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認證推廣:農業轉型,經濟香港中的重要選擇

2018-04-25明遠

澳门月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市場發展香港

明遠

反思過往,催生有機

在過去的三、四十年間傳統農業所推廣的快速型生產系統即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等化學性原料以此促進生產,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一方面可以抵抗諸多植物類疾病,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產量。但在今天看來,它帶來了惡劣影響。從土壤的角度來講,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使得土壤日漸酸化,營養流失,這一點在珠江三角州非常明顯。而土壤一旦受到污染,包含重金屬殘留等,將會長期影響整個生態鏈,帶給農作物的不確定性及潛在危險非常之多。因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有機農業作為一種生態耕種方式的推廣,堅持不用農藥化肥,而採用微生物培養的方式來進行耕作,成為大家開始重視的耕作方式。因為它有效地維持了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可持續發展。因此,今天我們來定義有機農業時,我們通常認定它是一種維持了較低投入,保持生態平衡,不採用化肥農藥,重建自然生態系統的一種農業耕作形態。

由此衍生出的有機食品,自然是在這種有機耕作之下的產物。當然,在理論上如果要做到土地中沒有任何化肥農藥的殘留,仍然有一定難度,因為要讓土地回復到最自然、最原始的狀態,有操作的困難且需要十年乃至數十年的恢復期,所以我們追求的是將農藥化肥的殘留量減到最低的標準,以保持其高質量的水準。在有機食品的檢測上,因為化肥是作用於土地與植物生長,在後期的檢測中是無法輕易測到的,只能在前期來要求農人在耕作時不採用化肥等原料。而在農藥殘留項目上,是可以進行精細檢測的,有機食品的重要標準就是安全無農藥殘留。

至於坊間對於有機食品的營養上總是存在一定的迷思,很多民眾認為有機食品的營養一定高過普通食材,其實在科學數據上並沒有充分的證明。在過去,一項對於超市的調查上,通過對有機食品和非有機食品的檢測,發現其差別並不大。事實上,我們只能說,有機與非有機在耕種方式上有很大的區別。但是當有機農作物遇到一個經驗不足、專業不足的農夫時,因為沒有讓植物得到很好的生長,沒有適合其發展規律,生產出的有機食品的營養價值就不一定高。相反,非有機食物,如果是一個有經驗的農夫在友善處理植物生產,同時,盡可能地避免使用農藥,化肥等對植物的殘留傷害,那非有機食物其營養價值在某種程度也可能高過有機食品。這一點也通過英國營養學會、美國營養學會的市場研究中可以發現,有機與非有機食品在營養方面並沒有存在顯著的差別。

當然,在過去,歐盟曾經長期耗費鉅資、人力、物力進行了一項對比研究。選擇在同一生態區劃分為兩個小的區域,一邊種植有機農作物,一邊種植非有機農作物,在這樣的同等條件下,可以保證土壤、空氣、氣候等的相對統一,由同一人負責耕種,結果發現有機食物中的抗氧化含量、維生素c含量、纖維含量相對較高。而在同樣的環境中培育出來肉的蛋白質含量也相對高,因此通過這樣一個數據可以發現有機食物中部分營養物質的含量相對高,但缺乏大數據與全球普遍性的數據支持,營養優劣之說仍舊眾說紛紜。

有機食品近年來持續被市場所熱議,其實某種程度上與食品安全危機有很大的關係。對於香港而言,其主要的食材90%來源於內地,內地來港食品在國內時會有相對嚴格的把關,加上香港本身對於食物檢驗檢疫的嚴格標準,因此食材安全系數較高。但是在香港,偶爾也會發生某些食材抗生素含量超標、農藥殘留污染等問題。所以,香港的食品安全,對於市民大眾而言,是可以接受的。但偶發的食安危機通過媒體、網路等的傳播,使得部分家庭可能會轉向堅定地選擇有機食品,畢竟在這十年間,食品安全事件不時發生,所以民眾從心理上更希望能夠吃到安心健康的食品,所以對有機食品出現趨之若鶩的現象。

