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8-05-02梁暹
梁暹
摘要:外语专业人才因其独特的性质,其培养模式区别于普通高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要创新。创新型外语人才需要的是“1+X”型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时要注意其独特的实践性特征,把实践性教学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学以致用是外语专业人才的最终归宿。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外语专业人才;复合型;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6-0209-02
一、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内涵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概念我国很多学者都对其下过定义。有人定义: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样式),它合乎一定的准则,使人可以照着做。也有人定义: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
1998年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同志曾对这一概念做出过阐述,他认为: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综合以上所说要素,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培养目标和规格;②培养(教育)过程;③管理和培养制度;④评估制度。无论哪一种内容,都要体现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1998年召开的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在第11章31条中提出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要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自此以后,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等,不断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二、外语专业人才的类型特征和培养模式
传统的外语人才往往被视作工具型人才,因为他们只注重对单一外语专业的培养,注重基础技能的训练和应用,缺乏国际视野和宽广的知识,更没有自己的专业,外语就只能作为工具,所以只适合翻译、外交、旅游、教师等特定职业,为其他部门的专业人才服务,这正是传统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所决定的。可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却不是这种单一的外语人才,需要的是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对21世纪的外语人才提出的要求是: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因此,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必须做出创新。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的社会属性更为明显,这是因为高等教育与知识,特别是高级专门知识和科学技术有着天然的联系,在知识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的时代,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高等教育必然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中国提出并正在实行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称一带一路)的倡议,极大地促进我国外贸行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也将给我国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所以将大量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外语人才,也对我国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究竟外语专业毕业生适应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呢?首先,外语专业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外语功底,宽广的知识面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流利的外语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和道德底蕴。最重要的是还要具备一门或者多门专业知识技能。即所谓的“1+1”或者“1+X”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后面的“1”或“X”就是指除外语之外的一门或多门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对我校近几年的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得知,有近一半的外语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和外语全无关系,大学四年学习的外语专业即使说不上荒废,但也不再是今后求生的技能了。目前中国大陆的高校外语专业毕业生所要修习的专业学分为170学分左右,而台湾大学的外语专业毕业生的专业修习学分基本上在130左右,整整差40个学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台湾大学把更多的学分放在鼓励学生去学第二专业或者辅修专业上,使学生具备更多的就业技能。而我们今后的趋势亦是如此,现在我校教务部门已经要求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压低专业学分,未来的趋势将是外语为主的同时,一门或多门辅助专业或第二专业同时跟上的时代了。
三、实践性教学是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
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体现在什么方面?我认为就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视和发展。如前面所述,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之路。应用型人才是针对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而言,介于二者之间。学术型人才注重的是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要求的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凸显;技能型人才则是针对某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应用,主要为某一种岗位的具体应用,不强调理论系统的完整;而应用型人才则对某一种学科或知识要求完整的、纵深的、详细的掌握及应用,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也要有将之应用于某一部门的实践能力,注重理论指导实践。而传统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范畴。现代社会就业需要要求高校培养的必须是“1+X”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是在应用型的基础上额外加上第二专业、第三专业等,这就需要创新,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的创新型人才,在外语专业方面的体现,就是复合型人才,而这种复合型人才或者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的就是实践性教学。因为学以致用是外语专业人才的最终归宿。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日常教学中,不能拘泥于课堂中心、知识中心、教材中心的惯性思维,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实时关注技术发展的趋势,做到知识与技术的融合,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学习和实训的整合,学生能力模块和市场需求的契合。[2]培养外语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在培养过程中,重视实践性的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产学研、校企合作、国外游学、暑期实践、社团活动、各种竞赛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崇高理想和信念,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学目标要求我们以培养“学以致用”的实践性人才、能力型人才为主;教学体系要求我们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评价体系方面要求我们由“高分低能”向“以能力为主”转变,学生学习由“重视考试成绩”向“注重学习过程”轉换。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学以致用”的训练机会,通过各种实践、实训、实习、游学等教学活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培养以社会为己任的责任心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适应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玉波.高等教育要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J].中国教育报,2014,7(12).
[2]吴中江.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