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比较、探究、变化中理解概念
———《认识面积》教学策略

2018-04-25朱国荣杨春燕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周长长方形面积

朱国荣 杨春燕

《认识面积》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周长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面积的含义,为接下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面积与周长是一组相关联的概念,学生在实际运用时容易混淆。传统教学中,面积概念的生成都是直接从生活经验中来,就“面积”讲“面积”,在后继的学习中再进行比较、辨析,弥补概念理解的偏差,效果欠佳。能否在“面积”概念生成之时,就与“周长”进行比较,从而生长出概念呢?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在比较中引出概念

【片断一:从周长开始】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生:中间的两个字是周长吗?为什么这样写?

生:问号代表什么?我们到底要学习什么?

师:真会思考问题,一个一个来解决。这是“周长”,我们平时是这样写的吗?为什么老师特别设计成这样呢?

生:因为周长是指一周边线的长度,所有“周”的边框感觉围起来了。

生:周长是用尺子去量,所有“长”是用软尺绕起来的。

师:你们解读得真好!确实如此,周长是我们的“老朋友”,今天我们的学习就从周长开始。(出示数学书封面)它的周长在哪里?指一指。

(学生边用手指比划边说:数学书一周的边线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出示一根10厘米长的线)如果用它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可以围成什么样子的呢?

生:可以围出长4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生:可以围出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师:咱们围出了两个长方形,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周长都是10厘米。

师:有什么不同呢?

生:上面的小一些,下面的大一些。

生:它们的面积不同。

师:听说过“面积”的举手?

(不少学生举手)

师:你们知道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指的是哪里吗?

(学生说一说,指一指,显示涂色覆盖)

师:刚才也有人说大小不同,你们所说的“大小”指的又是哪里?

师:是啊,面积其实就是指边线里面的“大小”。

师:刚才我们从长、宽、周长、面积几个不同的角度比较了这两个图形。长、宽、周长是我们熟悉的“老朋友”,它们都是指“线的什么”?

生:都是指线的长度。

师:面积呢? 还是指线的长短吗?

生:面积指的是边线里“面”的大小。

师:看来,我们观察一个图形,现在又多了一个新的角度——面的大小。

课件出示:观察一个图形,除了“线”的长短,还有“面”的大小。

师:正如你们所说,数学上,我们把边线围成的这一个“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面积。(出示课题:面积)

【解读:“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概念认识也是如此。“面积”与“周长”两个概念彼此间高度关联,又各有不同。为此,将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进行认知,在比较中建构概念,是这节课设计的整体立意。

在“面积”的概念尚未引出之前,借用已有的“周长”概念,课题用“从周长到?”来表示,深深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尤其是呈现的“周长”两个字,形象而逼真地说明了:周长是指一个平面图形周围边界的长度。这种描述方式,既切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又符合他们的审美情趣,并形象地刻画出了概念的本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好奇,从周长到哪儿呢?由此展开新的探索。接着,教师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发现:两个长方形,除了长、宽、周长(线的长短)的异同外,里面的大小不同。由此,揭开认识图形的一个全新角度——面的大小,面积概念由此应运而生。这样的认知过程,顺应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新的概念。】

二、在探究中理解概念

【片断二:面积在哪里】

师:面积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找。

1.“铺”出面积。

师:这是老师家的客厅,观察它的地面,地面有“面积”吗?在哪里呢?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一块长方形底板作为客厅地面,一种方砖,一种圆砖,你们能铺出客厅的面积吗?

师:你们是怎么铺的?

生:我们是用12块方砖铺的。

生:我们是用12块圆砖铺的。

师:比一比,到底哪种地砖铺出了客厅面积?为什么这样说?

生:方砖铺出了客厅面积,因为方砖可以铺满,而圆砖铺的时候有空隙。

生:空隙的地方也属于客厅地面的面积。

师:添加一些特殊的地砖,现在铺出它的面积了吗?面积在哪里?

生:圆砖和地砖合起来的整个这么大就是它的面积。

小结:用方砖,或者用圆砖与特殊的砖,将整个地面铺满,这样铺出来的大小就是客厅地面的面积。

2.“摸”出面积。

师:(再次出示数学书封面)它的“面积”又在哪里呢?你能用手势告诉大家吗?

(学生比划,绝大多数学生用手掌面去摸,个别学生用手指去指周长)

师:哪种手势比较合适?

生:用手掌面去摸更合适,这样比划出的是面积;用手指比划出来的是周长。

师:你能用手掌面摸出课桌面的面积吗?还能找到比课桌面更大的面积吗?

小结:看来,面无处不在,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3.“量”出面积。

师:除了物体的表面,还有一些平面图形也有面积,你能找到它们的面积吗?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比划,电脑涂色覆盖)

师:哪个图形面积最大?

(学生意见不一致)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两种工具。(出示尺和透明方格纸)你能选择一种合适的工具,量出它们的面积吗?

(学生活动,随后汇报交流)

师:你们是怎么量的?

