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白塞病27例病例系列报告

2018-04-25李建国周志轩李胜男苏改秀赖建铭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口腔溃疡消化道胃肠

李建国 王 媛 周志轩 李胜男 康 闵 苏改秀 朱 佳 赖建铭

白塞病(BD)由土耳其Behcet医生于1937年首次报告,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慢性系统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病变程度轻重不一,主要表现为反复的口腔、生殖器溃疡、葡萄膜炎和其他系统受累[1]。1990年和2014年分别制定了BD诊断和评分标准[2-4]。BD通常在青春期后发病,多见于20~40岁[5, 6],但青春期前起病者也不少见[7]。在儿童中,BD为罕见病,相关的病例报告相对较少,且缺乏相关诊治指南。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近10年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我院)住院诊治的BD患儿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1 方法

1.1 纳入标准 纳入2006年8月1日至2016年8月1日在我院风湿免疫科住院、完全符合BD诊断标准的患儿。

我院BD的诊断:2014年前依照1990年国际白塞病研究小组制定的诊断标准[2],2014年后依照1990年国际白塞病研究小组制定的诊断标准或2014年白塞病国际评分标准[3]。

1.2 资料截取 从我院电子病历系统中截取:①性别、起病年龄、BD确诊年龄;②入院时临床表现,首发症状;③首次就诊时的血常规、CRP、ESR、抗体和补体、免疫功能;④胃肠镜及相关病理检查报告,超声检查报告;⑤治疗措施及疗效。由双人提取资料并经过核对。

1.3 随访 我院BD患儿确诊后常规每月随访1次,最少3次,以后3个月随访1次,最少2年,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常规实验室检查、炎症指标,6个月复查1次胃肠镜。 预后的判断。复发:临床症状反复,或实验室检查炎症指标升高,或胃肠镜检查显示病变反复;稳定:临床无症状,实验室检查炎症指标无异常,且胃肠镜检查显示病变痊愈,至少持续稳定3个月。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7例BD患儿进入本文分析(表1),男13例(48.1%)、女14例,起病年龄8个月至14岁,平均(6.8±4.0)岁;平均确诊年龄(7.3±4.2)岁;发病至临床确诊间隔15 d至7年,中位数为6个月。

2.2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以口腔溃疡和/或生殖器溃疡起病的13例,发热7例,反复发热伴口腔、肛周、外生殖器溃疡7例。

表1 27例白塞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注 MP:甲基泼尼松龙;CTX:环磷酰胺;MTX:甲氨蝶呤;Dex:地塞米松;Pred:泼尼松;IFX:英夫利西单抗;Thal:沙利度胺;+:有;-:无

各系统临床表现:①消化系统:27例均有口腔溃疡,其中单纯口腔溃疡9例,合并肛周溃疡和(或)外生殖器溃疡18例。有胃肠道症状者15例(55.6%),表现为腹痛、腹泻和便血。②眼:3例(11.1%)有结膜炎或角膜炎表现。③皮肤:皮疹14例(51.9%),红色斑丘疹9例,假性毛囊炎1例,红色结节状皮疹3例,疱疹样皮疹1例。

2.3 辅助检查

2.3.1 腹部超声 22例(除外例9、18、20、21、23)行腹部超声检查,例2显示急性肠套叠、肠壁增厚,例3、4、7、10、11肠壁增厚,例22肠管扩张。

2.3.2 胃、肠镜 20例(除外例8、21、23~27)行胃、肠镜检查,均显示有消化道受累,其中7例(例5~7、9、10、16、20)无任何消化道症状。20例中,上、下消化道均受累者17例。①胃镜:食管溃疡和食管息肉各1例;12例有十二指肠病变,表现为溃疡、黏膜糜烂和隆起;13例有胃部病变,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②肠镜:16例表现为溃疡,以回盲部溃疡最常见,其余依次为结肠、回肠末段、直肠和肛门;其他表现有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红斑、出血点和息肉等。③胃肠道病理检查:20例均有慢性炎细胞浸润,9例有血管炎样表现,其他常见表现依次为淋巴滤泡、溃疡形成或黏膜浅表灶状出血。

2.3.3 首次就诊时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20例(除外例4、6~8、13、16、17)有不同程度的贫血,21例(除外例5、8、9、10、13、24)嗜酸性粒细胞降低。23例(除外例4、9、13、16)CRP升高,20例(除外例9、12、13、15、16、19、26)ESR升高,二者同时升高者19例。例14 C3降低,例15 C3和C4均降低。

