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及时空演化 特征分析

2018-04-25刘佳宋秋月

刘佳 宋秋月

[摘 要]以2006—2015年中国沿海11个省份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对我国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进行量化测度,揭示其整体特征及时空演化态势。研究表明:在时序演变上,2006—2015年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处于中等水平以下。在空间演化上,不同沿海地区表现出空间差异性,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相对较高,环渤海地区尤其是辽宁省的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相对较低。基于此,提出提升我国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的相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时空演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8)01-0037-06

一、引言

20世纪50年代以后,滨海旅游成为世界休闲旅游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国内外相关研究也随着滨海旅游的发展而不断成熟。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第一,重视滨海旅游资源的理论阐述和量化评价研究。包括滨海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1-3]、价值评估[4-7]以及资源管理[8]等方面。第二,滨海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影响研究[9-11]。由于滨海旅游具有较为突出的脆弱性特征,滨海旅游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成为焦点问题[12-15],因此在滨海旅游环境承载测度与评价方面[16-17]形成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第三,滨海旅游相关产业和经济研究。受到国内外经济体制不同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聚焦于国内滨海旅游发展,以滨海旅游产业竞争力和集群现象的研究为重点[18-19],探讨滨海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20]。

旅游适宜度是针对某一地域是否具备开展相关旅游活动的可能性的评估[21]。既有研究通过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对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适宜度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包括沙漠生态旅游适宜度[22]、高原生态旅游适宜度[23]、山地旅游休闲适宜度[24]和湿地露营旅游适宜度[25]等。滨海旅游对旅游者能够产生持续的吸引力,其休闲适宜性水平是驱动滨海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26]。但是目前国内关于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的研究相对匮乏,主要以滨海休闲旅游为研究对象,且研究集中于2006年以后。从研究内容看,既涵盖滨海旅游资源评估[27]、滨海体育休闲旅游安全事故研究[28]等理论分析,又兼具滨海休闲旅游市场[29]、滨海旅游产品开发[30]等实证研究。綜上所述,当前滨海休闲旅游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对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的量化测度研究。休闲功能是滨海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功能和动力,科学测度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对于促进我国滨海旅游休闲功能的提升、推动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选取2006—2015年中国沿海地区11个省份面板样本数据,通过构建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采用无量纲化法消除各指标单位的影响,定量测度中国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揭示中国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的时序动态演化与空间格局特征,以期为中国滨海休闲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及含义

休闲功能是滨海旅游的重要功能。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是在对滨海旅游目的地进行资源与环境评价的基础之上,对其是否适合开展滨海休闲活动进行判定,从而为滨海旅游休闲活动的开展和规划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24]。当前学者基于不同视角构建评价体系对旅游适宜度展开研究,如曲秀兰从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等三个方面考察了日照市滨海旅游发展现状[31];陈雪凤从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基础设施、知名度、规模配置、形象、营销和服务)、外部条件(市场需求、政策、顾客及竞争)以及资源与能力条件(气候、区位和功能形式)等三个方面对新疆干旱区和滨海休闲度假旅游进行了区分[32]。滨海旅游休闲功能的体现不仅依赖于资源条件和环境状况,还离不开社会、经济条件的支撑。因此,本文基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四个层面,构建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4个准则层和17个指标层构成(见表1)。

首先,旅游资源是滨海旅游发展的基础,也是滨海旅游休闲功能得以体现的重要载体。资源条件越优越,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越高。本文选取海水浴场健康指数、海水浴场游泳适宜度、滨海旅游度假区的水质状况、滨海旅游度假区的海面状况以及滨海旅游度假区的休闲观光指数5个指标表征旅游资源因素,作为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评价的首要因素。其相关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07—2016年)中23个重点海水浴场与17个滨海旅游度假区的统计数据。由于缺少天津、上海的海水浴场状况和天津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的相关统计数据,本文选取两市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度假区发展状况对其进行赋值。

其次,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质量的优劣。优良的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旅游者的舒适度和体验度。本文选取年平均气温、建成区绿化面积、游客密度指数、废气排放量、废水排放量以及工业污染治理额等6个指标表征环境因素。其中,年平均温度为适度指标,因相关研究表明人体在21℃时的外部环境中舒适感最强[33],故这里将21℃作为年平均气温的最优数值;游客密度指数采用崔凤军的定义,采用游客数量与当地居民数量之比加以表征[34];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和工业污染治理额3个指标反映了沿海地区环境污染及治理情况。年平均气温数据来源于各省份的环境统计年鉴(2007—2016年),游客数量、当地居民数量、废气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和工业污染治理额等数据均来自各省份统计年鉴(2007—2016年)。

再次,社会因素是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因素,是影响产业发展环境的重要条件。本文将旅游产业中的三大要素(酒店、景区、交通)纳入社会要素,用以反映社会所提供的旅游接待能力,其中景区和星级酒店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7—2016年),交通客运量来自各省份统计年鉴(2007—2016年)。

最后,经济因素反映了滨海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状况、居民出游能力以及旅游基础设施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滨海旅游的休闲适宜度水平。本文选取人均GDP、恩格尔系数和第三产业固定投资额表征影响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的经济因素。

