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仿生设计与TRIZ理论在白酒机械酿造中的应用研究

2018-04-26郭辉祥

酿酒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布料酿造降温

郭辉祥

(四川沱牌舍得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射洪629209)

近年来,传统白酒酿造大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突出表现在: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日益老龄化、食品安全要求更加严格、节能降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已然迫在眉睫。

伴随科技不断进步和人们思维观念日益变化,机械酿造已经深入触及固态白酒的酿造领域。二十年来,勇于吃螃蟹的酿酒师们,在白酒机械酿造上,普遍经历了“尝试→改进→搁置→再尝试”的艰难历程,而迟迟未决的“发酵糟出窖”“拌曲均匀度”“糟醅结构损伤”“机器沿甑摘酒”等问题,导致大量名优酒企,仍钟情于传统的人工操作,而对机械酿造保持一种喜忧参半、谨慎观望的态度。

实践表明,在固态白酒酿造过程中,运用仿生设计和TRIZ(萃智)理论,机器也可实现匠心酿造。首先,仿生设计可解决白酒机械酿造过程中对糟醅结构损伤的行业难题,而TRIZ理论的引入,可弱化专利保护形成的壁垒,可用它山之石攻玉,有效融合酿酒、设备及其他跨行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仿生设计和TRIZ理论联合应用,可助力白酒机械酿造系统快速进入实战化,且逐渐由机械化、自动化转向智能化,最终实现简约化,促进白酒机械酿造系统日益完善。

1 仿生设计和TRIZ理论

1.1 仿生设计

在1960年,美国J.E.Steele第一次提出“仿生”概念。仿生设计[1],是以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形、色、音、功能、结构”等为研究对象,有选择地在设计过程中应用这些特征原理进行设计,从而研制新的机械装置、新技术,解决机械技术难题。

酿酒机器的仿生设计,需侧重在动作和功能模仿,通过模拟酿酒过程中人的动作,使机器在转糟—拌料—沿甑—摘酒—加水—降温—拌曲—入窖等系列操作中,达到人工操作的效果。

1.2 TRIZ理论

TRIZ理论自1946年创始,诞生于俄国。TRIZ是俄文Teoriya Reshen IyvaIzobretatel’skikh Zadatch缩写,意思是“发明性解决问题的理论”。

TRIZ是一种科学的创新方法,更注重问题的分析与借用。它利用功能分析、因果链分析、剪裁、特性传递等分析工具,发现创新障碍中的根源,然后从前人的解决方案以及其他领域的类似问题中,去寻找答案,以便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可被快速、有效运用的且低风险的实施方案。

2 机械酿造的仿生设计

目前,清香型白酒的机械酿造技术已相对成熟,但浓香型白酒机械酿造中,沿甑系统和拌料系统则是需要进行技术攻关的重点和难点。

2.1 糟醅沿甑仿生设计

按工艺要求,人工沿甑时,布料需轻撒匀铺,甑内糟面平整度落差不超过5 cm,冷糟层厚度不超过15 cm。实际沿甑时,操作人员需弯腰、曲臂,尽量缩短端撮距甑内糟面距离,让糟醅以自由落体状均匀、缓慢撒落。为实现“3端撮铺满甑面”,需控制好糟醅在甑面的布料轨迹,常用轨迹见图1。

当糟醅水分较重,或者糟醅不疏松透气时,对沿甑布料的力度要求较高,此时,蒸馏员布料常常采用“一端撮撒多次”的“穿花”式沿甑,轨迹见图2。

沱牌舍得企业在设计机器仿生沿甑时,模拟人工操作时弯腰、曲臂的动作形态,满足低撒匀铺的工艺参数要求,有效控制甑内糟面平整度,其六轴联动仿生机器的形态如图3,甑内布料轨迹见图4。

图1 白酒蒸馏人工沿甑常用的布料轨迹

图2 糟醅水重/不疏松时“穿花式”布料轨迹

图3 六轴联动仿生机器模拟人工沿甑

图4 六轴联动仿生机器的布料轨迹

六轴联动仿生机器,模拟人工沿甑的效果较好,除“探汽沿甑”不能智能化处理外,其余的撒料角度和力度、甑内平整性等,均接近人工操作。缺陷在于机器价格昂贵,且一甑配一机,成本太高。

