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超声结合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导管内癌诊断的效果分析
2018-04-26王丽荣
王丽荣
[摘要]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结合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导管内癌诊断的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共30例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内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超声检查,观察组患者进行常规超声结合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观察比较两组的成像特征。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93.3%,对照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80.0%,采用常规超声结合超声弹性成像的观察组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采用常规超声检查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超声结合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导管内癌诊断符合率较高,诊断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超声检查;超声弹性成像;乳腺导管内癌;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7.9;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8)08-0101-03
Effect of routine ultrasound and elastography on the diagnosis of intraductal endothelium cancer
WANG Lirong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Anshan Tumor Hospital in Liaoning Province, Anshan 11403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nventional ultrasound and elast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ductal carcinoma. Methods A total of 30 patients with intraductal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3 to February 2016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1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routine ultrasound examination.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underwent routine ultrasound and elastography.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was 93.3%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80.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by conventional ultrasound and elastograph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by routine ultrasound examination.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Conventional ultrasound combined with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intraductal carcinoma with a high coincidence rate, the diagnosis is good, it is worth applying to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Ultrasonography; Elastography; Breast ductal carcinoma; Diagnosis
乳腺導管内癌(DCIS)是妇女中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属于乳腺癌,严重危害了妇女的身体健康[1]。调查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乳腺导管内癌的确诊率明显提高。乳腺导管病变会引起整个导管系统发生病变,是一种非浸润性的原位癌[2]。乳腺导管内癌的早期诊断与患者的后期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关系。本文对常规超声结合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导管内癌诊断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共30例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内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其中,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75岁,平均(53.6±14.7)岁。观察组年龄30~75岁,平均(54.2±14.5)岁;对照组年龄28~73岁,平均(52.3±13.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相关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检测方法及诊断指标[3,4]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超声检查,观察组患者采取常规超声结合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检查结果。
对照组:常规超声检查设定为超声仪器检查乳腺的条件,根据患者病灶部位的实际情况调节增益、聚焦部位和深度等。病变声像图的特征有两种:肿块型和结构絮乱型;通过病灶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将血流丰富程度分为三种类型:丰富血流、中等血流和无血流;结合CDFI的声像图特征和灰阶进行诊断。根据北美放射学会的乳腺影像学和报告数据系统(BI-RADS)对诊断的结果进行最终分类:1级表示体内不存在肿瘤;2级表示体内的肿瘤是良性;3级表示体内的肿瘤极有可能是良性的;4级表示体内的肿瘤有可能是恶性的;5级表示体内的肿瘤是恶性的概率非常大。
观察组:准备好专门的压迫板,利用探头对患者实施弹性成像检查,用手持探头在患者病灶上使用慢速或者中等速度进行震动,压力指标维持在2~3级,取样框的范围要超过患者身体上发生病变部分的范围。用彩色编码表示不同组织的弹性大小:绿色代表平均硬度,红色代表比平均硬度要软,蓝色代表比平均硬度要硬。在弹性图中,根据患者病灶区显示的不同颜色[5],将弹性图的表现分为五个等级:1级表示病灶区域全部发生变形;2级表示病灶区域大部分均发生变形,病灶显示出绿蓝相间的马赛克状;3级表示病灶区域的边缘部分发生变形,病灶中心部分显现蓝色,边缘部分显现绿色;4级表示病灶区域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形现象,病灶的全部区域和周围组织均呈现蓝色(封三图2)。
在不了解患者的病理情况下由下一位研究者对患者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记录各项超声征象并统计到数据库中。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分析采用LSD法,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0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就诊的原因:20例发现肿块、4例超声检查发现肿块、6例为乳头出现血性溢液。
2.1两组诊断结果比较
