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差异分析
2018-04-25申欢欢
申欢欢
摘要:社会保障的落实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本文对当下我国的社会保障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我国社会保障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城镇与农村的差距十分明显的结论,其中差异主要体现在保障的种类与范围、保障水平、筹资方式与管理体系等方面,针对城乡差异,从社会保障制度、资金投入与来源、管理体系以及立法提出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城乡差异
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以社会救助与福利为目的所设立的包括医疗、养老及最低生活保障在内的政策体系,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自“十一五”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确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趋于完善,保障范围与种类增加,保障水平升高,对人民的生活起到极大的帮助。但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出现了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明显。本文主要对现下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进行分析,为提升城乡整体社会保障水平提供借鉴。
一、我国社会保障现状
近年来,在政府工作的大力推进下,我国的社会保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第一,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保障种类增加,覆盖范围扩大。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包括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个方面,保障范围较为全面,能够很好的保障居民的生活。第二,保障人数增加。到2016年,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7929.7万人,比2015年增加7.26%;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8088.8万人,上涨了4.41%;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74391.6万人,增加了11.73%;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为21889.3万人,增加了2.13%;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为18451万人,比2015年增加3.83%。第三,资金规模增大,保障水平提升。据统计2016年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达到53562.7亿元,比2015年增加了16.41%,社会保险基金支出达到46888.4亿元,比2015年增加了20.26%,社会基金的收入和支出的增加很快,说明我国社会保障的资金规模扩大。
尽管我国的社会保障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与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顯。且就国内来说,城镇和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差距非常大,发展极为不均衡,二元结构明显,这对农村地区的居民造成极大影响,拉大了城乡差距,也不利于城乡均衡发展。
二、城乡社会保障差异
(一)保障种类与范围差异大
城镇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方面的社会保障已经基本落实,此外还有住房公积金等其他保障,保障的种类十分全面,但是许多农村还处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行阶段,许多保障还没有开始实行,尤其是关于失业和工伤的保险。与城镇相比,农村不仅社会保障种类少范围小,而且在落实方面速度慢效率不高,扩大了城乡差距。
(二)保障水平差异大
在政府保障的财政投入方面,城镇远大于农村。据统计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784.32元,而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7010.26元,是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的9.9倍,两者相差了6225.94元。城乡政府转移性收入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政府对于城镇和农村的社会保障的支持程度,政府对城镇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远远大于农村。
(三)筹资方式差异大
城镇和乡村的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养老保险为例,城镇的养老保险资金一般是由用人单位、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的,其中用人单位提供的资金占据极大比例,此外政府也会提供一大部分,城镇居民只需要承担很小的一部分即可。而农村的养老保险资金是由个人和政府共同承担的,其中政府只补助一小部分,大部分的费用需要农民自己承担。就最低生活保障来看,尽管城乡的保障资金大部分都是有政府提供的,但是在金额上扔就存在着较大差距。
(四)管理体系存在差异
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体系与农村相比要更为完善、成熟。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推行时间比农村早,发展速度也快于农村,有用高效管理团队与人才,目前已经建成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机构,再加上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信息的管理更加全面、便捷。而农村的社会保障管理能力很弱,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往往是由多个机构进行共同管理的,管理分散且缺少统筹机构进行集中管理,而且各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分工不明确,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社会保障水平不高。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要增加农村地区的保障种类。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与城市相比种类很少,且大多集中在养老和医疗方面,政府应该多加关注农村的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从农村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设立专门的保障种类。如针对农村地区不具有劳动能力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提供相应的最低生活保障或针对农村的劳动力提供和城市居民相同的失业保险等。其次,要完善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的信息系统。通过通联网与大数据平台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政府可以对地区的社会保障情况以及农民生活状况有具体的了解,加强对地区的社会保障的管理与完善,居民也可以通过系统对社会保障的即时信息和资讯有具体的了解,加强对自身利益的保障。最后,要建立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城镇和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保障原则上的差异,造成了城乡的不公平,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差距。所以要在城镇和农村实行相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城乡参保人员的参保范围、水平等处于相同水准,实现城乡统筹管理与发展。
(二)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保障资金投入并优化资金来源
农村地区的居民社会保障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在很大差异,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对农村地区资金投入较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地区资金来源单一并主要由政府承担所致。目前政府对社会保障承担的责任较大,财政负担较重,所以应该从拓宽并优化资金渠道的角度来考虑,即在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并努力提升到城市水平的同时,加大社会资金的注入以及农民自主资金的投入。首先,政府可以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专门的社会融资机构或平台,如基金会等,通过专门的机构和平台向社会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其次,可以提高个人参保费用的缴纳比例,这就要求提升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政府可以带动并鼓励当地乡镇企业和农民自主创收的发展,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实现社会保障资金的多渠道筹集。
(三)完善地区社会保障管理体系
农村地区分散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是造成与城市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地区政府应该集中建立一个统筹管理的社会保障机构,负责管理整个地区社会保障的设立和完善,以及对其他执行机构的管理。同时,可以分设专门的社会保障落实机构或交于其他机构代为管理,如专门负责养老保险的费用收缴、补偿发放与账户管理等的机构。层次化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体系不仅分工明确,可以加快当地社会保障的实行速度与落实,而且有利于统筹管理,加强对地区保障情况的了解,有利于更好的弥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此外, 可以引进专门人才进行管理,提升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管理水平。
(四)完善社会保障的相关立法
目前农村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是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落实不到位,这种情况在城镇业时有发生。且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相关立法很不全面,所以政府应该完善相关立法,使社会保障的实施有法可依,更加标准化与规范化,并加强对社会保障的管理,保证社会保障的实施落到实处。同时,立法的完善应该主要针对在执行中难以落实的部分以及政府和相关机构的监管难以达到的地方,使立法与机构相互补充共同监督整个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安宏博.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城乡差异化原因分析[J].商,2015(46):43+19.
[2]史春泽.浅析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对策[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11):98.
[3]杜凌坤.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及统筹改革[D].厦门大学,2009.
[4]张新生.我国二元经济与健全社会保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