在此基础上,公司继续研发了双关节仿生沿甑机器,仍然模拟人工沿甑的操作效果,采用“错位螺旋”布料法,实施立体沿甑,其轨迹见图5,沿甑布料实际效果见图6。

图5“错位螺旋”立体布料的运行轨迹

图6 双关节机器“错位螺旋”立体布料

沱牌舍得企业设计的双关节仿生机器沿甑,糟醅进甑全部采用短距离的自由落体式,下口设锥型布料器,撒糟力度轻,不塌汽,甑面均匀,糟面各点位高度落差小于5 cm;伴随甑内糟面高度的上升,甑面布料半径同步缓慢放大,故不受甑桶底窄口宽的“倒棱台型”制约,不存在设备油污影响糟醅的隐患。从成本上讲,单机可在双甑同时布料,而且不要求新建厂房。该设计几乎集中了人工沿甑的各项优点,值得借鉴。

2.2 拌料系统仿生设计

糟醅在从出窖到进窖的整个循环过程中,先后涉及到与粮、糠、水、曲等物料的拌和。若仅仅要求拌料均匀度,则容易解决,但白酒酿造的特殊性,要求翻拌过程中不能损伤糟醅结构,母糟不能发腻。

据测定,人工拌料时也会对母糟形成一定损伤,但因不同环节的操作要求不同(见图7),加之物料性状不同,各工序对糟醅结构损伤的轻重程度存在明显区别,见图8。

图7 糟粒在各工序经历的翻拌次数

图8 糟醅在各工序段发腻的相对机率

鉴于此,各酒企为最大限度地适应酿酒要求,在设计生料环节和熟料环节的拌料设备时,侧重点明显不同:生料环节母糟发腻机率小,侧重于拌和的“均匀度”(见图9);熟料环节则注重轻拌少翻而尽量“不伤糟醅”,避免糟粒破碎或发腻(见图10)。

熟料环节的梳齿状拌料结构,虽然降低了对糟醅的物理挤压强度,但曲粉拌和的均匀程度明显不理想。截至目前,“熟料能有效翻拌均匀而不损伤粮糟结构”,仍然是各个酒企在设计白酒酿造机器时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图9 生料环节的拌粮设备(强力搅拌)

图10 熟料环节的拌曲设备(梳齿状)

公司研制仿生拌料机器时,针对不同物料特性,在生料的润粮、拌糠工序模仿“人工翻锨”动作,见图11;在熟料拌曲工序则模仿水泥窑炉的“自由落体翻料”结构,见图12。

图11 仿铁锨翻拌的润粮设备

熟糟在翻拌过程中发腻,主要是因为受到摩擦和挤压,导致糟粒(粮粒)发生明显形变。模拟水泥窑炉结构后,糟粒在自身重力下不断翻转和缓慢前移(见图13),弱化了外力的刚性挤压。通过调节料筒长度、转速和倾角,可有效降低糟粒变形机率,达到拌曲均匀、不伤糟醅的效果(见图14)。

3 TRIZ理论的应用

3.1 TRIZ对降温技术的趋势分析

图12 水泥窑炉翻料结构

图13 仿窑炉转筒内糟粒运动轨迹

图14 仿窑炉转筒的熟料拌曲设计

TRIZ阐述了技术系统进化趋势:系统/产品是按照一定规律在进行动态化发展的。在理论上可解决常见的创新困惑:如何正确预测一种产品的未来?

由图15可知,粮糟降温的“摊晾床”,目前已进化至柔性链接、流体态阶段,至于后续的“**场”,还只是一种未来发展的理论趋势预测。同样,白酒酿造“蒸馏设备”的技术进化趋势,见图16。

白酒蒸馏从最初的“天锅”一体式,进化到活动甑分体式,再到甑体旋转式,如今,沈阳博雅已研制出“糟醅连续进甑摘酒”的流体型蒸馏模式,虽然目前不易令人接受,但难保不会是一种趋势?

图15 白酒酿造“摊晾床”的技术进化趋势分析

图16 白酒蒸馏设备的技术进化趋势分析

图17 TRIZ的产品创新路线图

3.2 TRIZ与产品创新

TRIZ理论,在进行产品创新过程中,通常会引导人们做到三点:怎样克服思维惰性?怎样找到正确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地解决问题?一般来说,其具有统一的产品创新路线图,见图17。

虽然,TRIZ理论并不能直接解决原始的工程问题,但它有助于我们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措施:通过功能分析→因果链分析→技术进化分析→合理剪裁或特性传递→制作问题模型,再通过合适的工具(比如40个发明原理、76种标准解、功能导向搜索等),作试验设计,从而寻得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3.3 TRIZ在糟醅降温系统的应用

出甑并添加量水后的粮糟,温度90~100℃,需将其快速降温。如何既保证降温力度,又确保各点糟醅温度均匀一致,同时避免损伤粮糟结构,是直接决定机械酿造系统是否适用和推广的关键一环。以公司研发的第一台仿生酿造机器模型为例,经安装调试发现:在规定时间范围内,降温工艺参数不达标。为此,将TRIZ理论及时引入仿生机器设计流程,予以全面系统分析。

