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学使命视角对慕课的思考

2018-04-25杨彤徐建博

关键词:文化传承慕课变革

杨彤 徐建博

摘 要:面对来势汹汹的慕课浪潮,大学教师与教育管理者都面临着是否进行慕课建设的选择。从大学使命视角看,慕课的出现与发展源于慕课对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大学教师与教育管理者可以从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两个方面对慕课课程进行评价,结合开发慕课的资源与能力,确定是否进行慕课建设。不参与慕课建设的学校与教师,也必须积极应对慕课浪潮带来的冲击,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与教学管理变革。

关键词:慕课;大学使命;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变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4-0042-03

当前,“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最大影响,就是产生了翻转课堂、微课、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简称慕课)等网络教学方式,其中,慕课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最大,而且其影响力还在进一步扩大。

200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开设以音频和文字为主的“Open Course Ware(简称OCW)”。2011年的10月,有OCW制作经验的斯坦福计算机教授

Andrew Ng开设了“机器学习MOOC”课程,超过10万人报名。几乎同时,斯坦福大学的另一名教授Sebastian Thrun开设了“人工智能MOOC”课程,也得到了很好的响应。此后,两位教授分别创建了Coursera和Udacity两大MOOC平台。2012年4月,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成立了非盈利性质的edX平台,也加入到MOOC行列中。短短几年时间,慕课平台迅速发展,目前Coursera拥有约1403千万关注者,聚集了过百位合作伙伴的2463门课程[1]。与此同时,世界各地还出现了很多非英语的慕课平台,例如法国的FUN、德国的iversity、日本的JMOOC。

在世界MOOC教育平台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慕课教育也快速发展。2013年10月,清华大学加入edX联盟后,发布了中文“学堂在线MOOC”平台。由网易与高教社携手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目前已有136所合作高校,上线约千个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111.68万人关注该平台[2]。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称慕课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甚至有教授預言:50年后,世界只剩下10所大学在传递高等教育[3]。

面对来势汹汹的慕课浪潮,身处教育领域的教师与教育管理者,都无法无视慕课的快速发展及其影响。2015年,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

用共享,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并于之后的每年开展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认定工作。该举措进一步激发了高等学校进行MOOC建设的热情,越来越多的、不同层次的中国大学正在推出或准备推出自己的MOOC课程。面对日益高涨的MOOC建设热情,人们更需冷静思考:是否每所大学甚至每门课程都要推出慕课,其决策依据是什么?本文试图回归本质,从大学使命的视角思考和回答上述问题。

一、从大学使命视角看慕课的出现与发展

回顾慕课的发展,不难发现:第一,慕课的产生最初是高校教师的个人行为,之后的快速发展则受到组织(包括学校、互联网企业、出版社等)和政府(特别是高层教育管理机构)的大力推动,就像我国教育部出台的3号文。由个人行为转变为组织和政府行为,与慕课的功能或作用密不可分。第二,慕课产生于大学,大学是慕课的首创者,也是之后慕课快速发展最主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可以说,慕课的产生与发展和大学息息相关。因此,本文从大学使命视角,结合慕课的功能与作用,分析慕课的出现与发展。

通常来说,大学使命包括四个方面,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

(一)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大学最主要的使命,发源于斯坦福和麻省理工的在线学习,其目标之一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现在,在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您拥有终端智能机,进行网上注册,便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免费或有偿享受国际和国内顶尖高校教授的网络课程。慕课的开放性及其优质教育资源的易获得性,使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到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对于那些身处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偏僻地区、无缘进入名校和名师课堂的人。在实现教育规模化的同时,慕课还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性。以“学堂在线”《营销:人人都需要的一门课》为例,在线学习的人数是37,000人,按照100人的授课规模计算,相当于开设了370个班,且不需要任何额外固定投资,不受教室等教学资源的时空限制,也不需要教师重复上课,对培养出更多人才无疑是极其有益的。另外,慕课的开放性,使学生可以自主决策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在不同高校开设的类似课程中自由选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有助于人才培养。此外慕课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甚至是一对一的服务。这种通过网络的师生联系,而不是面对面的沟通,有助于部分性格相对内向的学生更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及要求,教师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由此可以看出,慕课首先出现在高校,高校大力发展慕课,主要是由于慕课能够更好地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使命要求。当然,随着大学慕课受众数量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展,慕课也成为大学重新划分和争夺受众的手段,这也是大学尤其是知名大学积极推动慕课发展的缘由之一。

