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产学深度融合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2018-04-29谢冠华詹勇

高教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机制

谢冠华 詹勇

摘 要:供给侧改革是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场全方位全领域的改革。当前,高等教育供给侧呈现出诸多弊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高校为产业在科技和人才方面的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而产学深度融合的机制与路径还停留在低层次阶段是其中重要原因。为此,文章提出建立需求、学科优化、协同、创新四大机制,强化深度融合理念、开放共享特征、咨询参谋功能和融合运行机制,推动产学融合向更高层次发展,实现产学共赢互赢,达到高校与产业发展的结构性平衡。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产学融合;机制;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1-0042-04

Abstract: Supply-side reform is an all-dimentional reform and the fundamental motive to promote a new round of economic increase. Nowadays, there emerge many disadvantages of supply-sid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most serious one is the structural imbalance of science and personnel suppli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llowed to by a lower level of mechanisms and methods of an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learning. Thus, the author proposes four mechanisms—establishing demands, optimizing disciplines, coordination and innovation, The Research stresses the concept of a deep integration, opens the sharing features, the consulting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s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to a higher level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learning, realizing a win-win situation between them, and gaining a structural balance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Keywords: supply-side reform; integration between production and learning; mechanisms; methods

習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讲话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从而,供给侧改革成为破解当前经济发展结构失衡、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增长模式粗放等难题的“关键一招”。高校与经济特别是产业之间一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领域的一些问题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教育领域里来。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高校为产业在科技和人才方面的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要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供给侧改革的形势和要求,进一步深化高校和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二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机制新路径,努力实现产业发展和办学质量的双提升。

一、产学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逻辑必然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演进,高等教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不可忽略的创新力量。高校与产业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并且深度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当前,推进供给侧改革对高校人才和科技供给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对症下药,增强主动性、把握规律性,通过产学深度融合,着力解决高校为产业在科技与人才供给方面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

(一)产学深度融合是增强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加强与产业深度融合,逐渐成为高校增强办学质量、彰显特色优势的有效途径。产业对知识、技术、人才、机制的新需求倒逼高校摆脱思维惯势和路径依赖,促使高校对产业的有效供给。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加强供给侧改革,就不能仅仅把产学深度融合作为高校社会服务这一功能的拓展和丰富,而要把产学深度融合融入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路径,加强学科优化布局,加强科研组织模式、社会服务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绩效评价制度创新,并进行顶层设计,为产学深度融合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因此,高校要直接面向产业、市场、科技,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科技和人才支撑。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建立在产业和市场的前沿,根据办学需求,把产业资源转化为办学资源,并和校内现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为增强办学质量提供宽厚的资源支持。从师资队伍上,既可以和产业联合引进科技“大牛”,破解高校高层次人才聘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又可以从产业领域聘请一批技术精英和管理高层,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为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从社会服务上,把办学功能和空间延伸和拓展到产业领域,充分利用产业的资源和力量,开展联盟式、平台式合作,为教学、科研深入产业肌理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最直接的支撑支持。在人才培养上,可以联合举办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的教学模式多样、管理机制灵活的多专业融合班级,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培养最为紧迫的科技人才。

(二)产学深度融合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当前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这需要大量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来支撑。统计数据表明,高校在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越来越多的产业人士越来越来重视和需要高校在产业技术革新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供给侧改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使得高校和产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产业对高校的需求更加强烈。目前,越来越多的产业企业与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联合攻关,加大对高校的资源资金投入,共建教学科研平台等等,加快推动产学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步伐。

实践表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科研组织模式和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方式等都会影响到产业当前以及长远的发展,名副其实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加速器”。当前,产业需要大批中高端人才,而高校在中高层次人才供给上,与产业的需求还存在突出的结构性矛盾,需要产学深度融合,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产业规则、掌握前沿技术和动手能力强的急需的创新人才。同时,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紧迫压力,亟待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战略走向、技术升级和现代服务方面,把高校的创新力量“引进来”,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有利于实现自身“脱胎换骨”的创新发展。

二、建立产学深度融合的机制

产学深度融合是增强高校办学质量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是提升二者质量和内涵的重要途径。但是,高校和产业在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要实现融合发展,需要把握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辩证关系,建立起需求机制、学科优化机制、协同机制和创新机制,以使产学深度融合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一)建立需求机制,是产学深度融合的动力

需求是产学深度融合的元动力。高校和产业既有各自不同的需求,也有双方共同的需求。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供给侧改革要求高校和產业把握各自需求的精准供给,以共同需求作为深度融合的最大公约数,寻找到双方深度融合的突破口、结合处和着力点。需求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双方深度融合的程度。围绕共同需求,双方发挥优势所长,有效配置资源,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顺畅有序的运行机制,才能使需求得以长期稳定的维护、实现和发展,才能使产学深度融合历久弥新。

