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学理论与文艺学之关系研究

2018-05-03谢九生

枣庄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艺学文学学科

谢九生

(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8)

在艺术学升为与文学平齐的学科门类以前,作为前身为二级学科的艺术学或一般艺术学的艺术学理论与同为二级学科的文艺学都是从属于文学的。而且,就惯常说法,作为学科之一的艺术学是20世纪初从美学分离出来的。当然,这种说法是对于中国现代艺术学而言的。因为,在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艺术学。同时,在二十四史中,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周书》《隋书》和《北史》中出现的“艺术”列传也说明这一时期就已经有了相关的艺术学理论方面的史实。分析这些“艺术”列传可以发现,古代的“艺术”与现在的艺术的内涵与范围有许多的不同。但是,古代的“艺术”几乎包括着今天所说的在当时已经出现的艺术,也即包括美术、音乐、设计等等我们今天所认为的艺术种类。

而所谓“文艺”就是文学与艺术的契合,也就形成了作为文学以下的二级学科的“文艺学”。 在中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了文艺学的现代形态,或可称为中国现代文艺学。而追本溯源文艺学的渊源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即刘勰的《文心雕龙》,同时,在中国的正史中,北宋欧阳修等人撰的《新唐书》和元人修的《金史》中,已经有了今天所说的狭义的文艺学的相关知识的“文艺”列传,这也说明文艺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艺术学理论与文艺学不仅有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而且,在艺术学学科升门之后,由于艺术学理论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特殊性,以及文艺学的概念与范围的模糊性,从而使得艺术学理论与文艺学之间的学科与学理关系十分复杂。

一、文学与艺术的关系

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文学几乎处于一个相对比较特殊与优越的地位,因此,就造成了艺术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的特殊性,比如,艺术学曾经一直处于文学的门类之下,而文艺学则部分承担了艺术学理论的功能与范围。而且,中国艺术学的由来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其中,先秦时期的《考工记》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艺术”列传是中国古代艺术学产生与不断发展的佐证。而古代“艺术”的内涵和范围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性”具有密切的关系。

(一)文学独特的历史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文治武功与文武兼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追求。然而,北宋以后,中国就逐渐走入了“崇文抑武”与“以文立世”的偏颇路径。而且,从古至今文学就在中国历史上处于很高的历史位置。古代文人或可称为士大夫、士人等,其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士”。东周以前属于贵族的巫与史,逐渐衰落与失去贵族身份而衍化成“士”,又与平民中有受过文化教育的人员共同汇入到士的行列,渐渐形成拥有文化话语权的文人阶层。而汉魏以后,南朝宋时范晔的《后汉书》中首次出现了“文苑”列传就从某些方面说明了文学的地位的独特性。北齐与隋唐之后科举制度的兴起更加使得文人不仅仅拥有文化话语权,还逐渐拥有了政治权利。

因此,在古代的二十四史中,所谓的文学、文苑、文艺,儒家、儒林等等列传就十分的丰富,而且这些列传中的记载与史实或都与今天的文学史一样同属于中国文艺与文学史的知识范畴。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1](P790)这三个“不朽”中,“立言”虽然排在“立德”“立功”之后,但是,自从文人执政以后,“立德”“立功”与“立言”一样都与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自古至今文学都具有“不朽”的独特地位。

由于文学的“不朽”地位与古代艺术学学科的文学化的性质与特点,艺术与文学在学科方面的关系,处于不正常的相反的状态,也就是艺术学反而从属于文学之下,按道理来说文学应该是从属于艺术学,也就是说目前文学与艺术学同为平行的学科门类也可能是有所不妥的。早在北宋欧阳修等人编修的《新唐书》的“文艺列传”中就已经涉及到了文学与艺术的关系。

