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西渔鼓艺术特色
2018-04-26刘程
刘程
摘要:渔鼓是广西主要的地区戏剧艺术表演形式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广西渔鼓艺术的起源,分析了广西渔鼓艺术特色,包括唱腔特色、表演形式、肢体动作等,同时还提出了广西渔鼓艺术需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创新艺术表演形式,发扬艺术特色,来推动广西渔鼓不断创新。通过论述以上内容,来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渔鼓;花歌调;打击乐器
引言:
新时期,如何传承并发扬地方戏曲成为构建群众精神文化的重点内容。渔鼓艺术作为广西地区备受大众欢迎的地方戏曲形式,十分具有继续发扬的必要。广西渔鼓艺术是以桂林、柳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曲目,其独特的唱腔、演员灵活的姿势都凸显出艺术特点,再加上自由的唱腔,和其他戏曲形式具有非常大的区别。因此,分析广西渔鼓的艺术特色对于渔鼓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广西渔鼓艺术的起源
广西渔鼓是广西地区传统民间曲艺中的主要曲种之一,主要分布于柳州、桂林的瑶族聚集区、壮族聚居区等地。广西渔鼓艺术是广西话为唱、白基准语音,不同地区的语言不同,比如苗族的果哈、花歌调等,瑶族的铃鼓等。广西渔鼓艺术种类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现如今已拥有了十余种曲目,多数以地区命名,有的地区成渔鼓为道情,比如温州道情等。
渔鼓自唐朝就已形成,宋代苏汉臣所绘《杂技孩技》图中就有渔鼓,明代王圻《三才图会》载:渔鼓,截竹为简,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用两指击之;又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分,厚半之,歌时用二片合击之以和者也。现流行的渔鼓筒为两节打通的竹简,取材于当地五年以上的斑竹,长约80-120厘米,用猪护心油皮蒙其底端,并用缠布的套圈箍紧,晾干后即可使用。传统的广西渔鼓表演一人一鼓,配合简板,自敲自唱,后来出现了一人兼多角坐唱,采用曲牌和板腔综合体讲唱故事的广西地方曲种。渔鼓戏领、伴唱结合的形式使整个唱腔丰富多彩,文武戏兼备,音乐旋律富有特点,与众不同,群众喜闻乐见。现在渔鼓戏在原有主要乐器的基础上加配了很多乐器,这对渔鼓戏是一种升华。
2广西渔鼓艺术特色
广西渔鼓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借鉴了当地传统曲目,并在融合了声腔、音乐等方面技艺后,形成了极具富有地方特色的广西渔鼓艺术。
2.1艺术特色
(1)语言和音乐的结合。广西渔鼓受到了地域文化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桂林话,在发音上具有语调平和,少鼻音和舌根音特点;在滑音方面,借鉴了传统桂林剧的唱腔,滑音作为广西渔鼓艺术的特点,需要配合声调滑音来演唱。以《王老头子学文化》为例,该曲目借鉴了四句微调式,并带有一些说唱音乐的特点,十分富有通读性及演唱性,按照广西地区的唱腔编制曲,并根据演唱的曲调,保留原有曲调特点,创造出新的唱腔[1]。
广西渔鼓主要由道白和韵白组成,道白拥有长短两种形式组成,短形式是夹带在唱腔的中间;而较短形式是独立在乐曲后。韵白也有两种形式:带韵和不带韵,带韵文较为平稳,不带韵更加自由。
根据唱腔划分,广西渔鼓可以分为南路、北路。南路渔鼓的唱腔較为温柔、细腻,代表着思考等含蓄的心理活动;北路唱腔代表着跌宕起伏等情感,表现出威武、英勇的形象。传统的广西渔鼓代表曲目是《天宝图》、《万花楼》等,这些曲目受众非常广,甚至有一些剧目的台词已经成为日常用语。
广西渔鼓艺术的唱腔变化源自于唱词改变,作为一种说唱音乐形式的渔鼓,唱词是它的重点。在演唱过程中,需要通过拖腔等唱腔的变化来演唱;如果唱词不发生变化,不必发生托腔。
(2)表演方式。广西渔鼓艺术形式主要包括了伴奏、自打自唱等方法。演奏渔鼓时候,可以通过击打、弹唱等方法,使用四个手指同时击打鼓面,也可以手指连续击打。传统的渔鼓主要是一人一鼓的形式演唱,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广西渔鼓已经演变成为多种表演形式,包括二人组、多人组等,这样多变的表演形式呈现出集体文化,逐渐发展成为雅俗共赏的曲目形式。
(3)创作特征。作为地方戏曲广西渔鼓内容多为神话、历史故事等,充满了市井气息。说唱词的创作多为一人多角的方式,讲场的时候,采用旁白叙述,也可以用第一人称叙方式。这种叙述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通过语言和肢体深度刻画人物形象。
(4)乐器打击特色。广西渔鼓中拥有快板和慢板等多种打击形式,这是借鉴了彩调与文场戏剧的特点,整个渔鼓表演中板式非常自由,在《叔》中,唱到“迎春花儿鲜”这一句的时候,自由唱腔使用的非常明显,这恰到好处呈现出广西渔鼓的特点。
(5)融合现代艺术。通过使用现代歌曲结合渔鼓,能够更加清晰的揭示主主题。《叔》的剧目中,通过借助《雷锋》戏剧的主旋律,并暗示了向雷锋学习观点,将歌曲融合在渔鼓中,不仅烘托出戏剧的氛围,还凸显出渔鼓与时俱进的特点。
2.3广西渔鼓艺术的传承
广西渔鼓艺术作为一种受众非常广的大众艺术之一,需要不断契合时代发展的脚步,来实现艺术发展。新时期,广西渔鼓艺术需要主动走到人们群众中去,通过开展多种活动融合表演方式,来进一步提升渔鼓艺术的知名,例如桂林市工人文化宫、桂林市群众艺术馆等文艺单位在“职工文化服务快车下基层”、义务文艺演出、扶贫送温暖等系列活动中,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渔鼓、彩调等文艺形式,为村民送上彩调《王三打鸟》、《姐妹观花》、《蠢仔报喜》等地方戏曲优秀节目,贴近了村民生活,传承了文化,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同时,渔鼓艺术需要持续渔鼓艺术作为广西地区的地方传统说唱艺术,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性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申报的桂林渔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渔鼓表演人需要到城乡各地开展传承活动,通过向人们群众演绎渔鼓的艺术表现形式,并注入新时代的主题内容,有效地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能够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2]。
结论:
综上所述,广西渔鼓艺术需要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注入新时期内容,来提升渔鼓艺术层次;同时,广西渔鼓艺术要主动深入人们群众中去,通过开展多种活动融合表演方式,来进一步提升渔鼓艺术的知名度。因此,广西渔鼓艺术需要契合新时期发展条件,才能够突破原有的艺术形式,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南希.鄱阳渔鼓艺术的表演形式分析[J].教师,2017 (32):104-106.
[2]杨莹.桂林渔鼓音乐本体研究[J].当代音乐,2017(06):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