对照组患者常规超声检查结果:15例患者中,13例患者的病变灰阶声像图显示出现肿块,2例患者的病变灰阶声像图显示乳腺结构出现絮乱;5例患者血流丰富,7例患者中等血流,3例患者无血流,血流相对丰富的患者身体发生病变部分的范围基本上均超过2 cm(P<0.05),见表1。乳腺导管内癌患者经过常规超声检查,对照组15例患者中,12例患者诊断结果为4~5级(其中BI-RADS 4级5例,BI-RADS 5级7例),诊断结果为诊断符合率为80.0%。
观察组常规超声结合超声弹性成像结果:观察组中,乳腺导管内癌患者经过常规超声检查后,11例患者诊断结果为4~5级(其中BI-RADS 4级6例,BI-RADS 5级5例)[6],3例诊断结果为3级,1例诊断结果为2级。对于常规超声检查诊断1~3级患者的超声弹性成像最后诊断结果,有3例患者的病理结果为乳腺导管内癌,最终的诊断结果为13例4~5级患者(其中BI-RADS 4级7例,BI-RADS 5级6例),1例诊断结果为2级的患者,诊断符合率为93.3%。
2.2 常规超声结合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检查比较
采用常规超声结合超声弹性成像的观察组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采用常规超声检查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乳腺肿瘤已经成为女性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疾病。乳腺导管内癌的发病率仅次于浸润性导管癌[6,7],是一种局限在乳腺导管中的原位癌。本次研究的病例中没有触及肿块,但是有乳头溢液的患者,病理性的乳头溢液很可能是恶性肿瘤的象征,根据相关资料表明,在病理性溢液患者中乳腺癌的发病率为15%~20%[6]。乳腺导管内癌的早期诊断与患者的后期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关系[8],因此提高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符合率对于患者的病情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超声弹性成像和常规超声对乳腺癌肿瘤良性和恶性的鉴别有显著的作用。但是,肿瘤的良性和恶性在声像特征方面很难进行区分,使得单一的诊断技术往往会出现漏诊、误诊的现象。常规超声检测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优势是操作便捷、费用低、没有创伤。常规超声的诊断机制是假设声束在介质的传播中是以直线的形式,在各种介质中也以同样的方式传播[9],且声衰减值均相同而成像的,事实上是很难满足这个条件的,所以在常规超声的声像图上会发生亮度、形状和位置的失真,造成误诊和漏诊现象[10]。超声弹性成像诊断机制伴随着探头到达压缩组织部位,按照获得的各组织内部的位移分布情况进行预测弹性系数和应变分布而最终成像的。如果组织弹性系数变大[11],相对的应变就会变小,弹性分数随之升高。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病变的诊断中有着良好的效果。但由于肿瘤的恶性和良性在二维声像图和多普勒彩超图中的表现形式是一致的,所以会阻碍诊断的准确率。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常规超声检查的对照组的诊断符合率为80.0%。本次研究选取的病例中,没有触及肿块的导管原位癌,二维声像图中的病灶区域内部成像呈低等和中等的回声,病灶的边缘部分大多边界不清晰,部分存在小片状无回声,由于病灶区域与周围的正常组织回声差异不明显[12],而且没有明显的边界划分,导致常规超声检查漏诊率较高。采用常规超声结合超声弹性成像的观察组的诊断符合率为93.3%,显著高于采用常规超声检查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中,常规超声诊断结果中有3例为BI-RADS 3级,这3例患者的二维超声声像图只显示局部纤体组织的回声减低絮乱[13],减低区细小钙化不突出,常规超声无法对发生病变的区域和病变的性质进行诊断,但是结合超声弹性成像后,由于正常乳腺组织与肿瘤组织之间的应变能力有一定的区别,让发生病变的区域显示得更加明显,联合诊断将3例误诊的乳腺肿瘤良恶性得到纠正,将诊断符合率提高到93.3%,促进病灶的发现和良性恶性的判断。常规超声结合超声弹性成像能够显示发生病變区域的组织与正常组织在硬度方面的区别[14],还可以识别常规超声无法识别的模糊病变,提高诊断的符合率,为乳腺肿瘤的诊断提供新的途径。
综上所述,联合常规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进行诊断,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显著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常规超声结合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导管内癌诊断符合率较高,诊断效果较好[15],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罗丹,李智贤,曾健,等.常规超声结合弹性成像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的诊断价值[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27(10):1065-1068.
[2] 赵新保,欧冰,肖晓云,等. BI-RADS诊断标准与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导管内肿瘤的诊断价值[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2,28(11):981-984.
[3] 史忠阳,于德平. 探讨常规超声结合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7):170-171.
[4] 靳萍,韩小明,李丰梅. 分析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乳腺导管内癌的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6):76.
[5] 田珂铫. 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导管内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中南大学,2012.
[6] 王玉青. 超声弹性成像局部应变率比值法与5分法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对比[D].泰山医学院,2012.
[7] 吴佳佳. 超声弹性成像与钼靶X线对不同大小乳腺癌的诊断价值[D].郑州大学,2014.
[8] 高丽峰. 常规超声结合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占位病变的价值分析[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17):68-69,91.
[9] 朱文. 常规超声(US)结合超声弹性成像(UE)对非哺乳期乳腺炎(NLM)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46):153.
[10] 周薪传,郝少云,欧冰,等. 超声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诊断肝脏良恶性病灶的结合方式探讨[J].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6,16(4):383-386.
[11] 翁萍,任静. 常规彩超结合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肿块误诊病例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6):1106-1107.
[12] 廖春雁,陈圆圆,曾健,等. 常规超声结合弹性成像对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6,32(1):16-18.
[13] 方芹,何云,楊红,等. 常规超声结合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32(6):921-923.
[14] 郑志明. 研究分析常规超声结合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占位病变价值[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15):52-53.
[15] 徐庆.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结节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1.
(收稿日期:2017-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