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2018-05-02方堃左容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6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方堃 左容

摘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行政管理专业既有共通性,亦有较大差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更高、内容更全。面向职业能力培养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借鉴技能三角理论,以关键能力为模块,重构课程体系,适应新时代公共治理变革的趋势与要求。

关键词:技能三角;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中分类图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6-0180-02

一、问题的提出

2013—2014年《麦可思就业蓝皮书》连续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为“黄牌专业”。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碎片化”问题日益突显,特别是课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缺失导致课程重叠、特色不明、实用性不强的“存在性”危机。根据新时代新要求,学界应更加重视课程体系建设,不断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解决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佳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科学性和就业质量已迫在眉睫[1]。

国外大学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接近的本科专业是公共行政学、社会工作等。这些专业大多为职业教育或应用型而非学术型的研究生学位教育。国内学者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观点大致有以下三类:一是“两平台说”,即一级大平台(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基础课程)+二级小平台(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公共组织行为学、公共经济学)。二是“三平台说”,即两平台+选择性专业平台。三是“五模块说”,即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专题讲座和实践教学。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此,笔者认为应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趋于系统性、科学化、应用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二、理论借鉴与体系重塑

1.技能三角: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向度。传统泰勒主义和福特主义的古典管理是与标准化产品的批量生产及控制联系在一起的,而复杂性意味着公共事务管理需要一种崭新的思想倾向。20世纪80年代后,公共部门人员管理、领导和专业化的发展在开发积极、创造性和有效率的交互过程和结果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2]。詹姆斯·S·鲍曼、乔纳森·P·韦斯特等人在《职业优势:公共服务中的技能三角》一书中提出了适应公共服务复杂性、矛盾性和竞争性发展趋势的技能三角理论,即指在21世纪全球公共管理呈现价值观嬗变、企业文化扩散以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境下,公共管理人员要以专业技术水平、伦理道德素质和领导才能为三个维度的关键要素,并共同构成公共服务有效运转的能力结构[3]。这一理论模型不仅为公共事务管理人员的能力建设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策略,也揭示未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力结构优化的内在诉求。

2.能力嵌入:课程体系建设的模块建构。借鉴技能三角理论,面向职业能力培养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技术能力、职业道德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三大模块。其中,专业技术能力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如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技能,以及公文写作、计算机与办公自动化、外语、调研能力等;职业道德能力包括熟悉国家政策法规,以及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公共服务精神和职业素养,如敬业、勤勉、责任等;组织领导能力包括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综合管理能力,信心、毅力、举止、抗压、和善、正直等综合素质,以及处置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上述这些都是现代公共事业管理者必备的能力,因而应将其融入课程体系设计之中,用关键技能的嵌入来重塑课程体系架构,进而撬动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更新。

3.流程再造: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分为三个有机联系的步骤:一是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构建以关键能力为轴心的能力体系;三是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和关键能力体系之间相互对应,关键能力作为中间环节是联系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的桥梁,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通过关键能力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4]。以学生职业能力而非专业本身内容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综合改革的尝试。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方案是瞄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公共部门人才专业技术能力、职业道德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的需求,构建“课程超市”,即分别对应“三业”(高水平学业、高质量就业、高起点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厚基础、有研究、通外语;懂管理、精业务、善协调;敢突破、勇创业、能创业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模块,分别开设专业课程,如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中外公共管理思维与智慧、专业英语、团队建设与领导力开发、公共文秘、科技创新管理、创业管理、博弈思维、创新创业案例分析等。同时,还积极开展学校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社区、企事业单位以及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建相关课程,实现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素质开发与能力提升相结合。

三、结论与讨论

从国家对公共事业机构的分类情况看,公共事业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且具有高度的技术特征,如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环保等。卓越的管理者必须是建立在对业务技能和流程最深刻的实质理解之上的,因此,在这些高技术行业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必然要求对该领域的技术有一定的了解,这就需要更加复合型的能力结构,即便是纯粹事务性的公共事业也要具备专业化的实操技能[5]。针对现存的专业危机,我们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综合改革既不能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也不能因暂时的发展困境而取消专业,要与时俱进,顺势而践行,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培養造就新时代公共治理高级专门人才。

从总体看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适应新时代公共治理变革对公共部门人员素质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主动对接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等人才需求。对现有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适应市场化改革对企业内部行政人员能力要求的新变化。跳出传统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藩篱,开设特色专业课程,走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积极探索“分小班、开小灶、卖小吃、建超市”的个性化、滴灌式培养模式,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由“替学生排课”向“学生自主择课”转变,各取所需、分类指导、综合提高。通过20—30人的小班教学,使课程的讨论更加灵活和深入,案例研讨更加充分和具有趣味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配备校内专业学业导师,实行一对一辅导,使学生与导师保持紧密的联系,随时解决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校内教师与校外兼职导师共同成立“学业辅导小组”、“就业辅导小组”、“创业辅导小组”,开设相关课程,开展相应实践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微课、慕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通过课程群建设,为学生开设“课程超市”,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使学生在其所擅长的领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行为转化为自主行为,使学生从对老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

参考文献:

[1]杨国永,丁飞,万婷.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7,(7):33-36.

[2](英)菲利普·海恩斯.公共服务管理的复杂性[M].孙健,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美)詹姆斯·S·鲍曼,乔纳森·P·韦斯特,等.职业优势:公共服务中的技能三角[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张晓兰,赵浩明.基于抵近社会需求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31-32.

[5]李玲,朱旭,宁德斌.专业认知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的“双螺旋教学模式”: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104-107.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高职学生个性特征及职业能力调查与分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
法国高校课程体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