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际可传记文的主题建构及其特色*
2018-04-28王成
王 成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传记“总名也,类而别之,则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1]821,包含传、行状、墓志铭、墓表、逸事状、事略等文体。传记创作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诗经》中《生民》、《公刘》、《皇矣》等篇,这些诗篇记述了周民族发展的历史,有各自描述的中心人物,已经具有了传记文学的特质。但语言简略,偏重颂美,未能刻画出人物的个性,所以只能看作是传记文学的萌芽。直到司马迁《史记》的出现,确立了传记“以人为主”的写作模式,标志着中国传记文学的成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传记创作。经过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的发展,到了清代,传记创作的数量、质量等都达到了一定高度,清代文人鲜有不创作传记者。“在古代传记中,清代传记是最值得人们花大力气研究、且一定能得到重要收获的研究领域。”[2]138作为以文章名于世的毛际可,其传记创作取得了突出成就。
毛际可(1633-1708),字会侯,号鹤舫,晚号松皋老人。浙江遂安(今浙江淳安)人。与毛先舒、毛奇龄有“浙中三毛,人中文豪”之誉。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康熙十七年(1678)召试博学鸿儒科,未被选用。康熙二十二年(1683),浙江巡抚主修《浙江通志》,毛际可受聘为总裁,又曾专修《严州府志》。历官彰德府(今河南安阳市)推官、城固(今属陕西省)知县、祥符(今河南开封)知县等。毛际可一生肆力于古文创作,“诸体毕备,格法尤严”(林云铭语),卓然成一家言。其文集《会侯先生文钞》有传记56篇传世,内涵丰富,特点突出,值得深入研究。
一、毛际可传记文的主题建构
传记的目的是再现一个活生生的人,划分、归类传记人物就成为研究人物性格、生命特质等的出发点。根据毛际可传记人物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忠臣循吏、文人学士、贞女烈妇等是其传记的主要书写类型,构建了其传记的主题表达。
其一,忠臣循吏类
毛际可自幼所受教育以及任官地方的经历,使他一直秉承忠孝报国、以民为本的思想,因此他的传记也热情歌颂了具有这种思想与表现的人物。如遂安人汪乔年,为官勤敏,爱民如子,“里谚有‘汪不解担’之语,以其听断明决,不俟信宿弛担也”[3]卷十二(《汪总制公逸事状》)。汪乔年在视学秦中时,“以俭率诸生,章服尽布素。校士必焚香告天,誓无所私。故拔置尽一时寒士”[3]卷十二,后有井姓者继承了汪乔年的品行,时人有“有学莫忙须待汪,有钱莫省须待井”[3]卷十二歌谣传诵。《汪总制公逸事状》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汪乔年任总制,拒守襄城一段:“公登埤坐矢石间,随机以应,杀贼数千人。贼愤甚。左右泣谏曰:‘众寡不敌,公盍自为计?’公怒奋拳,折其一齿。无何,城陷,犹手刃三贼。”[3]卷十二据史料载,崇祯十四年(1641),陕西总督傅宗龙与保定总督杨文岳合围李自成、罗汝才联军,中埋伏而大败,傅宗龙逃到项城后被杀。傅宗龙死后,汪乔年被提升为陕西总督,总兵贺人龙等不战而逃,汪乔年入襄城拒守,后被俘。汪乔年骂不绝口,贼兵割其耳鼻,磔尸而去。毛际可的这段描写,文字不多,却刻画出了汪乔年不惧贼兵、大义凛然的形象。
这段叙述仅二百余字,但引用吕维祺当时的语言竟然有五次之多,非常有现场感。吕维祺的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让人身临其境,通过阅读语段能感受到吕维祺当时的情绪变化以及思想状态,堪称实录。
一些地方的廉吏也是毛际可热情歌颂、描写的对象。如《宋中丞公传》载,传主宋贤初任常熟令时,有政绩,时人有“前有杨涟,后有宋贤”[3]卷九歌谣传诵,杨涟者,即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后含冤而死者。宋贤为官河南道时,办事不避权要;代巡湖广时,释放死刑犯九十七人。宋贤治军五年,“犒士以十万计,不费度支一钱”[3]卷九;曾生擒巨贼过天星,尽降其军。宋贤辞官归家后,“好行其德”,积极为乡里谋福祉,如捐资修建试馆。毛际可十一岁赴童子试,正值本地校士馆落成,毛际可父对际可说:“吾郡向无试馆,学使者率多驻节邻郡,士子越境裹粮而往。大中丞宋公为诸生时,即以创建为己任。及致政归遂,捐所积俸金,庀材鸠工,不日告成。汝小子今日无远试跋涉之苦者,皆公力也。”[3]卷九
其二,文章儒学类
其三,烈女贞妇类
还有女子用极端手段来对抗外辱,维护自己的贞洁,如《余烈妇传》传主余氏。余氏为毛际可族侄毛生华的妻子,适逢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寇乱,余氏逃往宋堰,途中突遇贼寇,“烈妇左抱子,右携十八岁女,投水中。偶得浅处不死。贼倒戈以援之曰:‘速上,吾不若害。’烈妇曰:‘吾宁死于水耳,何至向若曹求活。’宛转至深渊,三人皆没”[3]卷九。时人有不理解余氏行为者,认为余氏与女儿为不受辱而死是值得赞扬的,但让襁褓中的孩子也一同就死是不应该的。毛际可给予了驳斥,“方其仓卒赴义时,惟知洁身不污为重,又何暇为其子计耶?夫人之能死与不能死,所争只在一时耳。士君子不幸遘家国之变,所以不即引决者,非尽爱其身也。妻子百口之虑,展转于中,遂至蒙耻以苟免”[3]卷九。《霞山余烈妇传》传主余爱娥,夫早亡,婆婆劝其改嫁,余氏以死明誓决不改嫁。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寇乱,时年余氏刚二十,贼人强欲娶之,余氏不从,婆婆劝说:“事迫矣。汝以一身活郑门数口,亦足报亡人于地下。”[3]卷九余氏思考许久后同意了。等贼人来迎娶,打开房门时发现,余氏已经上吊死了。贼人大怒,暴余氏尸体于庭院半月有余,时逢盛夏,但余氏面貌如生,“里人怜且异之”[3]卷九。
二、毛际可传记文的艺术特色
毛际可的传记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还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如运用细节描写、直录人物语言等手法,使传主的形象个性逼真;对比衬托手法的使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同时,还承袭了史传论赞的形式。
其一,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塑造人物形象是毛际可传记的鲜明特色
其二,通过直录人物语言彰显人物的性格,增强作品的真实感是毛际可传记的又一突出特色
其三,通过对比映衬手法来完善人物形象,深化思想主题是毛际可传记的重要特色
其四,承袭史传论赞体式也是毛际可传记的特色之一
毛际可的传记无论是记载忠臣能吏,还是文人学者、烈妇贞女等,都能客观地展现传主各自不同的人生。他的传记犹如一幅幅精彩绝伦的画作,展现着一个个姿态各异的人物,讲述着一个个深情感人的故事。毛际可在记述传主生平事迹的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与认知,其传记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清初文坛、社会等风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邱江宁,俞樟华,房银臻.论清代传记创作的繁荣及其原因[J].苏州大学学报,2011(6).
[3]毛际可.会侯先生文钞[M].清康熙五十八年刻本.
[4]刘劭著,王玫评注.人物志[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
[5]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