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创新: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回顾与瞻望
——纪念严敦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8-04-27潘澍原
严敦杰先生(1917~1988)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早年坚持业余研究,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参与组建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任学术秘书、《科学史集刊》副主编,改革开放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首届副理事长、《自然科学史研究》主编、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严先生从事学术研究五十余年,发表论著百余篇(部),对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留下丰厚的学术遗产,治学为人,堪为后世楷模。2017年12月16~17日,“继承与创新: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回顾与瞻望——纪念严敦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举行,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韩国的1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博物馆、出版社等单位的6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研讨会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古籍整理与规划处处长章隆江、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教授罗见今致辞,高度赞扬严敦杰先生的学术贡献和道德操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教授林力娜(Karine Chemla)特致函大会,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向严先生学习的经过,表达感激与怀念。严先生哲嗣严家伦专门制作了纪念视频在会场播放,深情回顾严先生在艰难困苦中矢志不渝、潜心研究的学术生涯,令观者动容。
纪念严敦杰先生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参会同仁合影(2017年12月16日)
会议报告为严先生百年诞辰设置纪念专题,并按其主要治学领域数学史、天文历法史、科技交流史等展开分组研讨。
我国首位科学史博士、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王渝生研究员对严先生的生平和贡献作了补充介绍,强调其勤搜史料、博览群籍而又精于考索的治学风格,继而叙述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严先生对自己的诸般悉心指导,希望当代学者能继承前辈传统,推进科学史研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凡该所报告人省略单位)华觉明研究员(代读)指出,严先生起点高、著述勤,前半生业余研求,精进不舍,成就出众;1956年后在研究室(所)专职研究,同时组织刊物编辑,自作讲义授课,又关注科技史研究动态,广涉外文书刊,范围远超自身专业,无私奉献,令人敬佩。陈久金研究员(代读)以史学大家陈垣先生所题赞语“三百年绝学”说明严先生长于历数推算、历理解析的古历研究特点,同时指出严先生亦注重各种文献资料的搜集与利用,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郭书春研究员讲述了严先生广泛查阅国内外资料,介绍各领域研究动态,并据此敏锐地提出近现代科技史这一新研究方向,又积极鼓励后学钻研数学史,指示门径,提供资料,并充分包容不同见解等治学事迹;感慨严先生自身工作涉及面广,又追求完善,大量成果生前未及出版,实属遗憾。赵慧芝编审(文字稿)叙述了严先生在《科学史集刊》、《自然科学史研究》选稿、送审、编辑方面的领导、组织工作,及其对自己编写《任鸿隽年谱》、研究中国科学社给予的支持和教导。韩琦研究员提出,严先生1935年后在上海任职时间虽短,却对其学术生涯甚为重要,后来考索式盘、航海知识,皆与抗战逃难时所携《数术记遗》有关;避居重庆、到访台湾之际,均能随时随地收集材料;又广交学友,与李俨先生往还最为密切,两人有着注重史料、积极预流等共同的学术理念;严先生“为学术而学术”的自我评鉴令人感佩。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王扬宗教授表示,曾拜读严先生的清代数学史论述,十分钦佩,尤其是遗著《梅文鼎的数学和天文学工作》一文,全面利用相关材料,精辟阐述梅氏学术旨趣,显示出精深博洽的学识;严先生对自然科学史所图书馆的贡献巨大,早期图书卡片均由其缮写登录,诸多古籍善本、外文论著亦经其手购藏,几代学人,无不受其嘉惠。各位学者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不少严先生的生平轶事,丰富了这位科学史大家人生形象。
