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代书法教育

2018-04-27张舣方

世界家苑 2018年1期
关键词:书法教育特点

张舣方

摘 要:古代书法教育自兴起以来,每个朝代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教育目的也从最开始偏向实用性、功利性到后来的注重书家的品性及修养。本文通过梳理书法教育从先秦到清代的具体表现形式,旨在廓清其发展脉络。

关键词:书法教育;方式;特点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教育则是其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教育的延续使得历朝历代涌现出大批杰出的书家以及传世的书法创作、书学著作。

先秦时代,应该是我国有史书可考证的文化艺术趋于系统规范的最早时期,《周礼·大司乐》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按照史书中的记载和历史的传说,我们可以推测五帝时代的成均,是已知的我国最古老的学校,此时的学校重视乐教,而不是文化的教育,且并不像现代意义的学校具有严格的校规校纪,而更是像原始社会的集会场所。《周礼·保氏》中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代文献中的“书”是指文字的读写。以字书为范本而展开的识字的教育和书写的训练,在西周的宣工年代出现。这一时期以文字之学为基础的书法教育,成为了我国古代书法教育的基础,具有深远意义。

两汉时期,统治者对字书进行了修订和重新编写,打破了古体并行的模式,隶书成为社会的主流,乡村闾里之间广泛分布着教育儿童读书写字的学习场所——“学馆”、“书社”、“蒙学”等。学成之后,学生可以选择精通经史老师进行更高等的教育,汉代的皇室贵族更是从小就要学习文字的读写,《汉书》、《后汉书》中常有“善史书”的记载。每个人都把书法归为个人应有的修养,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书写。东汉中后期甚至出现了围绕书法而展开的家庭教育,两代或同胞之间都是书法家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最早的文学艺术大学——鸿都门学——也在这一时期设立,尽管在设立的目的上存在一定的不妥,但不可否认,它为社会提供了一批艺术人才,并将书法设立为独立的学科,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

魏晋南北朝政治的分裂、朝代频繁的更迭,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人心的震撼,却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活跃的思维,此时期的书法更是书法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墓志、摩崖等遗迹亦是后世宝贵的财富。南北对立的格局不仅仅造就了书风的差异,亦造成了书体的差异。书法教育并未中断,如西晋设立博士,教习学生行书,楷书也成为了“传秘书,教小学”的书体,二体皆被纳入了书法系统中。书法家往往承担起探究历史,编写著作的工作,呈现了一批优秀的书学著作,如王僧虔的《书论》《书赋》、庾肩吾的《书品》、陶弘景的《与梁武帝论书启》等。

唐代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来说,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新时期。雕版印刷术尚未发明,需要大量的人抄写书籍,且科举制度的革新伴随着书写的要求,基于这两方面的因素,推动了唐代书法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唐代国子监设立了国子、太学、四门、律、书、算六学,其中的书学就是专门培养书法人才的学校,学科中亦设立了书法博士等职务,受教的学生经过考试审核有些被选拔出来授予官职,可能是为了抄写秘籍。又如,六品以下官员的选拔在原则上有四点标准,也可称之为“四才”——“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书”就是指考生字的精美。可见不论是地方还是中央,书法水平的高低都是选拔人才的前提条件。颜真卿、柳公权这一类在书法史上享有高度赞誉的大家,也在这一文化繁荣的时代里诞生。

宋辽金时代政治维持艰难,与唐朝的安定繁荣大相径庭。战乱导致大量的书法范畴的优秀作品遗失,文化出现间歇与中断,加上皇室贵族对于书画的垄断,也导致了作品面世量少,传播受限,缺乏书法方面的人才。朱熹理学所推崇的“存天理,灭人欲”从另一方面打击了艺术创作的积极性。书法家往往要在此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但这一时期“尚意”书风、刻帖的流行以及像苏黄米蔡这类的大家、辽金的书法形式等,仍然对后世产生了有力的影响。

元代是民族大融合,汉文化大传播发展的时代。以赵孟頫为代表的书法界,掀起了一股以恢复古法为宗旨的的书法教学热潮,他们在复古的道路上,将理论与技法结合起来,整理了一批教科书。教科书分为两种,其一是传授技法,如《翰林要诀》、《雪庵字要》等,这些书对明代的书法教科书的编写有着积极的影响;其二是传授书论,汇总整理前人的书论,探索其发展轨迹和规律,如盛熙明的《法书考》就在当时受到高度评价。明代伊始,就恢复了以八股取士为核心的科举制度,以程朱理学为标准,考试有严格的限定形式和规定的教材,这一举措使当时的知识分子局限于狭小的空间,犹如精神的牢笼。而后出现的台阁体也与这种思想的局促有着一定的联系。

明代也曾设立书科,《大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年,诏天下府州县立学校,……,以礼、东、射、御、书、数、设科分教……习书依名人法帖,日五百字以上。”另外,明代武学也有下列记载:“幼官子弟日写仿书一张,率以百字为度,有志者不拘。”可见明代全国各类型的书法教育盛极一时。

清代官方未特别设立有关书法教育的学校,但是在科举考试中,想要取得好的成绩,字体工整,熟练掌握馆阁体,是先决条件。由于处于满汉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关键点,所以书法水平也是对官员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多依靠家庭的教育和名师授徒这两种方式向前推进发展。书中记载:“书者,小技也,然为六艺之一,古之小学教焉,乃有用之技,人生不可缺者也”。可见书法有其必然的存在价值。学生不仅要学《四书》《五经》一类书籍,临习碑帖也是日常教学的一部分。供学者参考的书法论著不断涌现,如包世臣的《艺舟双楫》、蒋衡的《书法论》等。

纵观古代书法教育发展,书法不仅是教育的内容,更是选官的重要手段。主要内容是理论技法和品评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量书法理论著作的产生。其中品评尤重书家之品性。在要求书法人才具备儒家要求的品德之外,還强调书法人才学识、才情等综合修养等。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不仅书艺高超,更是高尚人品与深厚修养兼备,因此备受尊崇,对后世学书者的影响深远。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书法教育特点
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书法教学作用探析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书法教育实施的现状及对策
珠三角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现状及分析
墨香满园
基于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背景下的师资建设研究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