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2018-04-28张敏
张敏
部编语文教材的总编温儒敏教授曾反复强调:语文教学需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认为除了阅读,写作更是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
写作涵盖阅读
很多人把阅读比作输入,把写作比作输出,通过几年的写作实践经验,我强烈意识到:写起来的人能更清楚自己需要加强哪方面的阅读,写作对阅读的反哺作用更大。
写作,很大程度是拒绝别人的“同化”,而力求表达个人的观点和主张,为显示自己的“独特”,自然会选择广泛阅读,旁征博引,进而让阅读发挥更大的效用。
梁启超先生认为,“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写”的水平,“读”的关注点就该在“写”的规律和法则上。黎锦熙教授也认同“写作重于阅读”的主张。
阅读聚焦写作
带着写作目的去阅读,是一种主动阅读,目标性非常明确,不再是毫无目的泛泛读顺句子、读懂文字和对文章遣词造句上的推敲,而是一种积极的阅读,是一个动态的、高度思维的过程,包括抽象、归纳、综合等复杂的活动,必然会提高阅读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得到写作的收获。
建立“阅读聚焦写作”的观念以后,会发现阅读课文为作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范例和材料。如果教师目光再敏锐一些,从任何一个阅读文本中都能挖掘出有用的写作借鉴。一旦这一思想根深蒂固地树立在学生心中,那么阅读和写作教学都会事半功倍。
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从写作角度看,它的亮点在于:一是“背影”之前大段“奔丧”文字的铺垫作用。这引导我们学习如何选材,特定背景下发生特定的事,写好了背景,主题就自然明了;二是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的自然朴素。真实的生活、感情是文章的生命之所在;三是时间、地点有变化、有跨度的事件之间要有关键性词语的提示,使文章连贯、脉络清晰。其他如句式、段式、修辞、对比、象征等写作知识,都可从阅读中直接获得,并应用于习作训练。
一篇好的文章就是一个写作素材库。只要教师有“阅读聚焦写作”的思想,就能得到生动宝贵又经济适用的教材,学生的习作必将得到切实有效地提高。而这一为写作而阅读的习惯,又能更好地帮助和深化阅读。
写作促进阅读
阅读最本质的内涵是交流对话。在阅读中认识世界的感情。同时,阅读还有娱乐功能,让人的情绪得以宣泄,感情找到共鸣。对于一个在校学生,阅读除了上述目的之外,还有更重要的目的——學习语言、学会表达、学习写作。
阅读之于语文是浇水、施肥,写作才是收获。想要引导学生对阅读深入领会、用心钻研,可以通过写作找到突破口来促进其细致阅读。如:在学习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组歌》、高尔基的《海燕》、鲁迅的《雪》、巴金的《日》《月》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布置一篇散文诗的写作。趁势引导学生弄明白散文诗的特点,并提醒学生仿写时注意:1.运用拟人化;2.艺术性地描绘;3.抓住事物本身的特点;4.充分发挥想象。真正达到通过“写”促进“读”的效果。
再比如改写。改写能加深学生对文体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学习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的故事。因此,选择适当材料,进行改写练习是有意义的。如在教学完《皇帝的新装》后,教师让学生把它改成课本剧,并邀请学生根据自己写的剧本表演。如此改写,让学生融入课本潜心研读,以写促读,既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培养了表演能力。
只有牵住写作这一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以“表达”为核心,站在“写作”的山头,才能将语文教学的风光一览无余。
(作者单位:云梦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