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转型背景下浅议中山市环铁城民国历史建筑现状与保护

2018-04-28单田卉

世界家苑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

单田卉

摘 要:“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杰出的代表性建筑。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新区不断发展,旧城区也在进行改造,城市化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城市建设发展与历史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对中山市环铁城的走访调查,整理总结了环铁城的历史渊源,并提出环铁城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城市转型;文化遗产;民国建筑保护

一、城市转型背景下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中国的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推动效应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快速城市化同时会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如交通压力、能源消耗、住房短缺、就业及环境生态问题等。这些负面问题都将会影响到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转型过程中,需要我们给予高度的重视。

城市转型背景下,如何凸显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名片,成为了城市发展决策者所面临的难题。城市特色的彰显基于城市地方文化的发扬,因此反映历史风貌与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则承担了文化特色物质空间载体。历史遗存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对提高城市特色品质和城市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山市环铁城历史价值

中山近代的中国海外移民都把“落叶归根”作为自己的最终归属,他们希望把在海外看到且喜欢的建筑物搬回自己的家乡。然而,受到文化社会背景与财力的限制,只能在自己的住房建设中展现西方建筑元素,所以中西合璧的建筑逐渐兴起。这些建筑吸纳了外来文化的风格,在原有的岭南建筑样式和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因此,目前存在的引入西方建筑流派理念的各式各样的中西合璧建筑,没有固定的风格形态。

当人们回望20世纪留下来的民国建筑时,就会发现它们更加贴近时代、感动民众。通过对中山民国历史建筑的保护,既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又使城市特色更加鲜明,它们不应随着城市的改造和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三、中山市环铁城民国历史建筑面临问题

环铁城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特质和纪念意义的旧城风貌区,是中山市历史文化名城明确提出需重点保护整治区域,拥有孙中山纪念堂、西山寺历史文化街区等不可再生的历史人文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但随着社区的老龄化,人口素质下降、社区环境恶化,部分历史建筑日益破旧,并存在人为拆迁、改造的现象,历史的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总结下来大概有以下几点问题:

1、保护意识缺失,人才队伍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民国建筑仍然被现代社会使用,而被人们忽略了其作为文物存在的意义。民国建筑的保护则存在着保护意识淡薄、资金投入较少、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客。

2、建筑材料的老化及拆迁改造的破坏

由于长期的对历史城区实行“冻结式”保护策略,历史城区避免了大拆大建,整体格局和街巷肌理得到了延续。但大部分历史建筑由于缺乏维护,现已比较破败,同时零星的小规模拆建、改建非常普遍,而且户主在房屋改建、加建的时候没有得到有效指导,导致建筑立面,材质,色彩都非常混乱,与整体历史风貌并不协调,破坏了街巷界面的连续性,使得历史环境风貌非常碎片化。

3、对民国建筑认识的误区

从时间上看,环铁城民国建筑是20世纪前后产生的优秀文化遗产,相对那些年代久远的古代建筑,显得比较年轻,从空间上,环铁城民国建筑分布比较广泛,大街小巷随时可以看到。因此,人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忽略了它的独特价值,忽略了对它的保护。

4、系统完善的保护机制的缺失

中山市上层规划相对较为完整,政府和相关机构也比较重视,民间也有许多机构发起呼吁。但总的来说缺少一套相对完整的保护机制,横向与纵向结合不够紧密。自上而下缺少了中间对环铁城民国建筑使用者的沟通,忽略了这些使用者切身需要迫切解决的居住问题。自下而上民众对这些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够,自行改造对建筑造成了不可修复的问题。

四、中山市环铁城民国建筑保护措施研究

1、建立专门民国建筑保护委员会

中山作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以及海陆交界处,遗存了大量的民国建筑,这些建筑有的空置,有的出租,有的屋主在海外,很多房屋得不到妥善的管理。房屋使用者对于这种历史建筑也不太了解,随意改造,就造成了破坏。对此就应该成立专门的保护委员会,其构成人员理应包括社会科学和建筑学方面的一些专家。对空置房屋的管理和一些出租屋的改造,应该要有专业的意见或建议。

2、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保护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保护体系,“点——线——面”结合,从单体建筑保护开始,以个别建筑带动整个街区,再以街区带动片区的发展。增加受众人群的层次,政府、民众、企业等相结合,共同保护,共同受益,从而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

3、加强立法执法工作,明确责任监管

地方政府应该依据《文物保护法》,并且结合中山环铁城民国建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地方文物建筑保护法规和条例,对现存民国建筑做专题排查和研究,明确文物等级的认定和上报,做到有保护组织、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和科学记录档案的“四有”工作。

4、优化環铁城内各个保护单位的档案管理

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发现许多优秀建筑的现存极为稀少,很多产权问题也得不到解决,导致许多房屋空置,无人问津。为更有针对性的加以保护政府应该尽快整合各项资源,积极整理现存资料,同时深入民间调查走访、收集梳理,将现有民国遗存的建筑历史、具体功能、材质类别,建筑风格摸查清楚,为进一步的修缮保护工作,提供最有价值的实物材料。

五、结论

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一座城市最具魅力的名片。建筑除了具备它最基本的使用价值之外,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科技水平、价值取向和历史风貌。此外,它还是历史资料最具有力和最直接的实物见证,是活的史书。民国时期的中山,从城市功能上来说,它不同于工业城市和其他生成消费型城市,各种思想和文化在中山交融碰撞。因此形成了不同风格且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民国建筑,承载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人们理解中山,解读中山的重要窗口。中山市历史文化名城,理应受到高度重视和良好的保护。因为,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宽敞整洁的街道和高耸入云的大厦,更在于它的精神脉络和文化内涵。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ask 4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
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思考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