(大部分学生用方格纸量,少部分学生用直尺量。指名学生演示直尺量)

师:对他的量法,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这样量出来的是周长,不是面积。

生:面积在“线”里面,用方格量更合适。

(学生示范演示方格量,数出结果)

师:同学们,让我们静下来想一想,为什么用方格纸可以直接量出面积,而直尺不方便呢?

生:因为方格纸可以覆盖到整个图形,可以“数”出“线”里有多少格。

师:“数”出面积,又有什么好处呢?

生:我们可以准确地知道每个图形的面积究竟是多少个方格了。

生:我们可以准确地知道谁大谁小。

小结:用方格量,面积的大小可用准确的“数”来表示,更精确了。

【解读:在这个板块里,教师组织了系列性的数学探究活动。一是“铺”出面积。“铺”让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可视化”,真真切切感受到“面积”在哪里。圆砖与方砖铺法的比较,突出“面积”是指“面”的整个大小,细化对概念的准确认知。二是“摸”出面积。让学生用手势比划数学书封面、课桌面的面积,再进行比较,感知面积是有大小的。其中,不同手势的比较,进一步强化了对“周长”与“面积”的概念理解。三是“量”出面积。“工具的选择”突出了比较的过程、尝试的过程,在尝试中结合“面积”的概念,寻找“量”面积的合适工具。通过交流、比较,进一步感悟周长与面积测量工具的不同。

不同的探究带给学生不同的体验。从“铺”面积到“摸”面积再到“量”面积,学生在不同的探究中,多个感官实现联动、互动,获得综合立体的感受,并在心理层面建立通感,通感成了学生理解概念的一种方式、一种能力,从而建立了清晰准确的概念。同时,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也逐步由形到数,由感性走向理性。】

三、在变化中融通概念

【片断三:面积和周长】

师:(出示课始围出的两个长方形)现在,你能用一个准确的数表示它们的面积吗?

师:让我们将老朋友(周长)跟今天的新朋友(面积)会会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的周长相等,面积不等。

师:它们之间还有怎样的关系呢?咱们继续研究。

师:(出示4个相同的正方形)用它们可以拼出哪些不同的平面图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贴出学生的作品)

师:同学们的创意真不少。拼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图形。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面积相等。

师:周长呢?

(有学生说周长相等,也有学生说周长不等)

师:究竟什么情况呢?咱们数一数,比一比。

师:现在,你的结论是什么?

生:面积相等,周长有的相等,有的不等。

师:(在第三幅图的左上角、右上角先后增加一个小正方形)如果这样变化呢?面积怎样?周长怎样?

生:面积变大,周长却不变。

师:(在最后一个图的中间移除一个小正方形)如果面积这样减少呢?

生:面积变小,周长反而变大了。

师:回顾这些变化,比一比,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面积和周长的关系真是奇妙:面积相等,周长不一等相等;面积变大,周长却没变;面积减少,周长反而增加,真是变幻莫测啊……

师: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我们从老朋友“周长”开始,认识了一位新朋友“面积”。

师:下面是老师设计的艺术字,你能读懂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吗?

生:“面”里面都涂上了颜色,表明面积表示的是面的大小。

生:“积”是用小方块叠起来的。因为量面积时我们是用小方格去量的。

……

小结:周长和面积像一对“好朋友”,有周长就有面积,有面积就有周长。它们一个是“线”,一个是“面”,一个变了,另一个可能不变,也可能在变。

【解读:“面积”与“周长”两个概念是学生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更是复杂多变。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这个板块着力引导学生在图形的变化中感悟面积和周长的关系,融通概念。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开始用绳子围出的两个长方形,通过比较发现其面积不等,但周长相等;其次,通过“拼图游戏”中拼出的不同图形的比较,发现面积都相等,周长有的相等,有的不等;接着,教师又在第三幅图上增加了两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的面积增加了,周长却没变;紧接着,又在图中去掉一个小正方形,面积明显减少,而周长反而增加了。一层层的设计,不断冲击、打破学生原有的“周长越长面积越大,面积越大周长也越长”的潜意识,在变与不变的辨证比较中,新旧两个概念继续分化,并实现融通。最后,教师通过呈现特别设计的“面积”一词进一步强化了概念,并与课前的“周长”相呼应,凸显了新旧概念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实现了概念的融通,并融入了辨证的思想、哲学的意蕴,在概念的融通中增长了智慧。

纵观整节课,我们以整体的眼光,将面积与周长两个概念捆绑在一起系统认知。从周长开始,在图形的比较中生长出面积概念;在“面积在哪里”学习板块中,我们从“铺”到“摸”再到“量”,学生在探究中充分感知与对比,建立起清晰的面积概念;最后,在面积与周长的变化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实现新旧概念的融通。整节课,既明晰了两个概念的不同,又在不同中建立了两者的关联。两个概念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周长长方形面积
我爱长方形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圆的周长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周长与面积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用扑克牌摆长方形
小长方形找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