中產主力,認知缺乏

在購買有機這一點上,國內與香港都是一致的,國內由於中產階級的大量崛起,對於有機市場的需求不斷增加。從人口基數上來看其總數遠遠大過香港,但從購買有機食物的實際人口比例來看,國內並不一定高過香港,目前國內還沒有相關精準數據。從現有數據來看,在香港約2.7%的人口每天會購買有機食品,相對於歐美的總體比例看似不高,但其實歐美是因為購物習慣的問題,一個禮拜購買一次食材,所以其購買有機的比率在5%到7%之間。如果按每週購買比例來算,香港每個禮拜都會購買有機食材的人口比例已經高達38%,所以在不同的文化以及餐飲習慣當中不可以簡單地做一個數字的比較。從香港的總體來看,民眾購買有機食材的比例仍然很低,目前,香港有機蔬菜的本地供應量在0.8%左右,大量的有機需求依靠國內以及周邊地區的有機供應,不難看出,香港有機市場上仍然出現需求大於供給的狀況。

在這樣的購買行為當中來分析其消費群體也很有特色:其中以中上教育水準的消費者與中上家庭收入的群體為主。這個結果也符合中產階級相對多的購買有機食品的趨勢,因為當中產階級實現了一定基礎上的經濟保障之後,其對健康的要求也就隨之提高,特別是對於有小孩的中產家庭而言,購買有機更是為了保障幼兒的身心健康。在國內也有類似的研究指出中產階級較為偏向購買有機食品。當然,因為有機食品,其耕作方式的不易,以及數量的稀少,所以其價格也相對較高,只有有經濟能力的人與家庭才會選擇購買。同時,也發現另外一個主要購買群體,那就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他會從個人身體健康的角度,主動選擇有機食品。

當詢問這些購買群體是如何認定有機,進行購買的?超過60%的市民指出是依靠有機標籤來購買,相信它是有機就會去購買。而對於另外一部分沒有購買的市民而言,不知道如何購買,哪些是有機產品?成為了他們的主要困惑。所以可以看出無論哪一種群體的市民都對有機的認識不完整。

在香港,目前並沒有法律來監管有機食品,尤其沒有相關的標籤法,所以市場上,特別是街市中很多的蔬菜水果搖身一變都成為了有機食品,這就造成了魚龍混雜、市場混亂的局面。所以過去有機資源中心一路鼓勵市民在購買有機食品時一定要看清有機認證的標籤,才能安心購買。當然,在街市的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有機的標籤,是通過影印的方式偽造出來,而市民並不知情,反而當做是有機,一時間真真假假,市民難以分辨。在這點來看,國內因為有標籤法的規範,強調有機食品必須要有官方的有機認證,所以能夠保證有機市場一定程度上的規範。而香港在標籤法律上仍是空白,需要政府儘快推動,強化有機認證規範,通過法律來將有機市場進一步的規範化。

有機認證,數年努力

談到有機的認證和推廣,就是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2002年所發起成立的原因也是看到市場上有機食品開始發展。而香港由於先天土地不足、農民數量較少等因素決定了香港並不是一個可以依靠農業而獲得發展與蔬果自給自足的地區,因此推動農業轉型,生產高質素的蔬菜水果是香港農業的發展之路。簡言之就是有機農業對於香港的農業長期發展、農民的發展、環境的永續發展都會產生有利的影響,因此我們提出發展有機農業,推動有機認證,為香港農業帶來新氣象。一路走來,從2002年至今,已經有150個農友進行了有機種植認證。事實上,僅憑認證還不足以解決市場的混亂,因為市場上會有很多人對有機認證的證書進行造假仿冒,所以從2008年開,中心開始進行非約束性的市場監察,通過巡查市場的方式來發現有無出現魚龍混雜,冒牌有機的情況。2008年,我們發現街市上九成的食品都自稱有機,經過近十年的監察,目前市場已經降到五成的蔬果標出有機標示,因為中心並非法律的執行機構,所以我們也只能通過向市民宣傳如何辨別有機,以此安心地購買到真正的有機食品,同時也與海關等政府機構合作打假,讓香港的有機產品市場能夠更加有序的發展。

