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的创新途径
2018-04-26董道红
董道红
摘 要 为契合现代职业导向的专业人才发展需求,工学结合教育管理通过依托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借助企业资源提升高校学生实践能力,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方面的保障。
关键词 实训基地;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管理;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3-0133-03
1 引言
工学结合管理模式下,学生不仅要在学校接受专业技术培训与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等方面的教育,还需要通过企业单位的顶岗、实习,接触社会实践工作。为此,需要建立联通学校与企业的管理机制,为学生的实践教育提供切实帮助。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常见的工学结合管理问题,对高职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提出几点建议。
2 工学结合的模式
工学结合开展教育管理的内涵 具体来讲,工学结合主要是指通过选擇工学交替或半工半读的教育形式,将学科专业的知识与职业技能、实践操作等内容结合起来,注重对学员实践技能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工学结合实施教育的方式与理念证明该种模式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提升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强调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能力的均衡发展,为学生与社会职位的直接连接提供平台。
工学结合的主要特点
1)职业性。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的职业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学校管理环节的课堂教学转变,通过将单一的课堂教学与实际的社会职业相联系,建设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因此,高职院校将创设学生对应的实际岗位当作教学重点,提升实习的有效性,并通过实习岗位对学校教导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相互验证。与此同时,通过实际上岗可以切实对专业发展状况与未来趋势进行相关了解,增强学生个体对职业的认同度,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设计,适应由学生到职员身份的转变。
2)实践性。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最为根本的特点是实践性。学生将自身的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等综合能力与岗位实践相结合,对自身的发展水平与质检能力做出清晰的自我认知,为职业发展提前做好规划。学校通过打破传统封闭办学的模式,将教、学、做三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切实帮助学生提升社会实践适应能力。
工学结合与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在联系 教育管理工作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内容,贯穿在“工”与“学”的整个过程中。区别于过去的教育管理工作,工学结合的学生工作在实习场所、管理制度、人员组成、考核评价的方面都发生一定改变。与此同时,做好学生工作离不开教学的有效管理,根据教学模式、学生课堂表现、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的不同,教育管理工作也随之改变,缓解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可能存在的矛盾,保证工学结合管理模式的顺利推行。
3 实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对高职学校教育管理带来的主要影响
教育主体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在传统的高职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主体是由院校教师来担任的,存在一定的限制。而工学结合管理模式的教育主体不仅包括高职学校的教师,还包括实习单位的实训教师,二者交替进行,实现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在此基础之上,为保障工学结合管理模式的实施效率,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建议。为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需要建立起学校与企业相互配套的管理机制,强化双方的共同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实践等信息反馈的实效性。
教学实施条件的差异化发展 具体来讲,工学结合的管理模式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化,主要包括薪资待遇的差异化、实习场地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主体的多源化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分散化。这就需要学生提升在不同岗位、教育模式、教学主体、实习环境中都具备相当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高职学校应及时调整不同环境下学生与工作岗位、实习岗位的关系,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手段,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际实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与管理服务,为高职学生打造更加人性化的实践平台。
学生身份的双重化转变 区别于传统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身份只能局限于知识的接受者这一角色,工学结合的管理模式下,学生的身份逐步向双重化转变,一方面承担学生的学习责任,另一方面则扮演社会实践者的角色。但在实际的工作生产岗位中,由于缺乏过渡时间,学生可能产生诸多实践问题,有时不仅不能完全发挥专业技能,提升专业实践水平,还极有可能因为工作压力过大或工作强度不适应等问题,出现逃避、抗拒等情况。为此,针对工学结合管理模式下学生实习可能产生的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及时通过心理辅导、专项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适应双重化的身份转变。
教学内容的实践化转变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适应学习、工作环境的转变,高职学校应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单位的专业生产、管理等环节中,进行顶岗实习、实际操作以及实践训练等工作,提升实战经验。与此同时,为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自主管理能力,必须增强课堂授课的实践部分,转变传统理论为主的授课模式,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工作心态,从而为学生未来职业经验的积累以及职业道路的规划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意见。
4 工学结合理念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思想观念上还未能完全满足工学结合发展的要求 当前阶段,部分高职学校对工学结合的思想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在实施方面,学生管理机制覆盖不全面。与此同时,对工学结合理论推广力度不足,也使得国家目前还没有出台统一的工学结合方面的管理制度。教育形式的转变,一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但与此相对应的,也使得对高职学生的管理难度增加。一旦出现工学结合管理理念上问题,极有可能会出现管理制度延迟转变,实习安全性与可靠性难以保证的局面。
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教育管理针对性不强 学生在参与实习过程中,身兼学生与员工双重身份,因此会在短时间内面对较大变化,还会保留学生的特质。而企业管理制度针对的则是已经就职的员工,具有较强的刚性,对实习学生的管理方案还不够具体,工作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教育及管理手段也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导致效果差强人意。
实习工作管理难以满足工学结合的要求 部分企业对实习学生缺乏针对性的管理机制,工作强度与职业压力并不适合刚刚完成双重身份转变的高职学生。这种工作模式的变化使得学生个人成长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他们的思想认识也容易出现波动,增加了高职学校的学生管理难度。与此同时,实习指导教师通常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了解不全面,在实际工作中更侧重对单位实践活动的指导,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难以满足工学管理方面的需求。
5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创新途径
转变对学生的管理理念 作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管理主体,学生對管理工作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学结合教育管理的实施效果。从学生管理的角度出发,转变高职学生的传统观念,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顺利推广夯实基础。为此,学校一方面应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专业对口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认识上的引导,使学生找准自身定位,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经验上的不足有一个充分认知,从而为未来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
构建多元化的学生互动管理机制 工学结合管理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校园限制,将学校、企业单位、学生之间的三方合作作为突破学生管理限制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为实现学生学习与实习等方面的有效管理,建立动态化的监管机制,学校应将多元化的互动模式落实到工学结合教育环节的全过程。
首先,调整校内管理机制,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自身角色的转换,提供专业化的技能指导;
其次,转变刚性管理模式,引进企业管理力量,协调工作岗位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最后,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反馈,提升学生对工学结合管理理念的认可度,帮助学生增强对实习企业、职位的适应能力,从而为工学结合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建立资源共享的实训基地,完善服务机制 高职院校要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建立一批高水平、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基地要融教学、科研开发、横向课题合作、职业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等多功能于一体。政府与学校要积极引导建立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制度,调动各类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同时,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社会服务功能,发挥自身的“造血”功能,形成长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在建设与发展的合作中使校企双方形成密不可分的伙伴关系。
建立融合多方文化的沟通机制,保证科研开发的协同发展 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工学结合就是要整合这两种不同的资源,促使双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互动、渗透。通过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密切合作,使企业实现其经济效益,使学校分享企业资源,实现办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
6 结论
工学结合管理理念是基于学生未来职业部署、学生自身技能水平、专业知识检测等方面实施的学生管理模式。为切实提升工学结合在高职学校的应用水平,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选择,高职学校应充分掌握工学结合模式的特点,针对当前阶段管理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转变对学生群体的管理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学生互动管理体系、进行实训基地共享等方式,为工学结合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彭晓兰,张海峰,童丰生.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5(26):55-58.
[2]董娟娟.试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加强高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4):11-13.
[3]张琳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有效途径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