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
2018-04-26袁捷
袁捷
摘 要:阅读部分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构成,对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表达和思考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的实践创新策略,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创新性策略的使用,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真实效果,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
我国已经全面推行了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要更加重视综合素养的培养,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阅读教学不仅是语文学科的核心,更关系到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有着直接关联。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选择创新性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一、设定递进式教学目标
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成为学习的一种方式,才能发挥出阅读教学的实际价值。因此教师需要创新教学目标,重视学生个性化需求和成长,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个性化发展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學中落实教学目标,提高阅读教学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切合度[1]。制定教学目标需要将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改要求作为基础,依据学生心智发展规律,设定学生可以完成的目标。例如:在《燕子》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设定递进式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生字词。(2)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3)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主观体验。从而激发出学生阅读兴趣,将教学首要任务放在阅读素质培养上。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达到教学目标,则可以进入延伸阅读阶段,在延伸阅读中,教师重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逐渐养成阅读习惯。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在展开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进行阅读教学,首先需要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正确合适的阅读内容,可以让阅读教学事半功倍。合适的教学内容也是阅读教学的基础,选择的阅读教学内容不合理会影响到教学方法,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展开创新性教学内容,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根据时代发展趋势,选择和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内容,让学生可以产生直接的情感体验。这样在满足学生阅读诉求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提升。例如: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格林童话》、《木偶奇遇记》、《哈利波特》等书籍,在班会中以书籍推荐为主题,让学生之间互相推荐,从而增添阅读教学的丰富性。如学生学习完传记类文章时,教师可以以此人物为核心,向外扩展,给学生发放一些类似人物的短篇传记,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体裁的文章。如袁隆平、屠呦呦、邓稼先等人物传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灵活组合各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防范应用,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多样性发展,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要注意学生个体差异性,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教师需要灵活使用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阅读等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2]。例如:在阅读《观潮》时,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钱塘江观潮景象,让学生伴随画面和声音进行阅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描绘的景象。同时教师要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进行讨论,最终得出小组讨论结论。课堂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派一名代表作为代言人将小组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通过汇报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在汇报成果过程中得到成就感,这样学生阅读学习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四、多元全面的教学评价
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教师的教学评价并不能局限于学生阅读能力,需要从素质和能力两方面评价学生,评价方式也需要更加多元化,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心理诉求,增加和学生的沟通,通过评价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师的评价中,不能简单地以“好”、“优”作为评价,需要指出学生的问题,起到指导性作用。例如:在完成阅读教学后,教师以几道关于文章思想感情、重点字词、主题等内容的题目,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完成,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教师需要作出评价,评价将计入到期末评价中。教师评价后,需要对学生的理解提出指正,并返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日后学习中加以注意。同时教师要组织同学进行互评,利用互评的模式,让学生可以更加了解自己身上的问题,获得更加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定递进式教学目标,按照教学阶段以及学生思维能力水平,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激发出学生阅读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可以进行主动的阅读。完成教学后,教师要展开多元化评价,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朱园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以《比尾巴》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9(06):73.
[2]吴丽霞.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课堂模式构建——以“顶碗少年”教学内容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1):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