钱永红先生考述了祖父著名科学史家钱宝琮先生与严敦杰先生的学术交谊:寄赠研究论著,互通学术信息,合作发表科普短文、撰写《中国数学史》,共同制定研究规划、编辑《科学史集刊》等等,展现了中国老一辈科学史家的共同志趣和深厚情谊。报告结束后,钱先生还向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捐赠了1951年初严敦杰致钱宝琮手札及所附《西镜录》抄件。邹大海研究员考察了严先生关于中国早期数学史的研究,指出其重视汉砖、简牍、算筹等考古发掘材料的史料价值,相关工作表现出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研究功力,至今仍具启发价值。郭金海研究员基于档案文献,描绘了严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选择职业研究道路、参与科学史室筹建、推动自然科学史所学科发展的学术轨迹,并考证其晚年因行政干预而未能参与编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一事的来龙去脉。
内蒙古师范大学罗见今教授依据《管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著作,从数学史、思想史、经济史等多重视角指出,“计数”是中国古代数学活动的最早表述,意即数目计量,以此实施管理是当时儒、法两家治国理政的重要主张。何绍庚研究员分析了《九章算术》“圆田术”刘徽注的算法程序,认为刘氏构造“割圆术”的目的和该术的实际功能并不矛盾,前辈诸家将其理解为推求圆周率的算法并非失当。天津师范大学李兆华教授以勾股恒等式的证明为重点,考察了清代算家在继承古法和吸收新知的基础上对勾股和较术的系统总结和持续推广,勾勒出该术自《周髀算经》“勾股方圆图注”萌发至项名达等予以完善的总体脉络。韩国西江大学洪性士教授以19世纪朝鲜数学家李尚赫所撰《翼算》(1868)为主要研究对象,阐释其堆垛问题解法对朱世杰《算法启蒙》等书所载中国算学知识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李文林研究员通过解读新近获捐的华罗庚手稿、信函等材料,说明了华老“弄斧必到班门”的学术个性,揭示了华老投身新中国数学学科建设的慷慨壮志、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的积极努力及其领袖情节。
徐凤先研究员梳理了中国古代器物牙璋的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提出中国文明早期可能利用牙璋长短不等的两个歧尖观测北极星高度,从而为当时的大地测量确定方位,而该器的产生与消失正是北极星变化的结果。国科大孙小淳教授借由数学家戴德金(Richard Dedekind)数是人类心灵的自由创造和探究时空的必要工具的观点,引出数在以算法为特征的中国古代历法中的重要地位和多重意义,继而阐述其规律性、实在性、权威性及来源与构造方式,并讨论数与度、数与术之间的关系。东华大学徐泽林教授在梳理中国古代五星推步算法的演变并总结相关研究的问题要点的基础上,解读了日本江户时代学者中西敬房、建部贤弘和大野正辰等人对《授时历》五星推步的“限度”概念和内行星运动参数的注释,并尝试借此复原中国古代五星推步算法的构建过程。台北故宫博物院周维强副研究员介绍了该院所藏彩绘盖天式全天星图《明绘绢本天文图》及其三圈、三垣、二十八宿、星官等具体内容,考证该图沿用北宋元丰年间苏州石刻《天文图》的诸宿距度,应是在弘治以前官方无法大规模开展恒星实测的背景下绘制的。华南师范大学汪小虎副教授利用满文档案、朝鲜史料并结合历书实物,就清入关前历书的名称、来源、编造、颁发等展开述论,指出女真政权一度向朝鲜索要历书,后转而根据《大统历》历法自行编制历书、颁授正朔,既满足日常使用的实际需求,又与明廷展开时间秩序正统地位的竞争。
香港大学冯锦荣副教授考察了意大利美第奇家族柯莫西一世的舆图室藏多明我会神父Egnazio Danti所绘《东亚地图》和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所绘《坤舆万国全图》、《两仪玄览图》的制作背景和具体内容,以此揭示“宇宙志(cosmography)”的知识传统在东西方的传播与呈现。东华大学杨小明教授回顾了哥白尼日心说在华传播的研究历程,特别叙述了自己与严先生的学术渊源——1995年因薄树人先生告知严先生生前认为以黄宗羲为核心的浙东学派或与日心说传播密切相关,而循此线索在黄百家《黄竹农家耳逆草》中获得新发现。田淼研究员将明季汉译《几何原本》作为跨文化传统的数学文本的重要案例,具体考察该书的翻译状况与接受过程,提出明清算家对数学理论化的内在需求是《原本》在中国顺利引介和传播的重要因素,中国算学的知识传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明译《几何原本》的定义方式、述论形式等文本面貌。天津师范大学高红成教授解析了晚清译著《代微积拾级》、《微积溯源》的具体内容,指出当时传入的微积分知识被学者视为初等代数的推广,其中蕴含的拉格朗日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晚清数学家对微积分的理解。
国科大汪前进教授介绍了新见地图目录《天下舆图总摺》,该目系康熙至雍正年间清宫内府舆图房据各处呈交的地图实物陆续编写而成,内载地形路程、山河湖海、行盐驿递诸图,以及西洋传入的世界地图、传教士测绘之“有度数”各地全省图,由此考察清代宫廷舆图的来源与庋藏。上海交通大学关增建教授从秦国统一天下依赖度量衡标准化谈起,述论中国早期度量衡标准器的起源、演变与成熟,指出齐量三器、商鞅方升和《考工记》所载栗氏量反映出秦、齐两国间的知识交流,而新莽嘉量五量合一的形制和设计理念使之成为古代复合标准器的圭臬。
本次研讨会以纪念严敦杰先生及其科学史事业为主题,总结既往工作,探讨前沿问题,意在继承前辈优良的学术传统,瞻望中国科学史研究的未来发展。闭幕式上,与会代表还纷纷表达对出版严先生科学史论集和其他未刊手稿的关切,并就相关事宜进行了讨论。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代表还向与会同仁赠送了新近再版的严先生遗著《祖冲之科学著作校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