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人口较少民族传统体育活态传承研究

2018-04-28王德彬

世界家苑 2018年2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传统体育

摘 要:广西三个人口较少民族拥有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国家及自治区大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广西人口较少民族由于人口稀少、地处边疆、经济欠发达等特殊因素制约了其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为此,本文认为活态传承是实现其更好的发展与传承的必由之路,并指出传承人和传承环境是实现活态传承的关键。

关键词:人口较少民族;传统体育;活态传承

2017年11月6日,广西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确立了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工作目标,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成效显著。[1]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情况直接关系到“十三五”目标的实现。对于广西人口较少民族而言,由于地处偏僻、人口较少、经济欠发达,其传统体育的传承更是面临着更加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大背景下,研究广西人口较少民族传统体育的活态传承就显得十分紧迫。

1广西人口较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概况

根据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制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人口较少民族是指全国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28个民族[2],聚居于广西区境内的有毛南族、京族、仫佬族三个民族,其中京族人口2.33万人,毛南族6.56万人,仫佬族17.23万人[3]。根据调查,这个三个人口较少民族中拥有傳统体育项目最多的为仫佬族28项,其次为毛南族13项,最少的为京族8项[4]。由此可见,这三个民族虽然人口较少,但在传统体育项目方面却比较丰富,在传统体育项目加速消亡的今天,研究其活态传承就非常必要。

2广西人口较少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存在的问题

2.1人口较少,传统体育项目影响力有限

人口较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问题首先是由自身人口少的原因造成的。人口少会直接导致传统体育项目的受众群体少,进而项目的影响力也有限。以广西京族为例,人口为17.23万人,拥有传统体育项目28项,可谓数量丰富。但是这17.23万人中,除去不能参与的老人与小孩,再除去不喜爱传统体育项目的年轻人,能够真正参与传统体育项目的人数相当有限,一些项目因为无人参与而自然消亡也就在所难免。项目的参与人群、受众人群少,项目也就很难做大做强,在地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也就非常有限,因而也很难享受到国家的特别扶持,项目传承状况不容乐观。

2.2地域偏僻,项目传播受限

人口较少民族由于自身民族人口较少、力量较弱,在与周边民族争取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在历史的进程中,他们或是为了远离战乱的影响、或是为了逃离周围强大民族的奴役,往往选择远走边疆,居住在环境恶劣、地处偏僻的地区。如京族居住广西东兴市的京族三岛、毛南族居住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仫佬族居住于广西仫佬族自治县。这些地区在交通已经极度发达的今天来看依然比较偏远,并且多数为国家级贫困地区。地域偏僻、环境恶劣、经济欠发达也使得传统体育项目传播收到极大的限制。这些项目大多数只能在本地区本民族内传播,很难能够实现向外传播,有限的传播范围不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生存与发展。

2.3传承人缺乏,项目后继无人

传统体育项目实现传承的关键在于传承人,传承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传承人问题。当前,这三个民族所拥有的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除部分项目由于旅游开发需要而传承较好,拥有少数传承人外。大多数项目,在民族所在地区都未能很好的开展,一些项目甚至出现在当地都找不到的情况,更有甚者,部分项目的名称该民族的年轻一代同胞表示不知道、没听过。可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的培训与培养情况相当严峻,项目无人知道、无人开展,其传承更是无从谈起。

2.4生产方式与娱乐方式的转变,挤压传统体育项目生存土壤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形成过程来看,大多与少数民族特殊的生产方式与娱乐方式有关,它们大多脱胎于生产活动与娱乐活动,是少数民族同胞在生产劳作之余用于健身、娱乐的活动,与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产生并传承至今,是少数民族同胞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相对闭塞的土壤的孕育与滋润的。但是随着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娱乐方式的改变,这片土壤正变得越来越稀少。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高速发展,即使是再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也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好处,电视、网络已进入千家万户,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作为娱乐项目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已经淡出了人们视野,传承也变得更加困难。

3广西人口较少民族传统体育活态传承对策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活态传承关键在“活”,要能够活生生的存在少数民族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不是静态的放置于博物馆或收录进资料库就了事。要实现人口较少民族传统体育的活态传承,就必须做好传承人的培养与传承氛围的营造以及将传统体育的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收入等工作。

3.1积极探索,建立切合实际的传承机制

要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必须要有切合实际的、符合少数民族要求的、能够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起来的传承机制,这就需要多方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努力。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如下措施实现:一是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尤其是优秀传承人)的资助与帮助,最起码要保障其基本生活,使他们能够安心的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而不至于生活困窘。二是要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使他们能够得到本民族成员的尊重与认可,或者是给以他们一些荣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以吸引跟多人参与项目的传承中。三是要转变思路、积极拓宽传承人队伍。不同于一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还具有健身强身的功能,在努力拓展培养年轻传承人的同时,我们可以拓展培养老年传承人队伍。如果那些大叔大妈在闲暇之余不在跳广场舞健身,而是以传统体育项目健身,我将不再需要担心传承无人的问题。

3.2多方参与,营造活态传承的文化氛围

活态传承的第二个关键是要营造传统体育项目发展传承的良好氛围。人都是从众的动物,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下会出现不同的行为。在传统体育文化氛围浓郁的情况下,人们必然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参与其中。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就必须要多方的参与或努力。政府层面可以出台一些加强和促进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保护和开展的法律、条例或政策措施,从制度顶层促进其传承与发展。民族地区学校应该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特别是要将本民族的各种项目引入学校,既可以从小培养学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解决项目传承无人的尴尬,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增进学生对本民族的了解,可谓是一举多得。民族地区家庭和社区也要积极参与到文化氛围的构建中,社区在各种节日可以开展各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活跃氛围的同时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家庭应该积极鼓励小孩参加各类项目。通过多方共同努力,营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态传承的文化氛围,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发展留住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

3.3主动谋划,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收入

从生物的角度来说,人都是利己的动物,当做一件事情对自己切实有好处的时候,人们才会心悦诚服的去完成这件事情。同样,要使更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能够诚心诚意的去传承这些项目,也必须使这些项目给他们带去好处(不管是精神上的或者物质上的)。因此,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的关键就是要把这些项目切实转变为能给传承人带来收益、带去荣誉的项目。这就需要我们主动谋划,将项目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收入,提高传承人的生活质量。为此在进行项目扶持时,在进行经济援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智力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同胞打开思路,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探索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路径及开发方式,以他们愿意的并且能够实现收入的方式进行传承,才能真正实现少数民族傳统体育项目的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1] 黄刚.广西吹响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集结号”[N].中国民族报:2018-1-2(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印发[DB/OL].http://www.gov.cn/gzdt/2011-07/01/content_1897797.htm,/2011-07-01/2018-1-30.

[3] 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落实《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实施意见[C].南京:《民族建筑》编辑部,2013:42-47.

[4] 朱岚涛,陈 炜.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2(3):146-153.

作者简介

王德彬(1986-),男,四川宜宾人,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传统体育
川东乡土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研究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性的研究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江西省高校舞龙运动发展对策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浅析甘孜藏区中小学学生体育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