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验证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力恒等式
2018-04-25杨亚飞
杨亚飞
摘 要:近年来,人类发展的速度逐渐加快。人类天真的以为只有快速的发展才能给予自然更多的保护,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类过快的发展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地震、海啸、洪水种种灾害是自然对人类的警告。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方的相对落后必然会制约另一方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制约力会越来越大,而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力是时间的函数,所以人类必须马上觉醒,放慢前进的脚步才能拯救自然,进而拯救自己。
关键词:人化环境 ;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同心双轨道理论; 弹性理论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双向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过程。这种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过程正是马克思 、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的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是人类无极的身体,人类通过生产把自然的些某部分转化成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环境与原始自然环境最大的不同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外化作用”的程度。换句话来说就是人类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改变自然的程度。在某种自然环境下,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能发挥到极大值,人能通过自身的能动性最大程度的作用于自然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类占主导地位,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与自然环境的改变成正相关,从而能最大程度的作用于自然环境,那么这种自然环境就是人化环境。在某种自然环境下,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趋于0甚至为负,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与环境的改变成不相关或者负相关,在这种自然环境中人处于被动地位,是大自然的附属者,这种环境就是原始自然环境。今天我们主要谈论人化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有着独特的主观能动性。人类世世代代的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和头脑,使世界得到改造。人們称颂这是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战胜。但正当人们踌躇满志、洋洋得意的时候,恩格斯用他的辩证法,高瞻远瞩的向人们发出了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告诫人们不要片面夸大人的能动性,以为自然可以完全按照人的意志,服从人的需要办事,而无视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而是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人的愿望才不至于落空。
同心双轨道理论和弹性理论
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归结为同心双轨道理论。人与自然分别在不同的轨道上以不同的加速度做圆周运动,自然运动在内轨道,人类运动在外轨道。人与自然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牵制力,当自然运动较快的时候会对人类产生一定的拉力,从而加大人类运动的加速度。比如当自然界中出现了不可用当前理论解释的现象,此时自然的发展超越了人类知识、科技领域的发展速度,那么人类就会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学习、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于解释奇怪的自然现象。这种情况下人类的进步就是由于自然发展过快,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加大,从而产生拉力,这种拉力使得人类的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加大,从而加快人类的发展,这种情况称为优化状态。随着拉力的变大,人类运动的速度会逐渐增大到最大值,此时是最优的状态,整个优化状态的距离就是优化距离。但,不可忽视的是当自然发展过快,人与自然之间的拉力过大,也会导致处在外轨道运动的人类运动的速度减慢甚至做近心运动,从而出现脱轨现象。比如,赤潮现象的发生就是人类的知识领域的发展速度慢于自然发展速度的后果。相反,当人类的发展过快时,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变大,从而人与自然之间产生拉力,这种拉力使得在内轨道做圆周运动的自然的向心力减小甚至出现离心力,随着距离的加大,自然将会出现脱轨现象。在当今社会中,由于人类的过快发展,只追求速度而忽视了对自然的破坏,自然的运动规律失常,导致了一次又一次灾害的发生。因此,在同心双轨道上运动人与环境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牵制力,人与环境在双圆轨道上运行的时候,只有当两者之间恰好保持优化距离的时候,两者之间的反作用牵制力才会为0,从而使得人化环境无限接近于最优状态。在这里我将优化距离趋近于最优距离,并将最优距离假设为两轨道之间的垂直距离。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假设最优距离为m,那么牵制力=F弹力=Kx,K代表弹性系数,x等于|人与环境的实际距离-m|。在人化环境中,当两者处于非最优状态的时候,x>0,F>0,一方的落后发展必然会牵制另一方。所以人类为实现自身的最优发展会最大程度的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减小x,使得人化环境最大限度的接近最优状态。
牵引力的大小主要受到弹力系数和距离的影响。在不同的人化环境中,k的也不同。接下来我将通过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进一步说明。
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 马斯洛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渐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人的行为是一个在内部外部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下,有需要、动机、决策、行动、效果、反馈等环节组成的连续过程。当人产生某种需求而又未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动机,有了动机就会确定目标,进而选择实现目标的手段,然后进行满足需要的行为。行为的结果,将会对上述各环节有反馈作用,不同的行为结果将会产生不同的也许是新的需求,激起新的行动,如此连续不断伴随着人的发展。
需求产生行动,在人化环境中,行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因此实现需求的过程就是通过主观能动作用最大程度的减小弹力,实现人化环境的最优状态。生理、安全、尊重、自我实现代表着不同的人化环境,不同的人化环境有着不同的K值,不同的X, 进而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弹力,随着需求层次的递升,K值变大,X变大,弹力也不断增加。
一个大胆的猜想
那么人类开始的时候将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大极大值,使其作用力=自我实现需求这一人化环境中的弹力,实现自我实现所代表的人化环境的最优状态,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然后,逐渐减小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其依次等于尊重、安全、生理格人化环境中的弹力,依次实现尊重、安全、生理需求的满足。这样在人逐渐减小主观能动作用的过程中,就可以实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倒置。
时间的不可逆性和人的主观能动力恒等式
那么人能通过主观能动作用实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倒置吗?不能。
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科学性决定了上述猜想的错误性,因为上述假想忽略了时间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就是行动,而行动的结果必然是时间的函数,尽管在不同的人化环境中为实现最优状态可以采取的行动受到科技、文化、经济等人化环境和非人化环境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主观能动作用力,比如在实现人际关系环境的最优状态的过程中,通讯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科技、文化、经济这些因素同样是人化环境,那么通过上面的证明,在科技文化经济这类人化环境中,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力同样是时间的函数。本文主要研究人化环境,所以非人化环境在此不做论述。 所以归根结底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时间的函数,并且与所涉及到的人化环境的数量有关,即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力=t(N+1)次方,t>0,n=在此人化环境的最优化状态实现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其他人化环境的数量,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力恒等式。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与时间成正比,所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不可能在第一时间达到最大值,更不可能逐渐减小,时间的作用不可忽视,不论是人还是环境都是时间的产物。正是由于时间的不可逆性和不可忽视,注定了上述假想的错误。同样马斯洛需求层次的不可倒置性证明了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力的影响因素中时间的绝对地位。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逐渐增大,会与生理、安全、尊重、自我实现所代表的人化环境中存在的弹力依次抵消,从而依次实现生理、安全、尊重、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不可倒置性证明了在人化环境中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力恒等式的成立。在双轨道运动的人类与自然,只有当两者的运动达到最优距离的时候,弹力才为0,称为最优状态。处于非最优状态时,随着距离的增加,两者之间出现弹力,弹力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发展。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减小弹力,使得人化环境趋于最优状态。但在人化環境中,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时间的函数,所以人类不能只关注自身发展的速度而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旦距离过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力的增加速度不能抵消弹力的增加速度,自然与人类的发展将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人或自然的脱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时间的函数,由于时间的不可逆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递增的。在开始的时候只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当自然的发展出现问题的时候,再使得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最大值给予自然更多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只是人类的痴心妄想。
[参考文献]
[1]黄鼎成,王毅,康晓光.人与自然关系导论 汉口: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07 7-9.
[2]郑吉林.人和自然 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 1993.06.
[3]郭慧.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 中国农村卫生杂志 2015年 23期.
[4]恩格斯 中共马列著作编译局译.自然辩证法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