“然尝言之,夫子之门以文学为下科,何哉?盖天之付与,於君子小人无常分,惟能者得之,故号一艺。”[2](P4307)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就把文学视为“下科”和诸多艺术种类的一种,因为文学作为“一艺”与各种“艺术”一样也是与天赋有很大的关系,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都可能获得。这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早就把文学置于艺术之下了。

但是,将文学与艺术学置于相并列的地位,却在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默认与推崇,甚至在艺术学升门之前,文学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凌驾在艺术学之上。而且,目前人们在研究艺术学的时候,仍然常常不把文学包含在其中。

(二)“中国艺术学”的起源之说

近现代以来,西方的军事强势也带来了文化的强势入侵,也就形成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对西方各个方面的学习与引进。因此,也就造成了到目前为止,中国艺术学理论界也常常附和这种完全来自于西方的论断,也就是说与西方一样艺术学是完全来自于美学的。即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被尊为“艺术学之父”的德国人费德勒与德索、乌提兹等人使得艺术学从美学中分离开来。但是,这种艺术学发展的情况对于中国来说并不完全如此,这种说法可能只适合于中国现代艺术学,而就中国古代艺术学来说,其产生的时间应该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以《考工记》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设计学的理论著述与实践经验也就可能说明了中国古代艺术学的形成,因为,“‘学’的产生条件有三 :1.“大量的经验积累”;2.“特定的事、技和时代”;3.“专业分化与综合化的开始,知识的不断专业化与综合化将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科学与学科体系。” 而“《考工记》开创了中国设计学” 并“是‘中国设计学’的‘早熟’形态”。[3](P2~3)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二十四史的《北史》《周书》和《隋书》等等史书中出现的“艺术”列传也进一步质疑了这种说法,至少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艺术”列传可能就是中国最早的艺术学理论的有关艺术史的知识,当然也应该是属于古代艺术学的范畴之中。

表一

如表一所示,三史的“艺术”列传记载了有十几位美术、音乐和设计等等方面的古代艺术家。北魏时期的蒋少游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

“蒋少游,乐安博昌人也。魏慕容白曜之平东阳,见俘,入于平城,充平齐户。后配云中为兵。性机巧,颇能画刻,有文思,吟咏之际,时有短篇。逐留寄平城,以佣写书为业,而名犹在镇。后被召为中书写书生,与高德俱依高允。允并荐之,与德俱补中书博士。”[4](P2984)

在《魏书》之“术艺”列传中也有记载。而且,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亦有记载,并且还特别论述了德艺双修的重要性。

“蒋少游,乐安博昌人。敏慧机巧,工书画。善画人物及雕刻。虽有才学,常在剞劂绳墨之间、园湖城殿之侧,识者叹息,少游坦然以为己任,不告疲劳。”

“彦远以德成而上艺成而下鄙无德而有艺也。君子依仁游艺,周公多才多艺,贵德艺兼也。苟无德而有艺,虽执厮役之劳,又何兴叹乎?”[5](P148)

因此,“艺术”列传的出现,也就说明“在中国,有关艺术的思想和对艺术学理论的认识具有久远的历史,堪称世界艺术和艺术学理论园地的一朵奇葩”[6](P15)。

从某种角度来说,“艺术”列传也许就是最早的艺术史著作。西方艺术史著作最早的是意大利人瓦萨里的《意大利艺苑名人录》,是在16世纪,而中国的艺术史著作要大约早近一千年。对比“艺术”列传与瓦萨里的著作可以发现,其实瓦萨里的著作仍然是美术史或门类艺术史,而中国的“艺术”列传并没有门类之分,而是囊括了美术、音乐等等各个门类艺术史的综合,而这与今天定义的艺术学理论竟有多么大的契合。

其中,有论者也可能会提出两者是没有多少可比性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可以发现恰恰是这种不可比性才更显示出两者比较的意义。原因就是,首先,两者并不是存在于同一时代,而且两者时间相差也已经有八九百年了;其次,两者的比较可能不是在同一个学科的级别的比较,因为,瓦萨里的《意大利艺苑名人录》应该是门类艺术学的范畴。

