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杜甫入蜀诗所见杜甫自同谷入蜀路线考

2018-04-28张世明

关键词:杜甫

张世明 董 瑞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甘肃 成县 742500)

杜甫迫于生计的艰难,也难以抗拒同谷“佳主人”对同谷温暖丰饶描述的诱惑。乾元二年(759)初冬,杜甫拖家带口离开生活四个多月的秦州,经过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等,穿越今陇南礼县、西和、成县,来到“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1](《发秦州》)的“南州”(即同谷,今成县)。然杜甫到同谷后,“佳主人”并没有给他以实际的帮助,温热的希冀跌成冰冷的失望,落难无助的诗人过着“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同谷七歌(一)》)的悲辛生活。《同谷七歌》便是诗人痛苦的生命呐喊。生活陷入绝境,加以吐蕃觊觎下的成州岌岌可危。万般无奈,杜甫只得又携家眷,在腊月凌烈的寒风中,于乾元二年腊月初从同谷出发,“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发同谷县》)于此年岁末到成都。

杜甫从同谷出发,所经路线历来争论不一,主要集中在水会渡、白沙渡、飞仙阁等地点的方位问题,还有是否去过两当,是否经过凤岭,等等。笔者不揣浅陋,就杜甫入蜀路线略陈己见,求教于方家。杜甫自同谷出发后,经过宝井堡,在栗亭小憩数天,向南翻过木皮岭,越河池东行至嘉陵江边,溯江而上至两当西坡乡寻吴郁不遇,遂经凤州凤岭连云栈道,南入汉中接金牛道,过益昌、江油,至蜀郡成都县。

一、杜甫离开同谷后在陇南的行迹考

杜甫从同谷凤凰村出发后,经过宝井堡,首先到达栗亭。栗亭,北魏置栗亭县,不久废为镇,唐代属成州同谷县。据柳宗元《兴州江运记》载“自长举北至于青泥山,又西抵于成州,过栗亭川,逾宝井堡”[2],可知栗亭在宝井堡之东,位于今徽县栗川乡山根村。此地气候温暖湿润,土地平旷,田肥水美。享誉中外的“陇南春”及后继的“金徽”系列酒就产于此地。杜甫对“下有良田畴”(《发秦州》)的栗亭充满欣然和留恋,多逗留了几日,并赋诗《栗亭十韵》。114年后的咸通十四年(873),忠武军名将赵鸿出任成州刺史,其《栗亭》诗曰:“杜甫栗亭诗,时人多在口;悠悠二甲子,题记今何有?”原题注:“杜公栗亭十韵,今不复见。”据残存诗题,《栗亭十韵》应为十首组诗。当杜甫之时, 栗亭当地人还对杜甫栗亭诗朗朗上口,惜百年之后,就湮没不闻了,空留诗题。北宋著名词人贺铸以《寄题栗亭县名嘉亭》缅怀杜甫:“少陵昔避地,幽栖凤皇川……环堵久芜没,斯亭名尚传。”光绪《阶州直隶州续志》载:“栗亭草堂,名嘉亭,在栗亭县,宋建,邑令赵洋取杜甫‘栗亭名更嘉’之句为榜。”[3]1992年在栗亭山根村发现宋代《杜甫诗范》碑。唐以后历代诗人讴歌杜甫栗亭的作品,则更是数不胜数。栗川山根村曾有杜甫庙,惜在文革中被毁,现为农户居所,还留有传为杜甫曾用过的水井一口。

木皮岭在栗亭东南。杜甫《木皮岭》诗云:“首路栗亭西,尚想凤凰村。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南登木皮岭,艰险不易论。汗流被我体,祁寒为之暄。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诗圣东出栗亭,继而南向登木皮岭,又继续辛苦地奔波。但木皮岭位置历来都有不同说法。《方舆胜览》卷六十九载:“木皮岭,在河池县西十里。详见成州。杜甫发同谷,取路栗亭,南入郡界,历当房村,度木皮岭”。[4]《元丰九域志》卷三载:“中,栗亭。州东五十里。二乡。泥阳一镇。有雷牛山、栗亭川。”[5]又据民国版《徽县新志》载:“木皮岭,西南三十里。一名柳树崖,脉与龙洞山联属。石径层沓,人马登陟崖坎,艰于行。木皮岭在河池西,杜甫发同谷,取道栗亭,南入郡界,历当房村,度木皮岭。”[6]

翻过青泥岭,杜甫一家来到嘉陵江和永宁河汇流的合河口。学界多认为杜甫是从水会渡顺嘉陵江而下,即从白水道直到略阳,再取道金牛道入蜀。但在唐代嘉陵江上游滩险流急,峡谷刻深,江路凶险无比。《兴州江运记》载:“自长举北至于青泥山,又西抵于成州……崖谷峻隘,十里百折,负重而上,若蹈利刃。盛秋水潦,穷冬雨雪,深泥积水,相辅为害。颠踣腾藉,血流栈道。糗粮刍藁,填谷委山;马牛群畜,相藉物故。”[8]自然环境的险恶使得白水道的通行时断时续。又据北宋嘉佑二年(1057)《新修白水路记》载,宋真宗景德元年和仁宗嘉佑二年,两次开通白水路。①杜甫一家深陷青泥岭淤泥之苦,受尽步履之艰辛,不会不顾全家老小性命之攸,冒险走白水峡江路。杜甫一家应是从故道向东走连云栈道,顺便拜访老朋友两当吴郁。