在早期建立有機認證的標準過程中,因為香港缺乏相關經驗,所以找到美國的顧問來借鑒國際的經驗。當時通過對國際上十三份有機認證標準的研究並結合香港自身的情況,我們在三年時間內完全建立香港有機認證標準。在推動了近十年之久,從2012年我們開始思考,香港的有機認證始終僅停留在香港,我們不知道國際社會如何來看待我們,所以在2012年加入國際有機認證聯盟,接受國際組織對香港有機系統的監管。相比於國內而言,有機資源中心推動香港有機認證始終是一個志願團體,並非完全的政府機構,也並非一個商業機構,我們在做認證的同時並無法幫助農民直接進行出口銷售。而國內的有機認證是國家行為,同時會安排相關的有機食品出口到歐美,它自然會接受歐美的有機認證標準,使得農民在有機種植的過程中,嚴格遵守標準。因此香港通過自身加入國際有機聯盟的方式進一步來強化外來監管和自我約束力。

這幾年我們看到香港在推動有機上不僅強調不可以使用任何農藥化肥等,而且強調整個有機食品的生產、銷售、運輸、供應鏈都要符合有機標準,尤其是包裝的膠帶以及其中的防腐劑等。通過這樣的高標準嚴格要求,從而讓民眾能夠食用到更加安心的有機食品。

教育推動,留住自然

源頭的管控工作非常重要的同時教育也要配套。中心多年來推動有機教育工作,教育市民如何分辨有機食品與不同的學生團體、婦女團體合作加深他們對有機農業的認知;同時在香港中環推動一年一度的農業嘉年華,讓民眾來瞭解香港有一批農人在堅持有機耕作,將好的食物提供給全港市民。

而在農業專業領域因為香港過去並沒有農業大學也不是農業社會,所以農民在從事農業工作當中並沒有專業的培訓,因而缺乏系統認知,所以很難推動有機耕種,也不可能吸引到下一代來投身農業,因此五年前中心與臺灣明道大學合作,設立有機課程,讓農友來讀一個禮拜的濃縮課程大致瞭解基本的農業知識,瞭解有機耕作的方法,同時後期再配合長期的跟進輔導,讓農民能夠在推動有機農業的過程當中得到及時支援,才可能持久地推動有機農業的發展。當然這樣一個教育也是在不斷的吸引下一代年輕人能夠熱心投身農業,因為發展到今時今日幾乎很難有年輕人願意主動來做農民,因此香港的農業需要再次轉型,思考如何在生物科技的浪潮中推動有機農業的研究、發展、推廣,因此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平臺,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意願、有興趣加入投身於此。也非常慶幸,匯豐銀行通過旗下基金捐助了3700萬的研究資金來支持中心成立這樣一個科研教學的平臺,推動香港有機農業的發展。

對於香港農民而言,在這個非農業社會裡發展農業、進行農耕都存在著非常大的壓力。即使政府從2002年開始對中心進行資金投入,但始終幫助的人依然是一小撮農民。傳統的農民因為文化知識水平較低,讓他堅持做記錄、跟隨有機農業耕種的規矩,很多農民是無法接受的。因此,這需要志願者、政府長期的陪伴與支持。再加上,很多農民並不瞭解中心的角色與中心作為一個志願團體自身的限制,就會產生很多矛盾。因此要完全地來推動有機農業的發展,需要各方的配合,政府、市民、農民、中心(第三方機構)的力量缺一不可。因為香港農業的發展不是用GDP來簡單衡量,對於社會、下一代都有著重要意義。

在各方重視的基礎過程當中,我們更要強調政府對有機農業的監管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時候不是市民不願意去購買,而是市民不易去辨識,所以香港在未來需要加強監管,尤其是立法會與政府要加快推動有機標籤法律的研究與通過,讓市民能夠更加安心地購買到有機食品,也讓有機農民付出的努力得到真正的認可,而不至於在混亂的市場當中被埋沒。同時,香港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尤其是在農地規範上,因為農民是租地主的土地來進行耕種,農地隨時有可能被收回的危險。當農地隨時有可能被收回時,對於農民而言,就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也打擊了農民的耕作熱情。因此,香港政府未來要在農地規範上持續推動,在目前來看,香港的城市規劃中有4700公頃的土地是用於農業耕作的,但目前已經被開發的僅有700公頃,有4000公頃的農地是空置的,對於香港而言,這是極大的浪費。未來如何將這一部分農地合理化的利用起來,進一步地為香港市民提供一個接觸自然,了解農業,推動農業轉型的機遇,需要更多的努力與堅持!

猜你喜欢

市場發展香港
遊記的形成與發展
中庸之道的傳承和發展
市场观察(1)
市场观察(2)
市场观察(1)
市场观察(2)
香港之旅
展与拍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