏. 梳棉梳理工艺研究[J]. 棉纺织技术,2011,39(8):1-4.
NI Shimin. Research of carding processing in carding process [J]. Cotton Textile Technology, 2011, 39(8): 1-4.
[6] 余序芬, 鲍燕萍, 吴兆平, 等. 纺织材料实验技术[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 56-72.
YU Xufen, BAO Yanping, WU Zhaoping, et al.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of Textile Materials [M]. Beijing: 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 2012: 56-72.
[7] 于伟东. 纺织材料学 [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 41-53.
YU Weidong. Textile Materials [M]. Beijing: 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 2006: 41-53.
[8] 聂毓琴, 孟广美. 材料力学[M]. 北京: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0-61.
NIE Yuqin, MENG Guangmei. Materials Mecha-nics [M]. Beijing: China 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 2003: 60-61.
[9] 任家智, 许瑞超, 李营建. 纺纱原理[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39-50.
REN Jiazhi, XU Ruichao, LI Yingjian. Principle of Spinning [M]. Beijing: 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 2002: 39-50.
[10] 张红坡, 张海峰. SPSS统计分析实用宝典[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7-38.
ZHANG Hongpo, ZHANG Haifeng. Booklet of SPSS on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2:27-38.
[11] 刘让同,田广菓,刘淑萍,等. 假发审美物性及其评价[J]. 服装学报,2017, 2(4): 283-287.
LIU Rangtong,TIAN Guangguo,LIU Shuping,et al. Aesthetic property of wig and its evaluation[J]. Journal of Clothing Research, 2017, 2(4): 283-287.
[12] 苟捷, 刘建立, 高卫东. 应用主成分分析的原棉可纺性指数构建[J]. 纺织学报,2015, 36(8): 16-21.
GOU Jie,LIU Jianli,GAO Weidong. Construction of raw cotton spinnability index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15, 36(8):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