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本清源:“日积月累”有效教学策略

2018-05-02陈玉虹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运用兴趣策略

陈玉虹

【摘 要】“日积月累”是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包含着丰富的语文资源。但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机械单调、走马观花、不求运用等现象。对此,可运用“丰富形式、适度链接、强化运用”三大策略,增加趣味性,提高实用性,提升互动性,让“日积月累”的教学走向有效之道,促进学生自主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关键词】日积月累;兴趣;运用;策略

“日积月累”是人教版教材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它采集名言、诗句、对联、谚语、歇后语等精华,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语文资源,对学生增加语言积累和发展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日积月累”的教学也成了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如何把握教学尺度,正本清源,让“日积月累”教学走向有效之道,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丰富形式——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机械记忆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像魔术师那样,变着法子,丰富背诵的形式,会使学生的积累活动充满情趣,让他们漫步在“日积月累”中乐此不疲。趣味,无疑是语言积累的催化剂。

(一)援引故事——言意相融趣相随

“日积月累”的内容短小精练,通常只有若干组词或几句诗句,不像课文内容那么丰富、故事性强。如何让这单调的内容焕发生机,让学生喜欢“日积月累”?我们不妨与学生一起收集一些与其相关的奇闻趣事,寓学习于故事情节当中,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日积月累”的魅力。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日积月累”是一串关于战争的成语,这些成语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有些还深奥难懂。于是,教师就为学生讲起了成语背后的一些故事。《围魏救赵》中,学生为孙膑的机智过人而叫绝;《四面楚歌》中,大家为一代霸王项羽的穷途末路而深感痛惜……听着听着,好多学生也讲起了自己熟悉的故事:《草木皆兵》《声东击西》…… 一个个成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他们更是迫不及待地去阅读相关的故事。

(二)配以画面——诗画相谐趣相济

“日积月累”中有许多词句取景状物,意境优美。教学时,我们可以配以合适的画面,以画为引,创设诗词意境,以画为线,指引学生吟诵,使积累达到最佳效果。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日积月累”中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再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中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教学这样的诗句,我们不妨配上优美的画面,再加点轻柔的音乐,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欣赏,自然能领悟到诗句优美的意境,兴趣也被大大激发了。

(三)优化记诵——学记相促趣相激

有些“日积月累”的内容确实比较难背,如果我们能依据文本,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记忆,就会让积累变得轻松。如成语接龙、诗歌对接、背诵比赛、故事演讲等都是积累的好形式。

寻找规律巧记。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日积月累”是一首关于花名的歌谣:“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 三月桃花连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如诗句都是描写花的,开头都点明花开放的时间,后面都是描述花开放得怎么样。然后让学生看看诗句是如何描写花开放的,我们会发现:“香又香”“连十里”“红似火”描写花开得旺;“盆里装”“靠短墙”“满池塘”描写花开在哪里;有的用上了比喻——“红似火”;有的用上了拟人——“正上妆”“雪里藏”;“初开放”“供上案”等则是直接描写……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背诵起来自然轻松。

多种形式妙背。有些成语互不关联,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它们,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笔者就采用游戏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比如四年级上册“日积月累”中有一些与动物有关的成语,像“望子成龙、来龙去脉、群龙无首”等。学生通过击鼓传花的游戏形式来积累这些成语,自己的属相是什么,拿到花后就说一个与属相有关的成语。有些诗句富有节奏感,我们可运用拍手、对歌等形式,便于学生诵读记忆。如上面举例的这首花名歌谣,我们可以把它变成这样:“你拍一,我拍一,一月(正月)梅花香又香;你拍二,我拍二,二月兰花盆里装……”学生边拍边唱,记忆起来非常轻松。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师生互对、小组互背、同桌竞赛、男女生对背等形式。

这样丰富的背诵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使背诵成为一件充满激情与挑战的事情。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理解、掌握学习内容。这样的“日积月累”,学生学得轻松自然,效果也显而易见。

二、适度链接——有效教学的掌舵手

“日积月累”中的内容往往带给学生无限广阔的延伸空间。因此,我们可以依托文本进行适度的链接拓展,让学生的积累变得丰厚。

(一)巧妙融合,拓展维度——与本组课文互渗透

“日积月累”中的有些内容与课文主题内容紧密相连。所以,我们不一定要等到整个单元教完后才进行该板块的教学,可以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进行单元整合教学,找到“日积月累”与课文之间的融合点,让它们巧妙融合。

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有五句读书名言,与本单元课文的联系非常紧密。教学《窃读记》时,我们可以结合“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告诫学生要热爱读书。《走遍天下书为侣》介绍了读书的方法,可由此引入朱熹的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教学中,可结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句,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对习作的促进作用。《我的“长生果”》中作者的经历,正好是对“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句话的诠释。教学中将“日积月累”随机穿插,让它与课文巧妙融合,能使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积累语言,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可谓是一举两得。