3.3.1 功能分析

图18 仿生机器粮糟降温系统的功能模型

首先把完成一个特定功能的单元或系统定义为组件,然后在组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技术系统组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再分析技术系统中各组件间存在的功能,包括有用功能(分正常、不足、过量3种)和有害功能。将粮糟降温系统各组件的功能模型以图示化形式表现,见图18。

3.3.2 因果链分析(图19)

图19 粮糟降温效果差的因果链分析

机器降温性能不达标,在整个过程中,究竟有些什么样的原因会导致此结果呢?采用TRIZ理论的因果链分析,以求寻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浓香白酒酿造属于开放式操作,为防止杂菌感染,粮糟在生产现场的裸露时间不能太长,以热天为例,降温时间不宜超过25 min;同时,工艺要求降温后粮糟的整体温度,必须达到“热平地温冷13℃”,且各点温度大致均衡,波动不宜超过±1℃。

因而,粮糟降温效果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降温时间长、粮糟各点温差大、团糟温度距工艺规定的温度偏离较远。现仅以“降温时间太长”为例进行分析,其流程见图20。

“慕课”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一种授课形式,将传统的校园打造成数字化、智能化校园,打破原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将校园生活智慧化,提高教师的教科研及教学管理效率。使学生不再受到来自时间、地点的条件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将学生的学习潜力开发到极大。做到校园网络无处不在,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学生便可以进行学习。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丰富了教学资源内容,更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例如佳木斯大学、佳木斯职教集团的公选课选用了网络平台上的一些“慕课”,不仅丰富了教学,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兴趣课程的学习热情。

由图20可看出,仅仿生系统粮糟降温时间太长,涉及的具体因素就很多。经统计,在对“粮糟降温效果差”采用TRIZ的因果链分析时,发现的问题因素累计达40个次,对其分类统计,见图21和图22。

根据因果链分析,对原设计的各种组件进行全面重新评估和剪裁:自然因素属于不可更改项,工艺因素可以据工艺酌情调控而消弥,但设备上所涉及的10项因素,各项均应存在改进空间。

最终,对该机器降温系统作如下改进:调整供风模式、提高板孔密度、增加板链宽度、更改风机型号、改进导风管、增加风机数量、改善布料器、降低链板速率等。在控制糟醅水分适度的情形下,改进后的机器降温效果与人工操作对比,其效果如图23。

从总体上看,机器降温和人工降温,两者在热季高温阶段的降温效果存在一定区别,表现在:

(1)仿生机器降温单甑耗时比人工降温时间要短2~3 min。

图20 粮糟降温时间太长的因果链分析

图21“降温效果差”因果链分析中各因素权重比较

图22 因果链分析各因素的权重

(2)单粒粮糟降温耗时最多4.5 min,仅是人工操作耗用时间的20%。

(3)每“链板”粮糟的降温趋势呈明显而稳定的可复制性,具备了推广应用的必要条件。

由上可知,仿生机器降温与人工降温的最终团糟温度完全一致,均比室温低2~3℃,完全符合酿造工艺中对降温参数需达到“热平地温”的工艺要求。

4 结语

固态白酒的机械酿造,主旨仍在酿酒工艺,机械化只是配套手段,仿生设计和TRIZ原理应用,只是使酿酒机械化着地的一种途径:采用仿生设计,机器系统可比肩人工操作,实现匠心酿造,从而保障基酒品质;TRIZ理论,对于产量已规模化、厂房布局已经定型的酒企,可因地制宜,降低成本。

一直以来,酿酒师们被白酒酿造的发展模式所困扰。实际上,机械酿造的大胆尝试创新,与传统精髓的传承坚守并不矛盾。但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统一与融合?仿生设计和TRIZ理论的联合应用,提供了一个有益思路,值得酿酒设计师们琢磨借鉴和深入探究。

图23 单甑粮糟经机器、人工降温趋势及时间耗用差异比较

参考文献:

[1]张婉琳.工业设计中仿生设计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3(6):106.

[2]孙永伟.发明方法(TRIZ)研修班培训资料[R].北京:中国发明协会,2014:31-32.

猜你喜欢

布料酿造降温
玫瑰花红曲酒酿造工艺的初步探索
用布料拼图形
武文宝:品德传承三晋文化 精心酿造善美智爱
香菇酱油的酿造技术探讨
动物降温有妙招
黄昏十月末
一起来消消暑 盛夏降温美妆品清单
小老鼠降温
洗水soft fabric
按约定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