(二)科学研究

到目前为止,慕课的发展与科学研究似乎关联不大,所以,纯粹的科研机构对慕课的关注度较低。但从大数据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慕课在线人数的增加,庞大的慕课学习者所产生的数据为学习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路径。如,通过跟踪分析慕课学习者在线行为及学习效果,研究学习行为及习惯,以及基于行为对人的分析与识别等,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促进慕课的优化发展。

(三)社会服务

大学在培养校内学生的同时,还肩负着服务于校外组织的社会责任。慕课破除了大学围墙,与学生一样,校外组织可以低成本或无成本获取更多教育培训资源。高校及教师在不直接接触服务对象的情形下,实现了服务社会的功能。同时,借助网络的传播效应,慕课主讲人及学校扩大了自身的影响范围,有助于慕课教师及高校与服务对象的直接接触,以满足校外组织定制化的服务需求。理论上,学校服务功能的覆盖范围可以扩大到网络覆盖的所有范围。因此,慕课的出现扩大了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辐射范围。

(四)文化传承

大学应该把普通人培养成有文化修养的人。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导向、思维认知导向,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受众,特别是青年受众的思维与行为,建构着受众观察、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角度。因此,教育不仅传递有形知识,还建构无形价值。教育的背后是文化的传承,教育的传播范围与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传播的范围与力度。目前,慕课正加速从最初的面向本国受众升级为面向世界受众,随着慕课受众地理区域的扩大,慕课提供者价值观的传播范围也在扩大,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途径,成本低,影响范围广,这应该是有关组织和政府关注与支持慕課发展的主要原因。

综上,慕课的开放性消除了大学发展中的地域限制,扩大了大学的受众范围,有助于教育的公平性和个性化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大学使命,特别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功能。慕课背后承载的文化,使慕课成为价值观传播的新途径,这是政府组织热衷慕课发展的动力之一。

二、理性思考开设慕课的目的与条件

面对慕课浪潮,许多大学和教师“蠢蠢欲动”,是否所有大学都要开发慕课,都要加入其中,这是当前几乎每个大学及教师面临的选择。明确了慕课出现与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教师与教育管理者应理性思考:自身开设慕课的目的是什么?开设慕课的条件是否成熟。

(一)开设慕课的目的

作为一种教育新媒介,慕课的开发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大学使命,尤其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功能。慕课最初出现时,号称为全球提供最优质的教育,因此,只有优质资源才有资格进入慕课课程体系。选择优秀教师的精品课程进行慕课建设,才更有助于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同时推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开化和教育的公平性。不加选择地准许任意课程进入慕课平台,势必造成大量人、财、物、时间及网络等资源的浪费,也无助于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因此,本文认为:不需要也没必要,鼓励或要求所有的大学或教师开设慕课课程,甚至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应对慕课的开发做出一定限制。

本文认为:(1)选择有特色、有优势的课程开发慕课,如省级精品课程或特色课程。只有这样的课程,才有助于人才培养,也才能在网络上传播得久远,慕课的开发才是有效的。(2)选择有助于中国文化传播的课程进行慕课开发。教育机构可针对国内年轻人,选择倡导主流文化的课程开发慕课,以便形成积极向上、具有正能量的社会文化氛围。同时利用网络的无国界性,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中国文化,以期形成与我国经济地位相适宜的国际文化地位。

