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大行书
2018-04-29李泽华
李泽华
书法史上公认最好的行书作品,是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乃学习行书的法帖。
或许当下人有所不知,这三件作品,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是文稿—— 一篇是序文、一篇是祭文、一篇是诗作,而且都是草稿,字里行间皆存在删改补漏之处,有些还不少。草稿,居然成就极品,难道是对书法的讽刺?
当然不是。草稿是即兴之作,一气呵成的。也缘于此,书家并无乱七八糟的功利色彩。内心无负担,故能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笔法与情意在无意识状态下达到高度融合的境地,也就具有了淋漓尽致的生命气息。书家的本真性灵,自然而然抒发其间。
在观感上,媲美“天下三大行书”的作品比比皆是。但在抒写真性情上,估计出其右者鲜矣。可以推想,虽同为书法精品,很多是经专业书家精心构制的,几乎毫无瑕疵。但就是这毫无瑕疵的精品,似乎缺了些什么。对,就是书写的现场感,书写时率真性情的喷薄。专业书家往往把作品当成作品来经营,而“三大行书”的作者王、颜、苏把作品当成生命来挥洒。
《兰亭序》流传至今,但据史料记载,王羲之并非有意写来流传的,只是酒后微醺时的信手之作。可以想象,正因为酒后微醺,恰是身心最放松之时,书写也就没有顾虑和妨碍。这篇草稿,是诸多诗作的序文,记述王羲之本人与一群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实则饮酒赋诗的情景(就像当下作协组织的文学采风活动),作品有率真的写实场景,有真切的人生感悟。
《祭侄季明文稿》(也称《祭侄文稿》)的诞生,有其历史大背景:一说安史之乱时,颜真卿与其兄颜杲卿、堂侄颜季明并肩作战,抵抗叛军,效忠王室,因援军不救,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遂成文;二传是颜真卿的侄子在战乱中被杀害,首级被呈到他面前,哀郁之情迸发,作文祭之。不管怎样,《祭侄文稿》是悲愤之作。也由于哀笔而成,文稿中多有删改涂抹。这些“败笔”,恰恰是颜真卿真情实感的证据。艺术家在遭受情感极限考验时,往往成就神作。
《黃州寒食帖》(也称《寒食帖》),可谓苏轼沉浮人生的艺术化总结。黄州,是苏轼被贬之所,此间,乳母王氏过世,自己仍待罪于边陲,正常生计几成问题,心中悲苦不言而喻。此时的苏轼,根本非我们印象中旷达的大文豪形象(事实上在写《寒食帖》之前,苏轼是意气风发的,甚至是不无自负的,是端有姿态的)。后人对其称道的洒脱泰然,多半是《寒食帖》之后的人生。经历“乌台诗案”等系列挫折的苏轼,看清了上层社会,也结识了草根阶层,他这才顿悟了,豁达了,《寒食帖》就是对复杂心情的一种收拾。因此,此帖的信息量十分丰富,其间的生命能量能不充盈么?若能欣赏进去,似乎每个字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或行吟,或感喟,或在坚韧地面对人生。
艺术,虽离不开技术的充分准备,但技术之后,艺术就是性情的表达了。所以真正的艺术就是生命,是鲜活生命的极致呈现。名家在情感极限时一挥而就的草稿,就是鲜活的生命,是性情的摇滚,怎能不撼动人心?怎能不成就绝美?
天下三大行书,不禁令我想起人的一生,何尝不是草稿,即兴的,一次性的?正因于此,生命才可贵,生命也成其生命。否则犹如商品,做坏了做次了可再造一批,可无限制复制,也就没多少价值和意义了。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十中高三〈10〉班 指导老师:钟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