杜甫是否到过两当,学界争议不一。仇兆鳌《杜诗详注》《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下注云:“殆是公自秦州西至同谷时道经两当,故作此诗”。这个推测是错误的。杜甫自秦州赴同谷路线是非常明晰的,是经赤谷到礼县盐官,再经西和石堡法镜寺,穿越西和县城,然后折东南经青羊峡、坦途关、积草岭到同谷;根本不经过两当;如果去两当,应穿行徽县,路线和今天316国道大致相叠。但没有迹象表明杜甫由秦州只身赴两当。两当之行应是由同谷入蜀途中顺道探访,一则为不能疏救吴郁而面呈愧疚之情,二则在生计山穷水尽之时希冀得到救助,三则长举段江路凶险,以探访更安全的入蜀道路。杜甫渡过嘉陵江后,逆江而上两当琵琶洲(两当县西坡镇三渡水,吴郁故乡所在地)探访故友,惜吴郁不在,只留空宅一座。杜甫访友不遇,遂书《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寒城朝烟澹,山谷落叶赤。阴风千里来,吹汝江上宅。鸡号枉渚,日色傍阡陌。借问持斧翁,几年长沙客……于公负明义,惆怅头更白……”以表悔愧、怅惘和遗憾。

二、杜甫陕南行迹考

杜甫入蜀不是直接顺嘉陵江路南下(前文已述),而是东走连云栈道。连云栈道很大一部分在凤县境内。寻吴郁不遇,杜甫东行至凤岭,过连云栈南栈道,经褒城、勉县、宁强,至四川省广元。在凤县地界,杜甫留有《晓过凤岭二首》。杜甫的诗,在其生前就已经散佚很多,存世之诗是在他死后由别人陆续收集起来编辑的。《晓过凤岭二首》不见于《杜诗详注》《杜诗镜诠》等杜诗注本,可能是散逸未收录之作。由秦州到同谷再到蜀地纪行诗也并非按照行迹先后次序布排,如《两当》《泥公山》等便是。附《凤县志·艺文卷》[9]所录《晓过凤岭》于下:

其一

霜寒曙景动,戴月陟层巅。

马足低临树,峰腰侧见天。

云光开竹石,秋色老林泉。

回首山城里,稀疏出晓烟。

其二

壁立当天半,雄奇非一名。

疏烟时起灭,叠嶂幻阴晴。

缘迳崖花紫,凌风梵磬清。

徘徊下山路,石磴拂云平。

经过连云栈道后,杜甫一家踏上金牛道,翻越宁强五丁关,来到五盘岭。其《五盘岭》中吟道:“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山势虽然险峻,但天气和暖,水清山秀,民风淳朴,诗人的心绪得以些许舒放,忧愁稍微消解。

三、杜甫四川行迹考

石柜阁紧邻飞仙阁,杨慎《飞仙阁》云:“飞仙阁上元珠侣,千佛崖前巴字水。”千佛岩即古石柜阁,位于广元城北5公里的嘉陵江东岸,是四川境内最大的石窟群。《方舆纪胜》载:“绵谷县北十里至大安军界,桥阁共一万五千三百十六间,最著者石柜、龙门。”[15]《四川通志》载:“千佛岩在县北十里江东岸,石崖蜿蜒,其形如门,上有千佛,唐利州刺史韦杭所凿。”[16]杜甫《石柜阁》云:“石柜层波上,临虚荡高壁。清晖回群鸥,暝色带远客。”杜甫乘船行于嘉陵江上,江间奇石多姿,石柜阁倚江而凿,高壁影荡,水光山色交映。“优游谢康乐,放浪陶彭泽”(《石柜阁》),对美景顿生流连,畅想谢灵运和陶渊明之悠游寄情于山水田园。

经过水会渡后杜甫蜀道路线是明晰的,几无争议。因此后文论述从简。

桔柏渡即桔柏津,在昭化县(今广元昭化区)东北三里。即嘉陵、白水二江合流处也。多桔柏,因名。《方舆胜览》载“桔柏潭在利州昭化县”[19],桔柏潭即桔柏渡,昭化县今为广元昭化区。《重修昭化县志》卷三载:“东界广元十五里,自县东门五里过嘉陵江,曰桔柏渡,有塘房。”[20]清代张邦伸《云栈纪程》云:“由广元城南渡汉寿水,行二十五里,至张家湾,十里至桔柏渡。”[21]唐玄宗幸蜀次利州,至益昌县渡桔柏江,即桔柏渡。杜甫《桔柏渡》云:“青冥寒光渡,架竹为长桥。竿湿烟漠漠,江永风萧萧……孤光隐顾盼,游子怅寂寥。无以洗心胸,前登但山椒。”此段路杜甫一家还是乘舟而行,江流浩浩,烟波渺渺,周遭一派清幽。但此景此情转瞬而逝,游子乐景哀情,目的地未到,还得登山临远。