对于中国而言,艺术学理论和文艺学都具有悠久的传统与历史,而且其表现出与文化保持着紧密而难以分开的传统特征,也就是“综合与交叉性”的特点。中国古代艺术家往往都是文人或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士人,按照西方标准的不论有没有文化与文学修养的艺术家的社会地位是相对比较低的。

(三)古代“艺术”的内涵与文学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艺术”一词与今天所说的艺术是有不同的,这也是给艺术一词加上引号的原因。就今天已知的文献可以发现,在魏晋时期南朝宋范晔编的《后汉书》中的“艺术”一词可能是最早的相关记载。并且,其中的“艺术”是“艺”与“术”的契合而成的合成词。以常识可知“艺”的繁体字是“兿”,是从“埶”字发展过来的,“埶也,种也”[7](P63)。也就是说“艺”从最初的“种植”的意思而逐步引申为艺术、才能、技艺、经籍、标准、限度等等许多的解释。而“术(術)”是“邑中道也”[7](P44),也就引申为方法与技术或技巧的意思。由此可知“艺”与“术”的涵义,既存在许多重叠的方面,又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另外,中国古代的“术”或“数”可以“五术”来概括之,所谓“五术”就是“山、医、命、卜、相”。山和医是有关养生与治病方面的方法与科目,而命、卜、相就是占卜、算命与看相等等与方术(技或伎)相关的方法与技术。

同时,中国古代自周朝就开始就在贵族子弟的教育上强调对“六艺”的学习,所谓“六艺”就是“礼、乐、射 、御、书、数”。其中的“数”又通于“术”,而与今天所说的艺术有关的是“乐”与“书”,“乐”就包括今天的音乐与乐器等等,而“书”则包括识字与书法。从对“六艺”的内容的分析,就可知中国古代艺术教育与古代“六艺”的教育有着很大的联系,同时“六艺”也被孔子解释为儒家的六种经藉,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也就是《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因此,古代“艺术”的内涵与范围的形成和变化与文学或文化教育就必定有着一定的联系。随着隋唐时期中国科举制度的建立,“以文取仕”也就真正成为世人进阶的主要渠道,而中国艺术发展的特殊现象就是文学与艺术和各个门类艺术之间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密切而难以区分的综合与交叉关系,比如,中国传统绘画的“诗、书、画、印”的四个不朽,中国绘画史中文人画史就占了绝大部分。也就是说对古代“艺术”的内涵的分析可以发现文学在传统艺术的理论与实践中有着很密切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文艺学的产生与文艺美学

文艺学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性”具有极深的渊源关系。并在这种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文艺美学这个中国所独有的新学科。文艺学产生的背景与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与功能的广泛性与模糊性也使得艺术学理论与文艺学的学科关系更为复杂。

(一)文艺学的产生

作为文艺学这个名称的产生的时间一般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晚期,而且各种说法不一,或来自日本,或来自于前苏联等。而就文艺学的渊源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即刘勰的《文心雕龙》。同时,在中国的正史中,北宋欧阳修等人撰的《新唐书》和元人官修的《金史》中,已经有了今天所说的狭义的文艺学的相关内容的“文艺”列传,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文艺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传统。因此,文艺学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传统积淀与现代引入碰撞出的成果,也就是说中国文艺学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与因素。

首先,由于文学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比其他艺术门类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具有极为广泛的人才与成果。“以文取仕”与“以文立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薮,使得中国文艺学的传统基础深广。

其次,在中国历史上,以《文心雕龙》为开端,同时在历朝历代的正史中,“文艺”、“文苑”列传等等与文艺学相关的知识与史料相当地丰富。这种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延绵不绝、生生不息。

再次,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都是照搬前苏联的革命形式与文艺模式,同时,西方并没有“文艺学”的学科名称,只有文学理论。这些与中国有关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历史事实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一时期的文艺学可称为文艺社会学或文学社会学。

