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暴雪将至
2018-05-03方正宇
◎方正宇
容量超越悬疑片
对于很多国内观众来说,可能是因为先听说了段奕宏凭借《暴雪将至》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的消息,才会对这部影片产生出观赏兴趣。要是只看剧情简介,以侦破连环杀人案为主线的《暴雪将至》,似乎应当被归纳为推理片或者悬疑片,相信这也是很多观众刚踏入影院时的预期。
但实际上,影片真正想要表达的主题远远超过刑事案件本身。从宏观层面来看,《暴雪将至》记录了中国传统工业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挣扎;而在微观层面,则依靠段奕宏对于余国伟这名保卫科干事的成功演绎,展现了小人物在大环境下的茫然与无奈。
主角说
你叫什么名字?余国伟。余下的余,国家的国,伟大的伟。你姓什么?余,多余的余。
人总是喜欢回到自己得意的地方。
下不完的大雨,连猫都抑郁。
撞出荧屏
被什么抛弃的他
余国伟是一个被各种矛盾包围的复杂角色:在厂里,他是一眼就能识别出作奸犯科者的“神探”,但是当他积极参与公安部门侦破杀人案的过程中,却被有些警察嫌弃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在酒桌上,他总能听到来自同事们的各种称赞,但是背过身去,他却是一个被别人讨厌的食古不化者;他获得先进工作者之类的个人荣誉,但是当工厂关闭时,他却和其他工人一起被挡在冰冷的铁门之外;为了破案,他不惜牺牲个人的感情生活,然而最终结果却是他自己因为杀害了“凶手”而锒铛入狱。
经历了如此复杂的人生之后,当余国伟多年之后刑满释放时,早已失去了昔日的那份锐气。在办理登记手续的过程中,他刚开始向民警介绍自己姓氏时的表述为“余下的余”。然而这个回答只是得到了漫不经心的对待,民警随后又不耐烦地问起他到底姓什么,此时余国伟的回答变成了——“多余的余”。这种措辞上的变化,其实反映出他对于人生的思考——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多余的人?
而在现实生活中,有此疑惑的又何止是一个余国伟。在很多单位里,都会有那么一两个被认为特别“较真”的人。为了坚守规则,他们往往给人以铁面无私和六亲不认的感觉,甚至成为敌视和排挤的对象。就好像在《暴雪将至》中,余国伟一心阻止他人盗取工厂资产,但实际上,保卫科的其他同事早已与外界勾结监守自盗,甚至就连跟余国伟最亲近的徒弟也参与其中。
从影片中的很多细节可以看出,这名徒弟非常敬佩余国伟,甚至在跟随他追捕嫌疑人的过程中甘冒生命危险。我们由此可以推测,或许徒弟不是因为贪图小利而背叛师傅,更有可能的一种原因是,徒弟担心不参与同流合污就被遭到孤立,这在工厂的集体氛围中会成为一件很可怕的事。而反过来看,也再次显现出余国伟的那份坚守是多么难得。
可是偌大一座工厂,只靠一两个像电影主角一样的坚守又何济于事?在影片中,无论工厂防盗还是侦破杀人案,余国伟几乎都没能获得任何支持,长期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更为耐人寻味的是,影片中有一段余国伟在表彰大会上激情发言的情节,然而多年之后,却从一个老工人那里传出了保卫科从来没有获过奖的说法。那么,当初令余国伟最为意气风发的那个场景,到底是现实还是仅仅出现在幻想中?更进一步想,如果像余国伟这种一心扑在工厂上的人都得不到重用,整个单位又怎能获得光明前景?所以这座工厂的最终衰落,或许只是一个必定发生的结局。
方法论
方正宇
沪上著名律师、时事评论员
《暴雪将至》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二十几年前的故事,但是影片所具有的启示意义,依然可以适用于当代。无论对于一座工厂、一家公司又或者是整个社会来说,对于原则和规则的坚守,永远都是一种宝贵且必不可少的品质。或许在有些人眼中,主角般的人物总是会让生活变得不那么轻松,甚至妨碍别人获取利益。但实际上,正是这种不轻松确保了秩序的稳定性,最终会让集体中的绝大多数人获益。
所以在现实的职场中,哪怕我们自己没有勇气成为余国伟那样的人,但当身边的人们选择坚守时,我们至少可以表现出支持的态度,别再让他们觉得自己成为了多余的人。否则,那座工厂的悲剧也许会出现在更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