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小学数学学困生教学策略的研究
2018-04-30居发芹
居发芹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柳新镇苏家小学,江苏徐州 221000)
引 言
在教育改革进程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呈两极分化的趋势发展,特别是数学学科。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成了学困生。在学习理论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师要高度重视学困生的教育教学问题,分析学困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制订改进学困生现状的有效方案,从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引导,从而使学困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思想,促使学困生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热情不足
学习热情不足是学生成为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因数学学科自身具有抽象性,部分学生对其产生了排斥心理,降低了学习热情。此外,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佳,不能长时间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学习中,容易做一些小动作,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热情的因素。
(二)教学思想存在滞后性
首先,部分数学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理念,没有顾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激发自身潜能。其次,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不够科学,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低下。
(三)合作学习过于形式化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内容之一便是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合作,不仅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还能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1]。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设计充足的合作讨论时间,只是在形式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且由于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佳,在讨论不深入的情况下无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转变,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综合以上特征我们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样的,既与学生的智力因素有关,也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关,还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其中,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只有非智力因素方面,但这也不是完全能由学困生自己独立解决的,还需要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方式,这样才能真正让学困生有一个好的学习策略,从而真正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二、基于掌握学习理论改进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教学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习理论背景下,教师要以学习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促使学困生的转化,教师不仅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加强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了解。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长方形与正方形》时,教师可以利用真实存在的物体,如黑板与粉笔盒等,引导学生观察某个面中各个边的特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抽象:粉笔盒的一个面,与黑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那学生会怎么回答呢?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回答围绕这几个方面:一是大小不同;二是都是长的;三是都有直角;四是对边相等。而当分析到这一步时,实际上学生大脑中的长方形形状就出来了,这个大脑中的形状,就是学生学习长方形最关键的思维对象,此时学生的学困状态就容易被突破。
进一步分析这一教学过程,我们认为,因生活中的物体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进而引出教学主题,再引导学生走进长方形与正方形的世界,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知,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由此,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困生的有效转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实时投影教育技术,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知识,从而赋予数学课堂趣味性,改变学困生厌倦学习的心理,促使学困生在感受欢乐的同时,提升自身数学素养。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时,教师可以制作图形运动的课件,给学生呈现动态的学习视频,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动力,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突破学生思维难度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的思维对象由静态变成动态,这其实就是影响数学学习效果的非智力因素,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丰富的学习内容的过程,学困生很容易接受,那么在建构图形运动的知识时,学困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去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最终编织相应的知识体系。除此之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而这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为学困生的学习提供动力。有了这个动力,数学学习脱困就有可能。
(三)增加交流机会,发展学困生思维能力
为了有效改变学困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教师不仅要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小组合作环节中,应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学习数学知识,使其掌握数学技能,树立学习自信心,从而培养其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可能性》时,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硬币,将这枚硬币投掷空中,猜测硬币落地时图案的样子。其次,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2]。学困生自信心不足,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且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与指引,促使学困生自主总结出硬币落地时出现图案形式的可能性,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进而发展学困生的思维能力。
经验表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学困生脱困而言,非常有用。因为学困生要脱困,最关键的就是要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从而让帮助他的教师或者同学知道他在哪里出现了问题。而学困生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数学表达的过程,是可以让学困生逐步摆脱学习困难的过程。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学习理论背景下,创新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手段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困生的好奇心,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减少学困生的自卑心理,使其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既是教学的主体,也是研究的主体,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把握学困生转化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