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方言“看类词”成员的地理历史演变

2018-04-24赵雪伶

关键词:官话南北方言

赵雪伶

(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一、引言

常用词是词汇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看类词是常用词范畴,从古至今汉语看类词较多,仅不太冷僻的单音节词就有近百个,看类词“纵”向的历史研究有很多,如张永言和汪维辉(1995)、白云(2005)、尹戴忠(2008-2012)等,但看类词“横”向成员的地理演变却尚无系统地分析考察。那么,通过对该语义场中的上位词进行“横”向描写,南北方言间会有什么不同?再结合历史文献,历时“纵”向的成员分布又与南北方言的“横”向分布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结合历史文献和GIS地理信息地图,是否可以分析出汉语南北方言中看类词发展变化轨迹呢?笔者在观察“横”向汉语方言地理分布和探寻南北差异地理演变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不仅可以更加清楚的展现看类词在“横”向成员的明显差异,而且尝试给出成员的地理演变轨迹。

二、汉语方言的“横”、“纵”分布

看类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成员主要有7个,分别是:看、瞧、瞅、覒(眊)①、睇、觑、相。其中,“看”的分布最广②,是看类词在汉语方言中的主导词,几乎遍及汉语方言的所有地区。“瞅”使用范围是北方地区的东北官话、北京官话、中原官话、西北官话及晋语;“瞧”分布于北方地区的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西南官话及江淮官话;“覒(眊)”分布于北方地区的中原官话、西北官话和晋语。“睇”使用于粤语的大部分和闽语的少部分;“觑”分布于闽语和吴语;“相”主要分布于闽语、吴语和赣语。具体的“横”向的地理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37个方言点看类词成员的地理分布

在地理分布上,南北方言看类词成员截然不同。北方地区,看类词成员是“看、瞧、瞅、覒(眊)”;南方地区,成员排斥“瞧、瞅、覒(眊)”,取而代之的是“睇、觑、相”等。

在汉语史长河中,看类词“纵”向主要成员有“见、视、观、看、瞧、瞅”等。其中,“见、视、观”在表示视向接触的一般看义时,是上古时期的高频词汇,且在中古汉语时期仍占主要地位;“看”则在魏晋南北朝开始至今在汉语史中一直占据主导词地位③;“瞧、瞅”是近代汉语时期的高频词汇,前者始见于北宋,后者始见于元代,二者都多出现于元杂剧和元曲中,带有口语和北方色彩。

总之,对比“纵”向历史演变与“横”的地理分布,成员之间也存在着差异。“纵”向的主要历史成员与北方方言成员惊人的相似,与南方方言成员却毫不相干。

三、南北成员的差异分析

通过对比“横”和“纵”的成员分布,“看”一直存在,因为其是书面语、通语词汇;“瞧、瞅、睇、觑、覒(眊)、相”是否都具有地域特色?地理分布自古至今又有着怎样的变化?我们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GIS地理信息地图一一进行分析考证。

(一)北方方言成员 北方方言的看类词成员有:看、瞧、瞅、覒(眊)。“看”是通语成员,在现南北方言中仍然使用。

“瞧”本义指目昏花,表看义始见于北宋,多见于北方的元杂剧和元曲中,例《关汉卿·书所见》:“笑眼偷瞧,文谈回话,真如解语花。”元杂剧《货郎旦》第一折:“他那里闹鑊铎,我去那窗儿前瞧破,那贱人俏声儿诉一和。”元曲《红绣鞋》:“又那里挨窗儿听,倚门儿瞧。”贯云石《代人作》:“醉阑乘兴会今宵,低低道,无语眼儿瞧。”明清之际的杂剧和戏曲大多继承元杂剧和元曲,“瞧”也得以进一步发展,如孟称舜《娇红记》第十出:“小丫头,你晓什么,你且去瞧瞧奶奶,若寻我,来说我知道。”《雍熙乐府·集贤宾·秋忆》:“我和他既相知恨不相见早,他烛花前将锦筝来斜抱,划的又背着人偷用眼儿瞧。”上述引文表明:“瞧”最初通行于北方的元曲和元杂剧,主要流行于北京官话、中原官话和冀鲁官话区。对比现代北方方言“瞧”的分布范围,发现“瞧”使用地域有所扩大,大体是从东北部沿海地区自北向南推进,到达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区。

