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腈菌唑乳油等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药效试验简报
2018-05-02袁婷婷王伟民陶晴雯王祎颖上海市青浦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1799
袁婷婷 王伟民 张 琳 胡 永 陶晴雯 郭 兰 王祎颖(上海市青浦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1799)
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流行性病害,在小麦各个生长周期均可发生,近年来,该病已成为上海市青浦区小麦生产中发病面积较大、危害损失较重的常发性病害。为有效控制青浦区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蔓延,笔者于2016年进行了12.5%腈菌唑乳油(EC)、40%粉唑·嘧菌酯悬浮剂(SC)对小麦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以期验证这两种药剂的防效与适宜剂量,从而应用于小麦大面积生产上。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田概况和试验药剂
试验设在青浦区夏阳街道金家村进行,试验田总面积1 260 m2,前茬作物为水稻,供试田块土壤为青黄泥,有机质含量45.32 g/kg,pH 6.04。供试小麦品种为“华麦5号”,于2015年11月14日播种。试验前10 d及试验期间不进行其它病虫害的化学防治,试验前后均按常规农事操作进行,田间小麦长势良好。供试药剂为12.5%腈菌唑EC(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40%粉唑·嘧菌酯SC(上海悦联化工有限公司),对照药剂为20%三唑酮EC(江苏苏中农药化工厂)。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每667 m2用40%粉唑·嘧菌酯SC 10、20 mL,12.5%腈菌唑EC 25、50 mL,20%三唑酮EC 125 mL,空白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70 m2。
用卡西发植保机械(台州)有限公司生产的3WBD-16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进行施药,工作压力为0.15~0.4 MPa,每667 m2施药液45 kg,共施药2次。第1次于2016年4月13日施药,用药当天多云,日平均气温18.8 ℃,日最低温度为14.7℃、日最高温度为25 ℃;第2次在4月28日施药,用药当天阴天,日平均气温18 ℃,日最低温度为14.1℃,日最高温度为23.1 ℃。试验期间日平均气温18.6 ℃,日最低温度为10.7 ℃,日最高温度为29.7℃,平均相对湿度75.08%,雨日为13 d,雨量为112.4 mm。
1.3 调查方法
每小区采取3点取样法调查,每点固定60株,药前和第1次药后15 d调查记录每株旗叶及旗叶下第一、二片叶的病叶数和发病等级;第2次药后8 d调查记录每株旗叶及旗叶下第一片叶的病叶数和发病等级。试验期间观察药剂对作物有无药害,若有,记录药害的类型和程度,同时观察对其他病虫害的影响和对其他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计算方法: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发病最高级的代表数值)]×100;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100。
试验数据用新复极差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 效
由表1可知,第1次施药后15 d,各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每667 m2用12.5%腈菌唑EC 25 mL、50 mL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41.63%、74.85%;每667 m2用40%粉唑·嘧菌酯SC 10 mL、20 mL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37.92%、76.53%。
表1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药效分析(第1次施药后15 d)
由表2可知,第2次施药后8 d,每667 m2用12.5%腈菌唑EC 25 mL、50 mL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35.94%、58.73%,与每667 m2用20%三唑酮EC 125 mL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每667 m2用40%粉唑·嘧菌酯SC 10 mL、20 mL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67.63%、94.63%,均高于每667 m2用20%三唑酮EC 125 mL的防效,且每667 m2用40%粉唑·嘧菌酯SC 20 mL的防效与每667 m2用20%三唑酮EC 125 mL防效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表2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药效分析(第2次施药后8 d)
2.2 安全性
经试验期间观察,各处理区小麦均未发生药害现象,表明各药剂在本试验用量下对小麦生长安全。
3 小 结
试验结果表明,两个试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良好,生产上可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建议在小麦白粉病发生初期连续使用2次,每667 m2用12.5%腈菌唑EC 50 mL或40%粉唑·嘧菌酯SC 20 mL,两次施药间隔7~10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