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湿地生态修复理论下的武汉滩涂湿地公园设计研究

2018-04-25陈娟

当代旅游 2018年5期
关键词:湿地公园

陈娟

摘要:湿地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也是净化环境的特殊生态系统,全球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从而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利用湿地修复生态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方向。湿地公园是一种有效的生态修复途径,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理论;武汉滩涂湿地公园

一、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理论

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作用主要通过适当的生物工程技术增加环境容量,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自然恢复的过程,也是通过生态工程对受损的湿地进行修复和重建,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理论具体指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湿地公园区域地表基底的生态修复是生态系统的载体,稳定的地表基底保障了自然资产的发展演化;第二,通过修复区域水状况改善水环境质量,控制水污染源头达到生态系统的调节;第三,增加生物多样性,对生物群进行恢复,提高植被和土壤覆盖率,使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第四,采纳公众的意见,充分考虑政策的合理性,恢复和重建湿地景观,增加湿地公园的视觉享受,以达到人和环境的共生。

二、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位于黄浦江东岸和浦明路之间,原址是浦东钢铁厂和后滩船舶修理厂,湿地公园规划着眼于湿地水质净化、生态防洪功能,设计了空间层次丰富的溪谷景观,为体现场地历史沿革,后滩公园中的污水处理码头被整个保存下来,设计改造成为一个人性化的休闲平台,两岸是原生态湿地景观和上海城市天际线。公园内原有江滩湿地被保留下来,不破坏原生态植物群落,湿地公园在生态系统方面以农作物生产、鸟类栖息、防洪防汛、水净化构成自我调节的循环系统。在江滩的土壤基底上种植有江南一带的四季农作物,春季看油菜花、夏季赏葵花、秋季稻花香、冬季翘摇飘,做到四季皆有景可观,同时以梯田营造田园景象,赋予都市场地农业文明的乡土情怀,强调了人扎根于土地的历史脉络。

总体来说,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在设计上可借鉴之处很多,第一,文化遗存的保留,尊重了原始场地特征,保留场地内的历史记忆,并进行再利用,是一种再生设计。第二,对于场地高差的处理,分段设计,对于场地受限部分的处理,即弹性设计,人行步道网格容量可控,并将其与自然景观融合,产生行走的乐趣体验。第三,通过巧妙地利用自然,发挥湿地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武汉现有湿地公园建设现状与分析

武汉是国内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最多的城市,东西湖湿地公园离中心城区最近,以水生植物为主,其水生植物种类相当丰富,植物群落有188种,鸟类有十多种;东湖湿地公园囊括在东湖景区内,以金桂、红豆树、白蜡等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为主,园内生长了许多树龄超过2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江夏区湿地公园水资源丰富,土壤也十分肥沃,植物茂密,每年冬季吸引了130多种鸟类来此筑巢;后官湖湿地公园以水生植物群落和珍稀国家级鸟类为主,公园的建设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修复目标;东西湖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东西湖区柏泉农场旅游区的一部分,有教湖和杜公湖两个湖泊,吸引了大量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水鸟,杜公湖湿地公园规划方向是集合生态修复、观光旅游、雨水调蓄、科普展示和民俗文化展示等于一体。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以湖泊为主,省级保护动物、鸟类及水生植物较多。

当前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主要有几个问题,第一,同质化问题。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建设,导致公园在布局上较为雷同。第二,人工痕迹较重。人工水景缺少野趣,装饰设施过多,缺少生态功能。第三,文化的缺失。不同的湿地公园应有自己的文化,如果套用一个模式,则风格雷同。

四、长江主轴——武汉滩涂湿地公园

武汉长江主轴在布局上以优化长江水质为目的,重点对长江沿岸周边环境进行治理,通過多个河口湿地公园进行水过滤,其中就包括东荆河、汉江等河口湿地公园,提升景观工程则把跨江桥梁作为重点景观,通过量化沿线桥梁,提升桥身夜景效果。在空间上延展两岸江滩公园,以码头和滩涂、江滩公园构成生态景观,通过艺术设计美化生硬的驳岸,修复滩涂湿地土壤基底,广种湿地植物,提高生态物种多样性,形成物种繁茂的生态滩涂。

两岸江滩公园的延展,生态滩地的建设,主轴内地面渗水改造,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结合长江主轴沿线,汉阳古城、武昌古城等文化资源,建设以主轴为核心的景观构架,包括左岸城市天际线的设计,形成二七滨江,汉正街低、中、高层建筑群背景,右岸形成青山滨江、武昌滨江建筑群,使两岸天际线高低错落。另外,为了长江主轴两岸沿线建筑景观风格的统一和整体性,统一设计两岸建筑立面,体现武汉地域特色,在改造时以新建建筑向老建筑看齐的原则,保持汉口老城风貌,汉正街片区历史风貌,使两岸城市风貌形成时尚、大气、明亮的现代城市印象。结合生态要求对驳岸分段处理,对滩涂湿地公园进行升级,联通空间上的断点,构成完整连续的两岸景观空间。结合长江左岸滩宽广,右岸滩狭窄的特点,主轴沿线景观节点的建设以文化艺术、公园步道、景观平台、码头主题为不同功能。

青山江滩公园也被纳入青山滨江景观的范围,其设计改造遵循湿地修复理论,第一,对硬质驳岸进行艺术化处理,使其具有视觉美感,修复土壤基底,栽植繁茂的湿地植物,形成生态驳岸。第二,较少硬质道路,大面积覆草坡地,实践海绵城市理论。第三,分段式景观解决场地高差问题,青山江滩公园改造后以大面积草坪取代硬化道路,草坡坡度很小,人们可以很轻松地拾级而上,欣赏长江美景。第四,工业文化遗存。青山工业遗迹景观区勾起人们对钢城的回忆。

五、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是生命系统的景观,它以湿地生态、工业文明遗存、现代城市风貌,承载了当地历史,展望了人类的未来,是以较低的后期管理成本,高效益景观为基础的美学实践。展现了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才是成功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玉林.武汉综合公园中湿地景观营造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2013,15(3):25-30.

[2]钟琪.城市湿地公园色彩规划设计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2013,20(3):45-56.

猜你喜欢

湿地公园
基于国际慢城理念的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初探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探讨
浅谈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与保护
安徽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与实践
邛海国家湿地公园游客感知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