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圣陶德育思想引领下的“润心”课堂策略初探

2018-04-30

名师在线 2018年35期
关键词:叶圣陶集体教学方式

严 洁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江苏苏州 215000)

引 言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其中的一些思想与我校大力倡导的“润心”课堂在教育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契合性。“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校的课堂教学也应当像“春雨”一样,做到“知时节”“潜入夜”,最后实现为学生“润心”的目的。

一、叶圣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他认为,德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即“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的够格的公民”。他将德育工作的内容概括为道德行为教育、人生观教育和政治方向教育。同时,他认为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尊重和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重视德育过程的实践性,要关注德育的整体性,要注意教师在学生德育过程中的“师范”性[1]。

(一)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他在论述德育工作时这样写道:“要有好思想好品德不是仅听人讲讲就够了的事,光靠被动的听讲总是不够的,在听讲的同时还必须自动地动脑筋。”这段话的核心在于强调受教育者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二)德育过程的实践性

德育的途径离不开实践性,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就是要做到知和行的统一。一是在范围和内容上,既要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如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更要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把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付诸行动;二是在时间和程度上,要相对集中地开展一些必要的实践活动,如学雷锋活动、爱国卫生活动等,同时要引导学生持之以恒,不断实践。通过实践,把德育思想贯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三)德育的整体性

道德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其他教育内容相伴相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不是全然割裂开的,而是紧密联系的。通过美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美学观念,进而引导学生追求具有高雅品位的生活,脱离低级趣味。体育和劳育既可以让学生强身健体,也可以使他们体会劳动的光荣,让学生懂得强健体魄的重要性,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因此,重视教育的其他方面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四)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师范”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影响着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德育知识的认同感。因此,教师要谨言慎行,时刻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形象。

二、“润心”教育理念与叶圣陶德育思想的契合性

“润心”课堂的关键在一个“润”字,“润”的本义是“雨水下流,滋润万物”。此处的“心”是指学生的思想观念。“润心”强调的是教育教学方式的“缓”和“潜”,其中,“缓”是与现行教育教学中的“急”相对应而言的。现行教育教学中的“急”主要表现为宣誓、喊口号、大合唱、集体向父母行感恩礼等流于表面的形式。这些形式看起来声势浩大,但收效甚微,甚至会适得其反。“潜”与现行教育教学方式中的“显”相对应。现行教育教学方式的“显”主要表现为教材将欲传达的理念直接予以呈现,教师在课堂上将欲灌输给学生的内容予以直接要求。这些“急”和“显”的教学方式与叶圣陶先生的德育理念是相悖的,同时不利于打造“润心”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润心”课堂表现为教育教学方式上的“缓”和“潜”与叶圣陶先生的德育理念是相契合的。“缓”和“潜”都强调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注重通过对学生思想观念的缓慢渗透,进而达到塑造学生新思想、新观念的目的。前文所述的主体性表现为,学生只有在接受了教师所教授的道德理念后,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用这些道德理念指导自己的行动。道德实践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是一个逐渐且缓慢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德育内容贯穿其中,随着时间的累积,同样可以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教师的道德观念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2]。由此可见,“润心”的教育理念与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提出的德育理念存在一致性和契合性。

三、润心课堂策略的教学实践——以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为例

(一)“在集体中成长”的教学实践

“在集体中成长”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过集体生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应当具备哪些观念,应当如何处理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是想要“润”入学生“心”中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讲授《“我”和“我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集体的力量来源于成员共同的目标和团结协作”这一道理,可以让参加班级篮球比赛、拔河比赛、足球比赛等集体活动的学生谈一谈感受和看法。组织和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对于集体力量来源于何处的感受和理解最深刻,让他们现身说法比教师单纯地讲述课本知识更具教育意义,这就是发挥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又如,在讲授《共奏和谐乐章》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学会在个人意愿和集体规则发生冲突的情形下解决问题,可以假设在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场景,然后让他们发表看法。通过假设这种场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然后教师给予正确的解读和引导,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形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这种讲授集体主义的方式比教师声色俱厉地要求学生必须以集体利益为重更容易被学生认可和接纳[3]。这就是“润心”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缓”和“潜”的表现。再如,在讲授《美好集体有我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美好的集体应该具备的特征,教师可以提前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集体义务劳动。在策划这次集体义务劳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美好集体所具备的特征贯穿到义务劳动中,如在具体开展集体义务劳动前,教师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让学生确定此次活动所要遵循的规则、达成的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分配。在义务劳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当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就此次活动的收获和不足各抒己见。这样,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美好集体的理解,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德育的实践性,也体现了“润心”教育理念。

(二)“走进法治天地”的教学实践

“走进法治天地”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法治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懂得并学会自觉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法治理念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讲授《法律在我们身边》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就“与我们生活密切的法律有哪些”这一话题进行讨论,然后让小组代表发言,并让有不同意见的学生补充发言。在讲授“法律的特征”这一内容时,教师要重点讲授法律和道德的密切关系。简言之,二者同为社会规范,但规范的范围和本身的强制力存在区别。根据社会整体形势和理念的不同,法律和道德所调节的范围会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在讲授该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不同的观点让学生进行比较,加深理解,如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是道德规范,而机动车不得闯红灯是法律规范,二者的区别在于违背规范后是否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这比直接向学生进行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是“润心”教育理念在教学方式上“缓”和“潜”的表现。再如,教师在讲授《法律伴我们成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政策,可以列举近年来我国出台的法律法规和公安机关破获的侵害未成年人利益的案件。如此,可以充分说明国家对于保护未成年人利益的力度,让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种以事实说明问题的教学方式,同样符合“润心”课堂对于教学方式“缓”和“潜”的要求。

结 语

综上所述,“润心”课堂需要教师以雅润心,以慧润教,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做到走心、用心,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践行,真正从学生的内心出发,“以人为本”,进而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公民。

猜你喜欢

叶圣陶集体教学方式
我为集体献一计
霜的工作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燕子,住下吧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集体逃学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