再看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也是一样,该单元课文讲的都是思乡的内容,而“日积月累”中都是思乡的诗句。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教师都可以引用它们并渗透进教学之中。

这样将“日积月累”的内容分布在课文学习的角角落落,在单元总结时只需统一归类。学生觉得它们耳熟能详,无须再花精力刻意背诵,从而也减轻了学习的负担。

(二)由点及面,提高厚度——和选文出处巧链接

“日积月累”板块中好多内容只呈现词句或者知识的一部分,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延伸空间。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把原文推荐给学生,由点及面,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向课外积累,使学生的知识变得“立体”起来。

诵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可以推荐陶渊明的《饮酒》;教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时,我们就推荐岳飞的《满江红》;读到“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时,可以推荐阅读《草船借箭》,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了解相关内容。这样的链接丰富了“日积月累”本身的语言内涵,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印象,让积累变得丰富起来。

(三)由此及彼,增加深度——跟类似内容相比较

“日积月累”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我们可以对类似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学习,从而达到丰富积累的目的。

如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日积月累”的内容是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学习了这首词后,笔者还推荐学生学习了另一首词——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让他们找找这两首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进行比较阅读,发现这两首词相同的地方是都以梅花自比,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不同的是梅花的形象,陆游笔下的梅花寂寞凄凉,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积极乐观。同时感情基调也不同,毛泽东的词显得大气豪放,陆游的词则显得低沉孤寂。这样的比较积累,不再单纯地停留在文本的一词一句中,变得立体而丰厚。

除了比较同主题的内容,我们还可以对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诵读,引发学生深刻思考。比如我们可以把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和《七律·长征》进行比较阅读。通过诵读、欣赏、比较,毛泽东擅长诗词的文学家形象和大无畏的伟人形象已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三、强化运用——有效教学的金钥匙

“日积月累”重在积累,贵在运用。“只积累不运用,那是消极语言,记忆的痕迹稍纵即逝;积累并能灵活运用的语言才是积极语言。”因此,我们应立足于学语文、用语文的层面,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搭建“日积月累”与“学以致用”之间的链接点,巧妙激活学生的已有积累,促使积累与运用相得益彰。

(一)融单元课文活用

“日积月累”中的格言、诗句虽然短小精练,但往往蕴含着丰富的道理。教师可以凭借这些语言材料,把“日积月累”当作工具,让学生把积累的诗句运用到课文中,并把它写进批注里。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时,笔者就让学生用这些诗句,给该单元的课文做批注。

生:我给《手指》做批注: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的道理。因为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生:我给《两小儿辩日》做批注:“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孔子虽然是个大教育家,但也有不懂的地方,“不能决也”正表明了他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样教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日积月累”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对文本作了适当的拓展。

另外,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评价课文中的人物。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日积月累”:同仇敌忾、临危不惧、勇往直前、前仆后继……学习时,让学生用上其中的词来评价概括一下狼牙山五壮士。下面是学生写的几句话。

在日寇集中兵力、大举进犯时,五壮士临危不惧、勇往直前。尽管他们知道打败日寇,任重道远,但他们仍不屈不挠,为完成任务不惜一切,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这样的教学,既联系已学内容,又让学生在运用中真正掌握了词语,使他们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就能学得高效扎实。

(二)引生活之源巧说

“学生的生活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语文学习要来自生活,回归生活。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多多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激起学生表达的冲动。

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日积月累”推荐了几条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标语:“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教学这几句看似口号性的句子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以这几条标语为主题,设计一个公益广告。面对这富有挑战性的建议,学生立即来了兴趣。从设计的公益广告可以看出,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人惊喜。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日积月累”时,笔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谈得很深刻——

生:有同学经常欺负小同学,老师批评也不改正。我想对他说:“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生:我的同桌上回学骑自行车,摔了几次就不想学了。我想对他说:“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坚持,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

生:我的表哥,今年讀初一,迷上了网络游戏,成绩一落千丈。我想对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此时的名言警句已不再是口号,它已经根植于学生的内心,融入了学生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这些没有生命的语句,此时也有了温度,变得情深意切。活学活用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借单元习作妙写

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习作叙事简单,语言贫乏,毫无生命力。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不会运用语言。因此,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将言语积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活用于习作中,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生活中的小事或名言警句带来的启示,而这单元安排的“日积月累”正是和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诗句。于是,笔者就结合“日积月累”展开教学。先请学生举例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然后用身边发生的事例来说明。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让学生想想,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用这句话,再用具体的实例来阐述。这样一来,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同时,又找到了习作的素材。

总之,“日积月累”看似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板块,却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如果我们能像神奇的魔术师一样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那么“日积月累”这块园地就会开放出一朵朵绚丽的小花,散发出沁人的芳香!

参考文献:

[1]毛玲斐.日积月累 有效提高[J].学周刊,2012(17).

[2]林志强.教学“日积月累”应有智有趣[J].小学教学设计,2011(34).

(浙江省温岭市锦园小学 317500)

猜你喜欢

运用兴趣策略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