当前,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升教育质量、凸显办学特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新战略,也是供给侧改革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高校要加强供给侧改革,加强组织模式、资源配置方式、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创新,积极地把外部的产业资源和产业空间转化为办学资源和办学空间,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升办学内涵和质量。而产业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双重形势,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风起云涌,这就亟待需要加强创新,增强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因此,产业即使拥有自身的R&D力量,也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借助产学深度融合实现新一轮的腾飞。总而言之,需要破除影响产学深度融合的机制、制度、观念等障碍性因素,处理好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的关系,发挥好需求的“元动力”作用,推动产学深度融合向更高层次和水平发展。

(二)建立学科优化机制,是产学深度融合的支撑

学科是高校的龙头,是产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高校要抓住产业转型升级机遇,顺势而为,挖掘内潜、引用外力,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在学科高原上建立学科高峰,加强科技、人才的精准供给,解决与产业之间长期存在的供需矛盾问题,打通与产业的“任督二脉”,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对产业的引领性供给。

高校要瞄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通过改造、重组、拆并、新增等多种手段,推陈出新,优化学科布局,增强优势学科驱动产业创新发展的精准性。要洞察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有远见卓识,加强新兴学科建设和交叉学科建设,让学科建设与新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同样,产业要勇立潮头,变高校的输血为内在的造血,把高校的学科优势转化产业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破解产业困境,实现凤凰涅 ,向中高端发展。

(三)建立协同机制,是产学深度融合的关键

协同强调的是多元共治,融合强调的是一体化发展。高校和产业在发展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等方面虽然存在先天的不同,但是随着高校提升质量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双方越来越互借优势,协同运行,融合发展。高校和产业都要进行SWOT分析,为建立协同机制、互为融合提供决策支撑。高校要从学科特点、创新能力、人才结构、既有优势等方面,更好地主动地融入产业,从产业发展中汲取营养和动力,支撑自身在办学思想、办学条件等方面的众多突破,成为产业发展的发动机。产业要从单一追求经济效益中解放出来,让产业的前沿知识、技术、资源、规则、动态、趋势等,与高校协同共享,成为高校深化改革、提升质量的“助推器”,让产业链、创新链、技术链与学科链、专业链、人才链无缝对接,有效解决产学“双供给”“双需求”的问题。

产学深度融合要铲除自闭症和孤岛现象,加强协同机制创新,要在1+1>2的基础上创造出1+1=1的效应。因此,不要满足于当前项目式、平台式的合作,要进一步突破瓶颈障碍,打破边界壁垒,围绕基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目标和任务,创新协同的方式、内容和载体,从顶层设计、资源配置、管理创新等方面,构建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协同新机制,以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为支撑,以大贡献、大成果、大发展为诉求,并最终走向深度融合,使高校和产业成为利益共同体。

(四)建立创新机制,是产学深度融合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7月17日在吉林调研考察时强调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1]高校和产业能否融合、融合什么、怎样融合等等,关键在于把握创新这一灵魂。高校和产业之间的合作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为推动融合、深化融合,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但还必须看到,在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等诸多方面还影响着高校与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拓宽思路,建立创新机制,铲除影响深度融合的障碍性因素,打开产学深度融合的新局面。

当前,高校正在进行大学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建设,办学自主权得到进一步扩大和增强。这为高校与产业融合创造了体制机制前提,也为产学深度融合开辟了新的空间和渠道。如何引导产业资源进入高校办学,推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研组织模式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增强科技服务水平等,提升综合创新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又如何引导高校资源投身产业发展,协同做好产业战略、攻克技术难题、破解经营困局,助推转型升级,这都需要通过规划引导、体制创新、政策倾斜、制度保障等方面,加强推动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其中关键是要建立推动产学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在融合什么、怎么融合上不断超越,不断涌现新理念、新举措和新成效。

三、产学深度融合的转型之路

路径是目标的实现方式。路径选择常常受到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现实条件和理想预期等多因素影响。供给侧改革对产学深度融合提出了新课题,也提供了方法指引。本文试从深度融合理念、深度融合平台、深度融合智库、深度融合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究,切实推动产学深度融合从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转型。

(一)强化深度融合,建立产学利益共同体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树立产学深度融合的理念就是要在解决高校与产业融合“最后一公里”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最先一公里”的问题,就是要使产学成为利益共同体,实现一体化发展。融合就是要共享自己的核心利益,解决对方的实际需求,促使对方实现核心利益,自身也从中获得多方面的资源支撑和发展动力,实现办学质量和产业发展的进一步提升。这就需要重新定位自身的功能价值,遵循办学规律和产业规律,实现高校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融合不是低值低效,低端徘徊,而是为了产学作为一种利益共同体存在,瞄准使命和目标,互借优势,贡献所长,培育新的产学融合增长点,朝提升质量和内涵方向发展。因此,高校要把产学深度融合写进发展规划里,体现在高层次人才建设、学科优化布局、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国际交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使产学深度融合成为高校办学的重要思想和行动指南,成为提升办学层次与质量、凸显特色的有效途径,并融进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为产学深度融合提供思想文化支撑。产业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和固有做法,发挥自身在产业领域的实践优势,加强与高校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创新等方面,形成具有张力的融合链条,使高校成为与产业互动并跑的利益同盟。