免疫功能:例11和20体液免疫指标提示高IgM综合征。例11:血IgG 3.43(6.46~14.51) g·L-1、IgA 0.24(0.28~2.22)g·L-1、IgM 3.36(0.55~2.32) g·L-1,未行基因检测。例20:血IgG 0.88~1.25 g·L-1、IgA 1.64~1.84 g·L-1、IgM 2.21 g;WES检查显示CD40LG基因c.T137C(p.L46P)突变。例19免疫指标提示严重联合免疫缺陷,WBC 3.13~3.02×109·L-1,细胞免疫指标CD3+14%,CD19+32%,CD56+51%,未行基因检测。

2.4 治疗及随访 27例中,单用白芍总苷2例;糖皮质激素治疗25例,其中单用甲基泼尼松龙(MP)8例,泼尼松/MP联合环磷酰胺(CTX)或甲氨蝶呤(MTX)10例,泼尼松联合沙利度胺4例,3例先后应用MP、CTX、MTX和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2例,托珠单抗和依那西普各1例)。

27例中4例失访,其余23例随访15 d至9年,平均(36.2±39.1)月。随访期内,13例治疗后病情稳定,无反复,其中8例已停药(最长用药时间为3年),5例规律治疗至2016年8月1日,病情稳定。7例反复复发,激素减到5~10 mg·d-1时病情反复。死亡3例,均考虑为原发免疫缺陷病(PID),例11考虑高IgM综合征可能,例19考虑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可能,例20确诊高IgM综合征。3例均死于感染,其中例19和20死于肺孢子菌肺炎和深部真菌感染。

2.5 PID病例 例20,男,2岁10个月,因“反复发热伴口腔溃疡、肛周溃疡7个月,加重20 d”入院,体温最高达40℃。患儿哥哥7岁,体健。入院查血常规显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CRP升高,血沉快,免疫球蛋白IgG降低、IgA降低、IgM升高。病原学检查均阴性,腹部B超示,左侧肾积水(轻度),肝大;静脉肾盂造影示,左侧肾盂、肾盏扩张,大血管超声未见异常,眼科检查及针刺实验均未见异常。胃肠镜检查可见,十二指肠黏膜隆起,回盲部、回肠溃疡及糜烂。

入院后予抗感染,人免疫球蛋白输注,MP 1.5 mg·kg-1·d-1口服,体温降至正常,口腔和肛周溃疡好转。1个月后激素减量时再次发热、口腔及肛周溃疡加重,加用MTX每周口服5 mg,好转出院。出院后再次发热,当地医院检查示声带曲霉菌感染(采集声带上分泌物)和肺部感染卡氏肺孢子虫病,放弃治疗后死亡。

补做WES检查显示,患儿CD40LG基因c.T137C(p.L46P)突变,其父母和哥哥均未携带相关位点,为新发突变。CD40LG基因位于X染色体,其突变引起高IgM综合征。

3 讨论

本文27例典型BD患儿中,男女比例相当,平均起病年龄(6.8±4.0)岁,85.2%患儿在9岁前起病。文献[7]报道儿童BD起病年龄(6.9±3.9)岁,多数于8岁前起病,与本文相近。儿童BD从发病至确诊需要较长的时间[8],本文病例为8 d到7年(中位数为6个月),文献[9]报道为(3.5±3.5)年。由于BD起病不典型,从出现首发症状到典型临床表现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也可能与目前对儿童BD认识不足有关。本文BD病例首发症状以口腔溃疡最常见,与文献[7]一致,但是,口腔溃疡往往得不到家长重视;其次是发热,约2/3的BD患儿以不明原因发热为主诉就诊,因此,对于儿童不明原因发热需考虑BD的可能性。

关于消化系统受累的情况,本文27例患儿中<3岁9例,8例(88.9%)有消化道受累;>3岁18例,7例(38.9%)有消化道受累;提示年龄越小,发生消化道受累的比例越高,文献[10]也有类似报道。成人BD患者胃肠道受累者占3%~25%[11],提示儿童BD消化道症状更常见[11,12]。本文20例行胃肠镜检查,显示以胃、十二指肠受累最常见,主要以黏膜充血、水肿等表现为主,3例有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其次为回盲部受累,主要表现为溃疡。有文献[13]报道,儿童BD以末段回肠最为常见,其次依次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及肛门,食管和胃受累不常见,这可能是因其主要考虑了溃疡,未关注胃肠黏膜充血水肿。在本文20例内镜检查发现有消化道受累的患儿中,7例患儿无任何消化道症状,其中4例有深大环周溃疡、多发溃疡,提示即使无任何消化道症状的BD儿童,其消化道病变亦可以很严重,故对反复口腔溃疡或者不明原因发热者,需警惕BD,并考虑到消化道受累的可能性,不管临床有无消化道症状,均应尽早行胃肠镜检查,以及时诊断。文献亦有类似报道[14]。