最后,也就是艺术学的发展滞后的特殊情况。由于历史等等多方面的原因,艺术学学科的对象、范围与功能等等常常与文艺学交织在一起,而且,文艺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充当着艺术学的角色,以及与文艺美学同时“跨界”行使着艺术学理论的部分功能。

(二)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与功能

由于中国历史传统的渊源与人们一贯以来对于文艺学学科的重视,以及对于艺术学学科的理解的偏差。致使艺术学学科的建设与研究受到了相对的轻视与误解。同时,在文革以后的八十年代,中国社会的重心由政治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在中国文化与艺术理论发展的需要下,就产生了文艺美学这门具有中国特色与为中国所独有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中国人对人文学科与学术研究与发展的一个突出贡献。

一般理解,文艺美学是文艺学与美学相互交叉、渗透而产生的一个具有综合性的新兴文艺学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现象与问题,也就是从美学的角度,研究以文学为主的艺术现象的审美观照,它与艺术美学、美学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一段时间,文艺美学就是艺术学理论或艺术美学的代名词,由于艺术学与文学或文艺学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导致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功能要由文艺美学来承担与跨界行使艺术学理论的功能,这也造成了对艺术学理论与文艺美学的学科范围与界限的模糊化的倾向。

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文艺学的范围还可或被扩展到整个文化与艺术的总和,因此,从一定的角度说文艺美学几乎等同于一般美学或艺术哲学。当然,随着艺术学脱离文学而升门之后,文艺学的研究范围将逐步回到以文学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中来,而文艺美学也逐渐回聚到以文学艺术的审美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范围。

三、艺术学理论与文艺学的关系

艺术学和文艺学这些名称的出现要到近现代。但是,中国艺术学的传统渊源是相当丰厚,并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始终难以分开。因此,文艺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相当长的时期部分承担了艺术学理论的功能与范围。并且,艺术学理论(原二级学科的艺术学)长期与文艺学同时处于文学的学科门类之中而沦为文学的二级学科,也就是说中国艺术学的发展与演变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些原因也造成了文艺学的学科范围的广泛性与模糊性,也进一步使得艺术学理论与文艺学的关系更为错综复杂。

(一)文艺学的学科范围

目前发现“文艺”一词的出现最早在两汉时期《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中的记载,其中“文艺”与今天的文艺的含义基本是一致的。然而,“文艺学”作为一个固定的名称,以及称呼一门学科在中国古代是没有记载的,相对比较正式的说法是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左右,由日本人首先从德语翻译过来的,当然,由于中国古代传统早已有其实,那么概念与名称就顺理成章地被接受与通用于中国学术界。

“文艺学”在中国的概念既是民族传统的延续,又是外来文化的影响的结果,一般来说有三种不同的范围与涵义。

其一,是相对比较狭义的,也是文艺学的基本涵义,就是专指“文学艺术”或“文学理论”的研究,其实质也就是文学学。尤其是一些专门从事文学研究的机构或院校就以文学艺术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而较少涉及文学以外的。

其二,是相对比较广义的解释,就是“文学与艺术”,可以是部分或所有的艺术的总和的研究,或包括文学在内,或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总和并列的研究,这是由于文学在中国传统中的独特的地位与作用而延续下来的。

其三,就是最为广泛的“文化与艺术”的总和的研究。不仅包括文学与艺术,还包括文化,比如,文艺复兴是有关整个文化与艺术的复兴而言的。

当然,文艺学的真正功能与范围应该是第一种含义,而其中文艺学常常跨界行使艺术学理论的功能的是第二种含义,也是最容易与艺术学相混淆的。而第三种含义,有时并不是在艺术学的范围之中,从而显得更加混乱。这其中的根源仍然是文学或文艺在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所造成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所具有的与西方形成区别的“中国特质”。