(二)注重开放共享,建立产学深度融合平台

高校要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研究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瞄准产业发展当前的热点重点和根本性任务,谋划与产业建立融合平台,推动一体化发展。“平台建设要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优秀人才培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强化开放互利共享原则和技术创新原则,合理促进平台内外人力、知识、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与资源的良性互动与交流,构建起具有开放性、前沿性、专业性的组织系统,进而为有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提供切实保障。”[2]

一是打破原有的为产业服务的组织特点,抓住区位、市场、资源、传统等优势,可以建立跨区域、跨学科、跨行业的高校-产业中心。瞄准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等领域,进行需求深度融合、资源深度共享、项目深度合作,探求新的高校科技组织模式、科技服务方式和绩效评价方式,真正产出一批大成果,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建立一套科学管用的体制机制。还要发挥高校-产业中心的影响力,对接好国际化创新资源,“为我所用”。二是打造集信息、政策、服务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该平台可以将政府、高校、企业、专家等各方面的资源、力量汇聚在一起,引导高校和产业实现信息上的融合,达到开放共享互利的效果。比如,江苏高校科技成果网——校果网就是一种代表性的做法。该网站是在江苏省教育厅领导下,由江苏省教育厅科技和产业处、江苏省高校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省级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三是搭建以成果转化和交易为导向的产学融合平台。如各地举办的科技成果展洽会,就是由政府推动的高校和产业合作的较为流行的方式。高校组织科技人员积极参展,企业也针对技术和产品创新寻求所需。双方面对面谈合作、谈转化、谈创新,已经成为高校和产业共享的产学融合盛宴。

(三)注重咨询参谋,建立产学深度融合思想智库

新型智库是当前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新方式,从目前来看主要还是依靠高校自身的科技和创新力量,没有把产业领域的技术精英和管理高层纳入进来。也就是高校和产业在新型智库建设上还没有很好地融合起来,存在“自说自话”的现象,高校为产业能够提供哪些服务,还是依靠自己单方面的认识,没有在和产业双向交流互动的情况下开展咨询参谋服务,因此其实效性和针对性还存在差距与空间。

基于此,应该建立横跨高校和产业的二元结构融合型的思想智库,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高层次人才优势,与熟悉产业前沿、发展趋势、当前症结的产业领域的精英人才,一起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出谋划策、建言献策,助推发展。这一方面能够精准识别问题,拿出良方妙药,另一方面能够推动新型智库更健康地发展。就此可以建立融合型的决策咨询机构和项目研究基地,打破以往企业找上门,教师个人进企业的分散服务局面,以学科为依托,以协同为机制,以需求为导向,集中优势资源,既可以開展共性问题研究,也可以开展个性问题研究。

依托新型智库的力量,还可以编写产业发展的年度报告,指出当前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并提出解决方案,为产业发展发挥“指南针”的作用。可以开展高校-产业的高峰论坛,围绕产业当前的热点和高校的热点汇聚高校和产业的有识之士展开广泛而深刻的讨论,以更宽大的视野、更广阔的思维来审视共同面对的问题,寻找最佳方案,促进科学发展。

(四)运用治理思维,建立产学深度融合运行机制

治理理念突出强调多元共治、合作共赢。[3]如何让高校和产业深度融合,如何在结合点和生长点上产生化学反应,而非物理反应,关键在于用治理的思维和方式,构建产学深度融合的运行机制。

高校和产业要明确双方的权责边界,要体现双方的利益和意志,构建以需求为动力、学科为支撑、协同为关键、创新为灵魂为特点的运行机制和体系,主要在组织体系、运行体系和制度体系上建立健全。在组织体系上,要把产业精英纳入高校理事会,为学校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或意见建议。这既是高校加强民主管理的举措,也是进一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机制。推动高校与产业融合发展,要真正发挥产业精英在办学过程中的“智囊团”作用,从产业角度看待和推动高校的发展。在运行体系上,要建立需求动力机制,让需求成为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和生发点,要处理好长远需求和当前需求、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的关系,维护双方可持续性融合发展;要建立信任沟通机制,以诚意和尊重为基础,以质量和贡献为指向,创新信任沟通的渠道和方式,以及信息反馈方式;要建立资源投入机制,以不损害对方利益为原则,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好双方的资源,让高投入变高产出;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让融合成为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发酵剂”,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在制度体系上,要敢于打破旧思维模式、老传统做法,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构建一套科学高效的制度、办法、细则,包括资源配置、管理体制、投资方式、评估考核等等,改变过去“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信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使高校和产业在全过程、各阶段、各环节、各层面实现无缝对接,发挥融合的乘数效应,使得双方在融合发展中不断得到新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加大支持力度增强内生动力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N].人民日报,2015-7-20(1).

[2]张宏伟.全面推进协同创新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5(23).

[3]瞿振元.从“管理”到“治理”:深化高教综合改革的重大课题[J].山东高等教育,2014(5).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机制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思考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定向培养 还需完善安置机制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