面对慕课热潮,明晰开设慕课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做出选择。

(二)开设慕课的条件

在开发慕课前,教师与教育管理者还要考虑自身及团队的资源与能力。对学生而言完全免费的在线教育,对慕课建设者而言却是不小的成本。首先,每门慕课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后期运行都需要教师或教师团队投入大量时间,从课程最初的设计策划、编辑、拍摄到后期制作、运行维护等全过程,教师及教师团队要投入大量时间和心血,而且只有当教师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拍摄制作团队具有一定专业能力时,才有可能制作出较好的慕课课程。教师团队是否有这样的专业技能。其次,教师及其团队的大量付出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成功。事实上,教师在大量付出后,还要承担慕课开发不成功或教学效果不满意的风险,而且在很多高校,这种风险完全由教师承担,且风险成本极高。教师是否愿意和能够承担这样的风险。最后,慕课课程拍摄、后期制作、平台使用与维护等费用都是以万元为单位进行计量的,而且需要持续投入。慕课现行的免费运营模式,意味着较长时期只有投入,没有收入,这使许多大学的慕课运行难以为继,不能持续发展。因此,现有的慕课课程建设者多是来自知名大学,学校给予资金支持或教师“不差钱”,更重要的是学校愿意承受创新的风险。

从慕课开发的目的与条件两个方面理性思考后,可以发现:鉴于学校、课程及教师等因素,很多大学和教师不必开发慕课课程。教育管理者应当冷静思考,有选择地推动传统课程慕课化,而不是放任盲目推广慕课课程。

三、积极冷静应对慕课浪潮

(一)教师的应对之策

不开发慕课课程的教师,也必须积极面对慕课浪潮的影响。慕课的开放性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教师也是有益的,教师应当转换自己的角色。首先,与学生一样,教师要作为慕课课程的学习者,从知名教授或有特色的课程中吸收好的观点、方法或内容,恰当地融入自己的课堂中。其次,充分利用慕课资源,部分替代传统课堂,或部分取代传统的阅读材料。最后,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转变教师职能。针对学生情况,灵活设计和组织教学,激励和启发学习者,强化面对面的人际互动交流,注重学生的课堂体验,更有针对性地施教,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总之,面对慕课浪潮,教师要提升自身能力,将实体课堂与慕课资源融合,实现线下与线上资源整合,综合慕课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二)教育管理者的应对之策

面对慕课浪潮,教师和学生都在发生变化,教育管理者也要顺应形势变化,从高居于教学之上的管理者转变为适应新环境的教育服务者,为教师和学生顺应时代发生的转变提供更多资源和便利。如,面对慕课课程的竞争,传统课堂想要提高吸引力,就要强化人际互动,提高教学针对性,小班教学效果会更好些,这就意味着教学管理中应增加小班教学,相应减少大班教学。又如,面对优质慕课资源,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作用也在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讲师,更多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释疑解惑者等,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在发生变化,现有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也要相应做出调整。再如,若教师将线上慕课资源与线下传统课堂相融合,教师对课程的学时分配应当具有一定的支配权,40学时的课程可以安排10学时左右让学生自学,而这些做法在当下的很多学校是行不通的。在新形势下,教师为顺应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变化,必须改变。教学管理也要相应做出调整和变化。变化意味着风险。教育管理者应给予教师更多的信任和更大的空间,允许教师进行尝试,并与教师一同承担风险,探寻新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总之,慕课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作为新生事物,有其优点,有其生命力,但也同样有其不足,因此,慕课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教学手段。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是服务于教学目的,慕课也不例外,面对慕课热潮,要冷静思考,不能为慕课而慕课。综合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功能和使命,这才是理性的选择。因此,教师与教育管理者不应单纯追求传统课堂向慕课的转移,不应单纯追求开发与建设慕课课程的数量,而应当从教育的功能出发,思考如何应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技术手段,提升教与学的质量,更好地实现大学使命。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于[2017-07-12].http://mooc.guokr.com/platf-orm/Coursera/.

[2]数据来源于[2017-07-12].http://www.icourse163.org/.

[3]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4]桑新民,谢阳斌,杨满福.“慕课”潮流对大学影响的深层解读与未来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14,(3).

[5]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

[6]桑新民.MOOCs的挑战与教学学术的深化[J].阅江学刊,2014,(1).

[7]冯培.从“幕课”看大学教育改革[N].人民日报,2014-01-23.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慕课变革
变革开始了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