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時政短評:食得安,有多難?

2018-04-25

澳门月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監管民眾食安

如今的餐桌跟數十年前相比而言,豐盛異常,瓜果蔬菜、飛禽走獸無所不有,我們的餐桌食材在進化,而餐桌上能安心入口的食材卻越來越少,當你發現醃製食品中的蘇丹紅、每天都食用的主食米飯可能是毒大米,煮食油竟是地溝提煉出來的廢棄油,以及各種生長劑、膨大劑、加味劑作用下的蔬菜水果,試問,我們的筷子要伸向哪一道菜?

這樣的危害已經在過去二十年中逐漸積累,消化類疾病甚至惡性腫瘤以及對人體激素、抵抗力的影響早已陸續浮上檯面,用避孕藥等催熟蔬菜、飼養黃鱔等,最終導致攝入者激素量分泌混亂,影響年輕人的生長發育以及生育功能;含有大量農藥殘留的食材影響民眾的肝臟、消化道系統;部分重金屬超標的食物更是改變脊髓造血功能,誘發白血病等惡性疾病。過去這樣的新聞在兩岸四地都有所耳聞,尤其是內地與臺灣,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連環爆,即使作為澳門這個沒有農業行業的微型經濟體而言,我們依舊會受到重要影響,因為澳門的蔬菜水果等食材幾乎大部分都來源內地的進口,市民北上越來越頻繁,未來大灣區的建設步伐加快,粵港澳民眾的融合也進一步深化,入口的食材可能從他地獲得更加方便,也在沒有一個嚴格監管食安的環境下增加不少風險。

現代生活的高壓與快節奏,民眾越來越多地放棄自己烹調食物,選擇外賣等方式,尤其是都市的年輕人,大量攝入不健康的油品、食材,最終導致到很多疾病的年輕化,對於一個世代以及下一個世代人的健康延續也是極大的威脅,中國人講究“民以食為天”,廣東人更是把食療放在了平日養生的重中之重,但當發現越來越多的食材不能確保安全之時,我們又該怎麼辦?

在市場的激勵下,民眾對於健康安全的渴求,逐漸轉移到有機食品上,各大超級市場甚至是街市都標出大量的有機蔬菜、有機農漁業產品,民眾也是霧裡看花,只要是有所謂的有機認證標籤就下手購買,殊不知有機食材的獲取條件較為嚴苛,供給與需求之間本就存在失衡狀態,何來如此之多的有機食品走向餐桌,各種魚目混珠的市場失序行為層出不窮,發展至今,連選擇有機都要格外細心,學些專業知識,畢竟港澳地區至今沒有任何有關有機食品認證、銷售等的專業法令,很多環節仍然處在一個模糊的空間,政府對於此的監管也是零零散散,無法在全局上做一個通盤檢討和機制的建立與完善。當看到民眾需求日益增加,這就是政府施政過程中迫切需要推動的,畢竟食品安全關係千家萬戶。

除去對於有機食材的認證、規範,即使是對於一般家庭食用的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政府作為監管機構也要讓民眾能夠安心購買、放心食用,尤其是要嚴格管控上游來源渠道,做到任何食品可以追蹤,可以進一步地追責明確產地、責任人等,一旦抽查或者發生食安問題需要調查之際,不會束手無策。

因為人類文明在飛速發展,工業文明的遺害已經越發明顯,各種污染物在持續增加,包含重金屬含量、各種農藥化肥、細菌含量等都在不同程度的變化,單靠各級機關的檢測,是相當之複雜,也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即使歐美已經對食物安全有相對嚴格法令監管的情況下,都無法保障充足的人力、無力進行全部的檢測和食安保證。

因此在維護食安的首要環節:食物來源上,我們提倡要盡快完善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也是就是將食品供應鏈的上游生產流程的全部資訊進行公開,保障公眾的知情權,提供購買時的選擇參考,因為食品源頭記錄的方式加上政府部門驗證的模式已經成為全球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經驗,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英國的狂牛病和之後的比利時戴奧辛污染飼料事件,震驚全球,重創歐盟的食安信心與政府形象,而後歐盟為了恢復消費者對其食品安全政策信心,採取了一系列強化食安管理措施,除了設立專門的食品安全機構:食品安全局,推動各項立法,同時確立最重要的從生產地到餐桌可被追溯的公開透明諮詢制度,由此確立了歐盟維護食安的重要國際形象。

因此對於今天的兩岸四地而言,這樣的制度更是值得借鑒,因為從農場到餐桌,很多時候我們幾乎一無所知,在這樣的情形下入口的食物,加上各種食安問題新聞事件的轟炸,民眾真可謂寢食難安!

猜你喜欢

監管民眾食安
临平区市场监管局 推进基层星级食安办建设 激发食安共建共治新格局
浅析汽车维修市场管理及提升维修质量的对策
胡釋之 市場理念成為共識 政府才能放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