(二)确定指标权重

采取客观评价法中的熵值法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指标标准化。根据指标对目标层的不同作用效果,对不同指标采取不同的标准化处理方式。

正向指标,即指标层越大对目标层的积极作用越强,其标准化公式为:

(1)

负向指标,即指标层数值越大对目标层的负向效果越强,其标准化公式为:

(2)

适度指标,即指标数值越接近某一数值对目标层的效果越好,其计算公式为:

(3)

第二,第i年第p项指标比重计算公式为:

(4)

第三,第p项指标信息熵计算公式为:

(5)

第四,第p项指标信息熵冗余度计算公式为:

(6)

第五,第p项指标权重计算公式为:

(7)

式中表示第i年第p项评价指标值,和分别表示所有年份中第p项评价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p为适度指标的最优数值,m为评价年数,n为指标数。

(三)综合测度

为消除由于指标统计单位不一致造成的误差,需要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使得计算结果更易处理和比较,其计算公式为:

(8)

通过各指标的权重和无量纲化相乘的结果得到各省市每年的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水平,其公式为:

(9)

三、研究结果

(一)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整体水平

根据表1所建立的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利用无量纲化对指标进行相应的处理,得到中国沿海地区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的测度值。进一步利用组距分组法将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划分为低水平、较低水平、中等水平、较高水平和高水平五种类型,其中1.21037

如图1所示,除2012、2013、2015年外,其他年份中国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均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2012年休闲适宜度水平最高,达到1.61401;2015年仅辽宁、山东、上海和广东四省为中等水平,其他省份均为较高水平,且沿海地区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均值为1.55994,表明中国滨海休闲适宜度处于较高水平。

为进一步测算资源、环境、社会和文化因素对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的影响程度,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其模型为:

(10)

从公式(10)可以看出,资源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均对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产生积极影响,其系数分别为1.008、1.005、1.017和0.959。其中,社会因素对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水平的影响最大,经济因素对其影响相对较小,表明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四个因素的发展状况与水平,四大子系统水平的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的提升。

(二)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的时序变化

如图1所示,2006—2015年,中国滨海旅游整体休闲适宜度上升,2012年以后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但是从整体看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的变化尚未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究其原因,滨海旅游业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环境系统相对复杂,也更为脆弱。与内陆相比,滨海旅游目的地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宏观经济以及政策环境等对其影响较大。

分阶段来看,2006—2012年中国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整体上升,休闲适宜度指数由1.30025上升至1.61401。滨海旅游的海水浴场健康指数、游泳适宜度指数等均呈上升趋势。各地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星级酒店、旅行社以及客运量等都逐年增加,带动了旅游产业接待能力的上升,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也随之上升。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消费潜力进一步得到释放的同时,第三产业投资额的增加,使得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时地区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助于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整体上的提升。

2013—2015年,中国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呈现整体下降态势。2013、2014年,中国沿海地区频受雷阵雨天气的影响,适合游泳的天数较少,海水中的粪大肠杆菌群含量较高、浒苔现象频发,对水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赤潮等海洋灾害频发对我國的海水浴场及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各指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受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沿海地区五星级酒店数量减少,国家加大了对5A级景区的整治和治理力度,沿海地区的接待能力出现下降的态势,从而使得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有所下降。2015年由于部分省份加大对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环境治理力度,我国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出现上升态势。

(三)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的空间演化

为进一步探究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在空间上的演化特征,本文选取2006、2010和2015年的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水平作为截面数据,利用ArcGIS10.2软件分别对滨海旅游的资源、环境、社会以及整体休闲适宜度的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可视化表达。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呈现出的空间演变特征见图2。

如图2所示,2006年滨海各省份的旅游休闲适宜度处于低等或较低水平,除辽宁省、上海市和福建省的休闲适宜度处于较低水平外,其他8个省份均为低水平。2010年中国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总体得到了提升,除辽宁省外各省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均上升,辽宁省仍处于较低水平,江苏省从低水平上升为较高水平,福建省和上海市均从较低水平上升为中等水平,其他7个省份均从低水平上升至中等水平。2015年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山东省、广东省和上海市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保持不变,仍处于中等水平,辽宁省的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由较低水平上升到中等水平,其他7个省份的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均由中等水平上升至较高水平。

2006—2015年,我国滨海旅游发展速度较快,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进一步开发,环境进一步改善,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滨海旅游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和经济条件得到提升,为滨海旅游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受地理位置的影响,辽宁省的气温相对较低,同时受东北地区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其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相对较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基础设施完善,旅游发展较为成熟,为江苏、浙江、上海等三个省份的滨海旅游休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其休闲适宜度得到提升。此外,我国滨海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旅游淡旺季明显,但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份隶属亚热带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滨海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淡旺季问题,其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得到提升。