金牛道经过的大剑山,古称“梁山”,在剑阁县东北剑门关镇12.5公里处,东西长115公里,群峰高耸入云,严若剑戟横陈,峭壁中斩,犹如“门之辟”,故名“剑门”。《旧唐书》卷四十一载:“剑门,县界大剑山,即梁山也。其北三十里所,有小剑山。大剑山有剑阁道,三十里至剑处,张载刻铭之所。剑山东西二百三十一里。”[22]《剑州志》卷五载:“大剑山亦名梁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对如门……二剑古不以关名。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路,于此立剑门关。”[23]剑门关峭壁如城墙,两崖夹峙如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成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蜀道的咽喉。杜甫《剑门》云:“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诗人对剑门关位置的险要深有体会。剑门关今有始建于宋代的思贤楼,上有杜甫画像。

鹿头山有鹿头关,鹿头关在今德阳市罗江县白马关镇。三国时曾于此设绵竹关,北朝至隋唐置鹿头关,五代移至鹿头山西南绵远河右岸的黄许镇,另名白马关至今。《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六载:“其重险,则有鹿头关。鹿头关,在成都府汉州德阳县北三十里鹿头山上,南距成都百五十里,东西两川之要道也。”[24]《新唐书·地理六》也载汉州德阳郡有鹿头关。[25]鹿头山地势险要,是川北山区与成都平原的分界线,是入蜀的最后一道关隘,也是拱卫成都的天然屏障。杜甫《鹿头山》云:“及兹险阻尽,始喜源野阔。”越过鹿头山便气象一新,进入一望无垠的成都平原,暖气袭人,视野开阔,绿意融融,心胸亦为之豁然;更重要的是距离目的地——成都已很近了,流离逃难的一家老小终于快安稳休憩了,老杜的欣喜溢于言表。

越过鹿头关,杜甫过梓潼、德阳、广汉,历经千辛万苦,于乾元二年腊月底到达成都。先后在高适、岑参、严武等友人的资助之下才有了相对稳定的近五年蜀中生活。诗圣疲惫的心灵得以暂时安放,创作诗歌四百多首,促成了诗人创作的又一个高峰。

四、结语

杜甫自同谷入蜀历时一月,地跨三道(陇右道、山南道、剑南道)八郡(同谷郡、河池郡、顺政郡、汉中郡、益昌郡、普安郡、江油郡、蜀郡),行程上千公里。期间也留下许多伤时忧身、悲天悯人的作品。归结起来纪行路线如下:

同谷(《发同谷》)→栗亭(《栗亭十韵》)→木皮岭(《木皮岭》)→两当三渡水(《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凤岭(《晓过凤岭二首》)→连云栈道→七盘关(《五盘岭》)→龙门阁《龙门阁》→飞仙岭(《飞仙阁》)→千佛岩(《石柜阁》)→白沙渡(《白沙渡》)→水会渡(《水会渡》)→桔柏渡(《桔柏渡》)→剑阁《剑门》→鹿头关《鹿头山》→成都(《成都》)。

杜甫蜀道纪行,不仅记述了杜甫阖家老小入蜀的艰辛,描写了蜀道的险峻、风光的雄奇、民习的古朴,开拓了古蜀道山水诗的新天地,也勾勒了蜀道的一种走向,给后世研究蜀道文化历史地理提供了诗史的坐标。

注释:

①刻石位于甘肃徽县城南28公里处大河乡徽白公路悬崖上。高2.8米,宽1.83米,额篆“新修白水路记”6字,正文楷书26行,行37字。为北宋陕西合阳宣德郎守殿中丞、知雅州、军州雷简夫撰文书写。

参考文献:

[1]【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文中所引杜诗除《晓过凤岭》外均出自此书.

[2]【清】董诰.全唐文(06)[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清】吕震南.阶州直隶州续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

[4][12][15][17][19]【南宋】祝穆.方舆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北宋】王存.元丰九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36·嘉靖徽郡志[M].乾隆徽县志[M].嘉庆徽县志[M].民国徽县新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7]【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8]【清】董诰.全唐文(06)[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清】朱子春.凤县志[M].中国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10]【明】李贤.明一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

[13]【明】杨慎.全蜀艺文志[M].北京:线装书局,2003.

[14]张成德.中国游记散文大系[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16][18]四川通志[M].成都:巴蜀书社,2004.

[20]【清】张绍龄.重修昭化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成都:巴蜀书社,1992.

[21]【清】张邦伸.云栈纪程[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79.

[22]【后晋】刘日句.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3]【清】李梅宾.剑州志.剑阁县志办.

[24]【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5]【北宋】欧阳修,宋祁.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猜你喜欢

杜甫
杜甫《戏为六绝句》诗论对我们的启示
忆杜甫-秋兴
登高
父亲最爱的杜甫,在中年等我
跟着杜甫游成都
杜甫改诗
《杜甫 秋兴一首》
杜甫与五柳鱼
绝句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