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及欺骗发展的关系分析

2018-04-28李协

世界家苑 2018年2期
关键词:关系分析学前儿童

摘 要:近年来,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及欺骗发展的关系研究已经成为了儿童心理学方面的重要课题。由于儿童处在心理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行为认知方面的各项能力和水平相当有限,并且儿童的心理健康事关个人、家庭乃至国家的正常发展,因此对学前儿童的心理理论研究就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学前儿童心理理论以及欺骗行为的分析,概括了其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并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对儿童心理理论和欺骗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理论;欺骗行为;关系分析

一、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及欺骗发展的研究现状

欺骗,在很遥远的年代就被人们提出,并且人们对它非常厌恶,因为这是自己信赖的背叛,给自己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创伤,同时,欺骗会使受害人遭受经济或身理心理上的损失。欺骗拥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儿童是人生发展的花季,那么欺骗对于儿童来说到底是在什么事件发生的呢?有一些学者,开始从行为上和心理上两个角度对欺骗在儿童心理上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

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儿童“心理”理论开始登上时代研究的舞台。从心理视角下探索儿童内心欺骗发展的进程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大多数人认为欺骗就是让对方相信自己说的话,相信自己,然后让对方按照自己所说的进行自己接下来的行动,即使这个行动是错误的。

我们提到“心理理论”这个术语,不可避免的会提到Premack 和 Woodruff 这两个人,因为这个术语就是他们两个人最先提出来的。在当前的发展状况下,欺骗在儿童内心的发展的状况已经得到了初步的认定,但是在细节方面,还有一些需要我们进行商榷的地方。心理领域随着近些年年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一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视到这一领域,心理理论研究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地步,从心理理论研究儿童欺骗发展的状况已经有了客观知识基础,全方面的探讨儿童欺骗问题,研究其特点。在漫长的时间内,他们逐渐分成了两派,当然这是总体而论,这两种派别是以时间进行划分的。第一种派别所持有的观点是儿童欺骗心理理论的产生是在儿童的4岁之前,也就是说儿童在发展到4岁之前已经有了心理欺骗,也就是说在儿童的2至3岁之间儿童已经有了欺骗的大概模型;我们的第二种观点认为,儿童心理上出现欺骗只能是在4岁之后,不可能提前,因为儿童智力发展的制约与客观环境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在4岁之前就对欺骗产生印象,也不能在他们的心理上出现欺骗理论的诞生。

这两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的手段存在不同,在实验中,出现了不可避免的误差,这种误差在两者的实验中都长期存在,经过时间的积累,误差也发挥出了自己的效用,导致二者结论的不统一。他们当初在进行研究的时候,不仅仅研究了儿童心理理论和欺骗之间的发展关系,他们同样也研究了欺骗和误心念之间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儿童要是想学会欺骗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他们首先需要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欺骗的概念,然后经过缜密的行为才会完成欺骗,这对于儿童来说,兼职是天方夜谭,因为儿童的知识水平根本不可能达到。另一种观点认为,欺骗并不需要在儿童的心理上建立基础的概念理论,他们只是下意识的实施了自己的行为而没有认识到他们实施行为的严重性,也就是他们不需要理解欺骗但是可以实施欺骗。这两种各持所论,争执不一。

二、学前儿童欺骗理念的发展

在进行不同的欺骗行为时,学前儿童会进行不一样的行为。但是欺骗理念在脑海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制约。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的结论:3岁以下的孩子基本不能产生欺骗理念,在4岁或者5岁的孩子他们内心的欺骗理念發展的十分迅速。这是我们经过多个实验,并对实验结论仔细的分析、归纳、处理的出来的结论。当前许多心理领域的研究专家,在进行自己的心理领域研究实验中也得到国同样的结论,这就是及时进行表面的研究,在他们的行为问题上,3岁儿童依旧不能产生欺骗理念。这是客观事实存在的,受到大环境范围下的制约,他们没有接受系统的知识理论教育,无法再外界与自己的心理上达到一个很好的沟通,行为上欠缺一些能力,内心理的发展缺陷一些功能。

三、紧随其后的欺骗心灵发展关系结论

经过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以及分析处理,对于欺骗在儿童心理的发展,我们得出了大致的结论。那就是,欺骗的发展前提首先有一个接触的过程,我们一般认为这个接触是在儿童3岁左右的时候,因为在3岁的时候,儿童已经可以进行偷看,也可以进行说谎话骂他们已经具备了行为能力,但是说谎并不是欺骗,它只是让人们进入了一个误区,但是并没有让人们进行错误的行为,所以我们不能将说谎认定为欺骗;其二,只有经过4年的洗礼,儿童才会开始具备隐藏意图或隐藏信息这样的欺骗能力, 而且这种欺骗能力与误信念理解存在相关,这说明儿童到了 4 岁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欺骗能力;其三,6年的洗礼才会让一个儿童具备假装无意识的能力,这是因为在3岁到5岁的时候,儿童刻意想让社会认识自己所拥有的的,这是他们的心理需求,在6岁的时候,他们已经度过这个时期,开始下一个时期进行过度,而下一个时期就是开始对自己所拥有的进行隐藏。

据分析可知, 心理理论或误信念理解与隐藏意图的欺骗存在相关, 但与否认偷看和假装无知则不存在相关。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外的研究结论一致。许多研究指出,儿童只有获得了一种完整的心理理论即理解他人的误信念以后,才能获得欺骗能力。欺骗在儿童的心理产生到将它表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路恒久远,道阻且长。

参考文献

[1]刘秀丽.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及欺骗发展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04):13-18.

[2]徐芬,王卫星,高山,Mark Sabbagh.幼儿心理理论水平及其与抑制控制发展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04):7-11.

[3]邓赐平,桑标,缪小春.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一般认知基础——不同心理理论任务表现的特异性与一致性[J].心理科学,2002(05):531-534+637-638.

作者简介

李协(1987.04-),男,民族:汉,籍贯:广东省陆丰市,当前职务:业务主管,当前职称:初级经济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关系分析学前儿童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开展球类游戏的防范措施
农民工家庭儿童入学前的教育研究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设计艺术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关系分析
对舞台技术与舞台美术创造的关系分析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分析
关于德育移植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