本文27例患儿中,未发现典型BD的前后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炎或玻璃体混浊等表现,无致盲病例。成人BD患者眼部病变发生率达34.8%,其中14.5%致盲,眼部受累是我国成人BD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15]。提示儿童BD眼部受累率和受累程度低于成人。27例BD患儿中51.9%在病程中有皮肤受累,以红色斑丘疹最常见。Nanthapisal等[16]报告,儿童BD中23.9%有皮肤症状,表现多样。成人BD患者中皮肤受累达76%,主要表现为结节性红斑(37.0%)和假性毛囊炎(39.0%)[17]。提示儿童BD皮肤受累较成人少见,有假性毛囊炎这种典型表现的病例较少。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本文约2/3的患儿病初有贫血,80%左右的患儿CRP和ESR明显升高;文献[18]报道,成人BD患者中21.6% WBC升高,44.0% ESR升高,明显低于本文儿童BD病例,提示BD儿童的全身炎症反应较成人重。本文1例病初C3降低,1例病初C3和C4均降低,这2例患儿临床病情较重,反复迁延不愈,可能提示补体降低与预后不良有关,尚需积累更多的病例以明确。有文献[18]报道,在成人BD患者中,12.1%有C3降低,10.3%有C4降低,但是并未描述其病情轻重。此外,本文BD患儿中77.8%起病时外周血涂片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少见,Tas等[19]报告BD活动期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活性降低,而ECP正是由嗜酸性粒细胞分泌,可能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参与了BD的发病,其临床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23例随访(36.2±39.1)个月。25/27例(92.6%)使用糖皮质激素。单用MP的8例患儿病情较轻,预后较好,病情稳定。5例(例4、17、24、26和27)治疗初期即予MP联合CTX治疗,病情逐渐得到控制,随访亦无反复,提示激素联合CTX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起病病情较重者,如例14和15,急性起病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即使积极予MP冲击、免疫抑制剂或者生物制剂治疗,仍然反复复发,激素减量过程中病情反复,提示儿童BD的预后与起病缓急、严重程度有关系。4例经过激素或者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效果不佳加用沙利度胺,疗效明显。文献[20]亦报道对于有难治性消化道症状的BD可以考虑联合使用沙利度胺。3例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积极治疗后严重腹痛、血便无好转,在口服激素或大剂量MP冲击治疗、CTX冲击治疗后效果欠佳,加用生物制剂后症状明显改善,但停药后病情反复。Arida等[21]也报告,生物制剂对于成人BD有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根据循证医学证据提出,生物制剂可应用于难治性BD的治疗,英夫利昔单抗和依那西普治疗BD有效,但单独用药停药后容易复发[22],本研究在儿童BD中也印证了这一点。目前对于哪些因素可预示BD患儿用药效果差、容易反复复发尚不清楚。本文27例BD患儿中死亡的3例均死于严重机会感染,包括肺孢子菌肺炎和深部真菌感染,均有起病早、病情重的特点。病例11和20分别于1岁和2岁左右起病,体液免疫指标检查结果均提示高IgM综合征,病例20通过补做WES明确了诊断,病例19于1岁内起病,CD3明显降低(14%),考虑严重联合免疫缺陷。提示对于儿童起病早的BD,尤其是治疗效果不好者,一定要警惕PID。

综上所述,儿童BD起病隐匿,首发症状无特异性,多以口腔溃疡起病,往往不被重视,长期发热也是最常见的症状,患儿往往以发热为主诉就诊。因此,对于不明原因发热者,应想到BD可能性,尤其伴随口腔溃疡等更应该高度怀疑BD。某些BD患儿临床并无胃肠道症状,但是胃肠镜检查却发现有明显胃肠道受累,因此,凡是临床拟诊BD,均应行胃肠镜检查,以早期诊断,发现消化系统隐匿病灶。与成人BD相比,儿童BD的眼部和皮肤受累并不常见,而消化道受累较为常见,且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消化道症状越多[23]。然而,BD的诊断标准中并无消化道受累,故BD诊断标准可能并不完全适合儿童。儿童BD多数经过治疗后病情可以缓解,预后比较好,应用生物制剂可以获得缓解,但是停药后易反复,对于以消化道症状为突出表现的难治性病例,可以考虑联合使用沙利度胺。此外,随着对PID的认识水平不但提高,回顾性病例分析发现死亡的BD病例均应高度怀疑PID,往往在激素等治疗后死于严重的机会感染,由此提示PID继发的BD还是要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猜你喜欢

口腔溃疡消化道胃肠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鸡内金喷膜剂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
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反复口腔溃疡,是可忍孰不可忍
补充维C治不了口腔溃疡
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前行胃肠减压的影响
胃肠病糊上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