(二)艺术学理论与文艺学的特殊关系

因为文艺学的概念界定的模糊性与范围和功能的广泛性,从而使得艺术学理论与文艺学之间的关系显得纠缠不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复杂的特殊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艺术学理论主要偏重于对各个门类艺术的一般的共性的规律的理论研究于探究,其中特别包括“研究艺术形式观念的发生、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规律。”[8](P65),一般来说,因为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与艺术学平列的关系,就基本上把文学排除在艺术研究之外,或者相对较少涉及。而文艺学则是以文学艺术的独特规律为研究的重点。而且有时也承担起了艺术学理论的功能,特别是在艺术学处于文学之下的时候。

其次,艺术学理论和文艺学都与美学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同时也都借鉴了许多美学的研究方法。但是,两者的区别在于艺术学理论的现代形态是19世纪末从美学这门学科分离出来的,虽然古代中国有关艺术学理论的相关艺术史知识比较丰富,也早已存在。但是中国现代艺术学还主要是来自西方的,因此,艺术学理论不仅要掌握大量美学相关的知识,而且在许多情况下需要借助美学的方法才能较准确地解决自身的问题;而文艺学则强调与美学相对平等的关系,相互借鉴与发展。文艺美学正是文艺学与美学平等对话而产生的惟中国独有的学科,其中的原因就是文学在中国历史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的结果。

再次,艺术学理论侧重于客观地研究艺术的发生和存在以及具体的形态特征,揭示它整体的共性的普遍规律,范围只限于艺术与艺术相关的领域;而文艺学的范围的多义性与模糊性,使得它的研究范围有时不仅仅是文学艺术或文学与艺术,还可能是文化学与艺术学的总和的研究。因此,文艺学的研究范围是不确定的,有时属于艺术学的范畴,有时又超越了艺术学的范畴。

最后,艺术学理论虽然也强调实践与实证,以“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对不断变化的艺术现象与实践进行研究,但是这种研究必须是以提炼与抽象出艺术的共同的一般的规律为目的,同时艺术理论要打通各门类艺术学的壁垒,以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艺术;而文艺学虽然有时跨界到了文化与艺术的总的范围,也不仅仅涉猎文学或文学以外的艺术门类的形态与实践的研究,但是它并不是以探究总的艺术的一般的普遍的规律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文学艺术的一般规律为主要目的而旁及其他艺术门类或文化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

因此,艺术学理论与文艺学既相互联系与交叉,又各有侧重与特点。而任何一门学科建设与发展,都是各个学科之间的在这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中的相互借鉴与共同发展。

结论

艺术学理论和文艺学的产生是人文学科不断发展、演变、分化与深化的结果。但是,这种细化的结果并不是在各个学科之间建立某种鸿沟与壁垒,而是强调分工合作的相互借鉴的共同发展与促进。

在艺术学升门之后,有关中国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发展也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因为中国古代的“艺术列传”与“文艺列传”的相关的古代艺术学方面的悠久传统,以及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和文学的紧密的关系与各种门类艺术的交叉和互补而产生的“综合性”特点。因此,中国的艺术学理论既来自于西方,又具有与西方不同的特质与特点。

同时,中国文艺学也与西方的美学与文学理论或文艺学具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中国艺术学理论与文艺学都不能脱离中国的文化和艺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文献与成果而照搬西方模式。因此,明确艺术学理论与文艺学的特殊关系,才能更好地为艺术学理论与文艺学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而厘清方向与道路。

[1]李梦生撰.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黄永年分史主编.新唐书 [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杜, 2004.

[3]李立新.中国设计学源流辩[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6,(2).

[4][唐]李延寿撰.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5.

[5]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杜, 1993.

[6]王一川主编. 艺术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2011.

[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 中华书局,1963.

[8]王廷信编. 艺术学的理论与方法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杜,2011.

猜你喜欢

文艺学文学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我们需要文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文艺学批评的寂寞践行者
——读郑惠生的《文艺学批评实践》
文艺学批评的功能
“超学科”来啦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