四、结论及建议

滨海旅游是中国旅游业和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功能是滨海旅游的主要功能。本文根据以往研究及对滨海旅游特征的分析,通过建立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综合加权评价模型,探讨了中国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的整体水平、变化态势与空间演化规律。研究表明,目前中国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处于中等水平,休闲功能需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受各种外部因素、海洋生态系统调节作用的影响,中国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易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波动;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表现为显著的地区差异性,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演化特征;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四个因素均对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产生较强的影响,其中,社会因素对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影响最大,经济因素对其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为提高滨海旅游休闲适宜程度,推动中国滨海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首先,加大滨海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和创新要素投入,通过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滨海旅游业的发展,降低外部环境对滨海旅游的干扰性,在积极发展滨海休闲观光旅游的同时,开拓其他滨海旅游休闲活动,减少外部因素变化对滨海旅游活动造成的冲击。其次,加大对滨海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与滨海旅游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增强滨海旅游者的体验深度和体验强度;同时环境因素是滨海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者的体验程度,因此需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资力度,创建良好的休闲体验环境。最后,大力提高沿海地区的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相关基础性服务供给,注重在旅游产品供给过程中的滨海旅游特色,在提高接待能力的同时增强游客体验。

当然,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滨海旅游地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由气温、降水、风力三大要素的异常变化和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气象灾害事件,如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以及极端气候等,更容易对滨海旅游业产生影响,使滨海旅游业面临沙滩面积缩小、旅游季节缩短、安全性降低等多方面的威胁[35]。但受限于数据和资料统计,本文尚未纳入这类指标。在今后的研究中,将把气候环境指标纳入滨海旅游休闲适宜度评价体系中,进一步完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Mahsa Liaghat,etc.A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echnique to analyze coastal tourism sites[J].APCBEE Prcedia, 2013(5):479-485.

曲丽梅.辽宁省滨海旅游资源区划与开发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1.

李姗.滨海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6.

Williams A T, Leathermas S P, Simmons S L. Beach aesthetic values: the SW Peninsula[C]. UK:Proc. Int. Coastal Congress,l992.

Morgan R.Some factors affecting coastal landscape aesthetic quality assessment[J].Landscape Research,1999,24(2):I67-184.

褚夫秋.滨海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6.

王芳,朱大奎.全球变化背景下可持续的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J]. 自然资源学报,2012(1):1-16.

Baquiano M J. Understanding coastal resource management using a social representations approach[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16, 133:18-27.

Wong. Coast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sia: relevance and lessons for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J]. Ocean&Coastal; Management,1998(38):89-109.

Green R.Community perception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Island of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change and Koh Samuh Thailand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5(1):37-56.

唐少霞,趙志忠,罗艳菊,等.滨海旅游开发与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关系分析—以海南岛东部六市县为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7(2):203-209.

Burak S, etc. Impact of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 on coastal environment[J].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4(9):515-527.

刘忠秀,谢爱良.山东滨海旅游可持续开发研究[J].商业研究,2007(7):195-198.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滨海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普陀山为例[J].经济地理,2015,35(4):202-208.

Pérez-Jorge S, Louzao M, Oro D, et al. Estimating the cumulative effects of the nature-based tourism in a coastal dolphin population from southern Kenya[J]. Deep Sea Research Part II Topical Studies in Oceanography, 2016(140):278-289.

刘佳,于水仙,王佳.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量化测度研究—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22(9):163-170.

池凤莲.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厦门市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14.

胡宇橙,王庆生.基于GEM模型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5):74-78.

刘佳,赵金金,张广海.我国滨海旅游产业结构及集群效应定量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2):66-75.

陈龙.秦皇岛滨海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0):74.

薛晨浩,李陇堂,任婕,等.宁夏沙漠旅游适宜度评价[J].中国沙漠,2014,34(3):901-910.

董瑞杰,董治宝,吴晋峰.沙漠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J].中国沙漠,2014,34(4):1177-1183.

周秋文,方海川,苏维词.基于GIS和神经网络的川西高原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J].资源科学,2010,32(12):2384-2390.

李东.山地休闲度假旅游适宜度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以伊犁地区为例[J].干旱区地理(汉文版),2015,38(2):403-410.

袁維,张杰,周波,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朗乡自然保护区露营旅游环境适宜度[J].林业科学,2015,51(5):21-27.

李瑞,吴殿廷,朱桃杏,等.基于内涵界定的我国滨海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热带地理,2012,32(5):527-536.

刘康.滨海休闲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与政策运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24(5):96-100.

曹春宇,李鲁.滨海休闲体育旅游安全事故的成因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9,31(2):23-25.

陈飞飞.长三角滨海休闲旅游市场研究—基于浙江省的个案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版),2016,29(5):99-104.

潘辉,林贻泰,张盼盼.平潭滨海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类型及经营策略探讨[J].东南园艺,2014(4):29-33.

曲秀兰,李悦铮.辽宁省滨海休闲旅游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5(2):117-121.

陈雪凤,孙浩捷,图尔荪古丽·米吉提.新疆干旱区和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对比分析[J].江苏商论,2014(4):110-111.

成一峰.生活气象小常识[J].人才资源开发,2014(4):63.

崔凤军,刘家明.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科学进展,1998,17(1):86-91.

翁毅,朱竑.气候变化对滨海旅游的影响研究进展及启示[J].经济地理,2011,31(12):2132-2137.

[责任编辑 王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