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通·超胜:弘扬光启精神,推进文化交流
——纪念《几何原本》翻译4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8-04-27纪志刚,王宏晨
1607年,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与明士大夫徐光启(1562~1633)共同翻译的《几何原本》在北京刊行。“几何之学”作为新知识、新学科、新思想,对明清以降的中国数学乃至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波及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朝鲜等地,堪称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光辉典范。2017年11月4~5日,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共同举办的“纪念《几何原本》翻译41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沪召开,同时举办第六届上海数学史会议。
纪念《几何原本》翻译41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上海数学史会议与会同仁合影
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纪志刚教授主持开幕式,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党委副书记欧晓川,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关增建,意大利利玛窦国际基金会执行主席Dario Grandoni,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鲁汶大学汉学系教授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应邀作嘉宾致辞,徐光启裔孙徐承熙先生也应邀参会。
在随后的研讨中,中国大陆、香港及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共24位学者围绕“会通·超胜:徐光启科学思想的当代意义”、“新词语·新概念:《几何原本》的翻译与东亚数学思想的变迁”、“东亚数学史研究的新进展”等主题进行报告,兹将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1)《几何原本》的文献学和文本史/翻译史研究
韩琦的报告“《几何原本》研究之历史回顾”,考察了李俨、陈寅恪、章用等学者对明清之际两种《几何原本》底本、传播和影响的早期研究,并依据康熙时代的档案和法国耶稣会士的日记,对康熙时《几何原本》的编纂补充了新资料,进而为深入研究欧氏几何的传入提供了更广泛的历史背景。潘澍原的报告“明刊《几何原本》挖版考论”指出,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韩应陛手跋本当系《几何原本》现存的最早印本,而其余各本均是就该本板片略加修补、调换后陆续刷印而成;韩跋本与其他明刊本均存在五处挖版阙空,通过本校和理校等方式,可以确定原有字词,这些字词及其删定表现出利玛窦、徐光启在翻译时真实的工作状态。王宏晨的报告“明刊《几何原本》第六卷第五界注解来源探讨”,通过韩跋本、天学初函本与丁先生(Christopher Clavius)辑注《欧几里得原本十五卷》(EuclidisElementorumLibriXV)多个版次的比对,确认韩跋本相关注解全部译自丁氏1574年版,而初函本如“借象之术”等内容则参考丁氏后续版本增补,为考证《几何原本》的修订提供了切实的文献依据。
(2)《几何原本》及“几何之学”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
石云里在“17世纪欧洲与中国自然研究者对几何学的运用”的报告中指出,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自然研究者们更加广泛地将欧氏几何学应用于实际问题,同时也扩展了几何学在自然哲学中的应用;17世纪《原本》的汉译者们则更多地强调了几何学实用功能,甚少引入当时的自然哲学研究。邓可卉的报告“《几何原本》中的度数之学及其在历法改革中的应用”,从科学思想史角度指出明末《几何原本》的翻译引进了“度数之学”,并以《崇祯历书》为例重点分析这一学科范式在天文历法改革中的重要性。宋芝业的报告“中国人何时理解了《几何原本》公理化思想”,通过考察《几何赘说》一书中的“赘说例言”、“习题琐言”、各卷习题,认为该书重视直观命题的证明,强调习题演算和理论总结,基本理解了《几何原本》的公理化思想。曹婧博的报告“顾观光《六合六较线解》考”,认为顾观光对六合线与六较线的解读呼应了《几何原本》第10卷中有关合名线、合中线、断线等术语的定义和命题,其沿用中国古算的方式重新解读无理量的关键术语,为吴在渊等人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3)《几何原本》传入中国的欧洲背景
冯锦荣的报告“十六世纪耶稣会学校与科学知识传播——兼论‘巴黎法范’与《教学规程》”,述论科因布拉学院、墨西拿学院和罗马学院等主要耶稣会学校涵养的“耶稣会科学”及其与16世纪中晚期欧洲科学知识传播的互动,揭示了耶稣会学校课程规划中的“巴黎法范”和《教学规程》之间的内在承传关系,为理解利玛窦在罗马学院接受的数学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孙旭义的报告“利玛窦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的贡献与意义”,以迈克·波拉尼(Michael Polanyi)所论隐性和显性两种知识的区分阐释利玛窦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贡献,并由此表彰利氏在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中展现的道德精神和人类理性。曾我昇平的报告“论《几何原本》翻译的范围”,通过分析丁先生《欧几里得原本十五卷》中的数学观,结合利玛窦在罗马学院所受数学教育,对利玛窦为何仅翻译《原本》前6卷提出了新的观点。
(4)《几何原本》与东亚近现代数学教育
汪晓勤的报告“数学教学中的《几何原本》”认为,在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HPM)的众多课例中,《原本》中的定义、命题和证明是运用最多的历史材料,在当代数学教育中仍有积极价值。萨日娜的报告“近代中日几何学教学情况之比较研究”,对西方几何学在中国晚清和日本明治时期的传播进行了全面介绍,并考证当时所译各种几何学著作的底本,揭示出中、日译者不同选择的考量及其深层意义。
(5)东亚传统数学与世界数学史
小林龙彦的报告“朱载堉与日本儒生荻生徂徕”,考察了江户时期日本学者荻生徂徕(1666~1728)翻译《乐律全书》的经过和内容,阐述了中日数学交流的文化史意义。金英郁的报告“丁若镛的勾股术研究”认为,朝鲜王朝晚期学者丁若镛(1762~1836)是意识到世界格局变化并试图唤起本国人民认识西方科学重要性的先锋之一,并深入探析了丁若镛关于勾股术的代数学和几何学观点。王幼军“拉普拉斯的宗教观——以他的概率著作为例”的报告指出,拉氏的宗教观念秉承了启蒙时期对宗教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特征。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三位首届优秀青年数学史论文奖获得者朱一文、郭园园、王涛与会报告。朱一文的报告“儒家开方算法之演进”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文献,探讨了儒家开方算法传统及其历史演进。郭园园的报告“毕的斯克斯求解sin1°数值解研究”,着重分析了毕氏求解sin1°数值解法,并与波斯数学家阿尔·卡西相关算法进行比较研究。王涛的报告“计算数学在中国的创建”在搜集原始档案的基础上,梳理并总结了计算数学在中国的创建历程。
最后,纪志刚作了“汉译《几何原本》文化史研究综述”的总结报告。“汉译《几何原本》的文化史研究”是纪志刚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自立项以来,在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下,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报告从《几何原本》的版本考辨与校点整理、《几何原本》的翻译比对、《几何原本》与明清数学思想之嬗变、《几何原本》在东亚的传播与影响等方面介绍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指出该课题研究遵循“大历史纲领”的研究进路,从长时段、多角度、宽视野构筑《几何原本》的文化史研究,所获成果展现出重大理论价值和创新意义。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本次学术会议围绕《几何原本》展开研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广度和深度均较以往有所突破,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对于推进《几何原本》的深入研究、弘扬徐光启的科学精神、促进和加强“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外数学文化交流、提升“上海数学史会议”的国际知名度皆有积极意义。闭幕式上,数学史分会秘书长徐泽林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郭世荣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史系执行主任石云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钮卫星教授均对本次会议的组织与成效予以高度评价。上海澎湃新闻、上观新闻、汇视界、徐汇文化等新媒体纷纷发布报道介绍本次会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本次会议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汉译《几何原本》的文化史研究”(13AZS022)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