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红光联合透明质酸修护生物膜治疗面部皮炎的疗效
2018-04-24张照明
张照明
【中图分类号】R4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2-0-01
面部皮炎指的是颜面存在红斑、丘疹等症状,女性患者数量相对较多,且多伴有皮肤干燥、自觉瘙痒等临床表现,患者发病原因尚不够清晰,故而对临床治疗活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将2016年1月到2017年10月于本院实施诊治的58例面部皮炎患者作为分析对象,随机分组法纳入联合组与参照组,比较不同治疗方式下患者的恢复效果,现总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到2017年10月于本院实施诊治的58例面部皮炎患者作为分析对象,且排除脂溢性皮炎,光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有明确病因疾病的患者。随机分组法纳入联合组与参照组(n=29)。联合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4:25,年龄在18岁到45岁之间,年龄均数为(29.05±4.32)岁。参照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3:26,年龄在18岁到44岁之间,年龄均数为(29.11±4.24)岁。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区别(p>0.05)。
1.2 方法
为两组患者均应用红光治疗,波长为630nm,能量为80mW/cm2。红光照射20min/次,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1]。日常洁面后10min外涂0.1%他克莫司软膏,2次/d。联合组在红光照射治疗基础上,应用透明质酸修护生物膜治疗,早晚清洁面部后透明质酸修护生物膜(薇诺娜)外用,10min后外涂0.1%他克莫司软膏,2次/d。连续治疗4周,透明质酸修复生物膜连续应用8周[2]。
1.3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疾病复发情况。显效:患者瘙痒、疼痛等临床症状消失;好转:患者瘙痒、疼痛等临床症状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者病情加重(症状改善率=显效率+好转率)[3]。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实施数据处理,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应用卡方与t值予以检验,差异性比较应用p值予以评价,p<0.05则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联合组与参照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对比
联合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为96.55%,参照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为79.31%,组间差异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联合组与参照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对比
联合组患者中疾病复发1例,参照组患者中疾病复发4例,数据比较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面部皮炎患者数量不断增加,且患者多为女性[4]。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会对患者的炎性因子表达产生影响,致使面部皮肤炎症逐渐加重,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受到阻碍。临床治疗面部皮炎的方式较多,但是实际的治疗效果却不够理想。
透明质酸为一种酸性粘多醣,其生理功能突出,能够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能力,具有调节蛋白质,缩短患者创伤愈合时间等功能。透明质酸能够发挥一定的保水效果,故而被称之为天然保湿因子(Natural Moisturizing Factor,NMF),能够改善患者当前的皮肤营养代谢能力,使患者的皮肤更加柔嫩、光滑,具有弹性,预防衰老[5]。临床治疗期间能够在保证皮肤湿度需求的基础上,增强皮肤自身的细菌抵抗能力。常规应用红光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透明质酸修复生物膜,有助于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避免皮肤受到各类细菌、致敏源的侵袭,改善患者的皮肤炎性反应,增强皮肤的耐受性,安全性高。
基于数据比较的结果来看,联合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为96.55%,参照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为79.31%,联合应用红光与透明质酸修护生物膜治疗的患者症状改善效果更加理想。且治疗后联合组患者中疾病复发1例,参照组患者中疾病复发4例,联合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相对较低,能够避免患者由于再次发病而产生痛苦感受。
综合上述内容,红光与透明质酸修护生物膜联合治疗面部皮炎的效果比较理想,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疾病复发率,建议广泛应用到面部皮炎患者治疗期间,快速恢复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张建珍,郭玮,张俊芳.强脉冲光或他克莫司软膏联合透明质酸修护生物膜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7,9(06):91-95.
牟宽厚,孙丽萍,梁俊芳,等.皮肤修护敷料用于医学美容术后皮肤修复和养护的随机、开放、平行对照临床试验[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30(12):1309-1312.
祝行行,连石,朱威.透明质酸凝胶与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疗效观察[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6,9(06):356-358.
于新,单秀娟,赵学良,等.透明质酸修护生物膜联合吡美莫司乳膏对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6,45(06):469-471.
夏武昌,陶鋼.透明质酸修护生物膜辅助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美容,2015,5(05):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