“瞅”同“瞧”相似,始见于元代,多出现在元杂剧和元曲中,有“瞅”、“矁”、“偢”三种书写方式。如元《杀狗劝夫》第二折:“那里,不转睛,矁了我一会。”《庄周梦》第三折:“你把莺莺并不题,燕燕更不瞅,蜜蜂儿置之脑后。”明清时期,使用频率也很高,如《西游记》第十六回:“三藏矁了他一眼道:”谨言“!”《红楼梦》第四四回:“凤姐儿瞅人不防,便出了席,往房门后檐下走来。”较之,现代汉语方言中“瞅”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大,大致在中北部地区自北向南推进,不仅向南到达江淮官话、西南官话,而且向西到达兰银官话。

“覒”见于《说文·见部》卷八:“覒,择也”,指选择。三国魏时期,才用以指一般看义,如《广雅·释诂一》:“覒,视也”。明《正字通》中孙愐注:“覒,莫袍切,与眊通”。指一般看义的文献用例始见于元代,且有北方口语色彩。如元曲《一枝花·子弟每心寄青楼爱人》套曲:“少不得留与青楼做散乐,倒不眊眊。”元杂剧《刘千病打独角牛》:“早则倒、倒、倒了你个教头,则我这右拍手轻荡着你可早难禁受,似倒了一个糠布袋,摔翻了个肉春牛。呸!眊、眊、眊,不害你娘羞,你原来是个蜡枪头。”现代汉语方言中“覒”所在的西北部地域可见,表一般看义的“覒”从元代通行于北京官话、冀鲁官话和中原官话区扩散到了如今的中原官话、兰银官话和西南官话。大体上,“覒”在表一般看义的发展轨迹是从东北方向西北、西南方向扩散。

总之,“瞧、瞅、覒”表示一般看义都源于北方方言,带有北方口语色彩,地理轨迹也大体一致,都是自北向南推移,到达中部地区。由于地理地形的影响,三者地域分布也有界限。“瞧”多在东北部沿海,“覒”则在西北部高原,“瞅”是中北部。

(二)南方方言成员 南方方言的看类词成员有:看、睇、觑、相。“睇”见于上古汉语时期,本义表示斜视,如《说文》:“目小视也”,是通行于陈楚之间和南楚之外的方言词,如《方言》:“睇,眄也。陈楚之间,南楚之外曰睇。”中古汉语时期,“睇”可以指一般看义,如赵至《与嵇茂齐书》:“龙睇大野,虎啸六合,猛气纷纭,雄心四据。”张祜《早春钱塘湖晚眺》:“落日下林坂,抚襟睇前踪。”黄铢《江神子·晚泊分水》:“独上高楼三百尺,凭玉楯,睇层空。”以上三位作者的生活范围恰好也是在陈楚之间、南楚之外,并与赵至的生活地域接壤。可见,“睇”表一般看义是从中古时期开始在这一地域语义转化的结果。今南方方言“睇”的使用范围仅在南楚之外的广东、福建等南部沿海地区。所以,“睇”相对靠北的陈楚之间不但没有向北推移,反而消失于中原地带。

“觑”见于《说文》:“拘觑,未致密也。”指粗疏。但段玉裁认为其本义并非“粗疏”之义,段注曰:“觑,古多假狙为之”,《周礼》:“狙司即觑伺也”,《三仓》:“狙,伺也”,《通俗文》:“伏伺曰狙,是则觑狙古今字”。《说文通训定声·豫部》也认为:“觑,拘觑,窥观也”,所以,“觑”在上古汉语时期本义应是窥视。《方言》:“自关而西曰狙”,“觑”与“睇”同是方言词,通行于陕西西部的北方方言区。中古汉语时期,“觑”的义域扩大到一般看义,如三国魏《广雅·释诂一》:“觑,视也。”唐《玄应音义卷十二》:“觑,亦视也。”其中,《玄应音义》序述由大慈恩寺元应法师收集,大慈恩寺便坐落于陕西西安。故“觑”的通行区域仍在陕西周边。再例蔡邕《汉津赋》:“觑朝宗之形兆,瞰洞庭之交会。”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鬓旁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张生觑了,失声的道:‘果然好!’”李渔《意中缘·卷帘》:“试觑他神气逍遥,鬓髩飘摇。”上述引例的作者生活轨迹都在如河南、湖北、山东、江西、浙江等地即陕西以南地区,说明在近代汉语汉语时期,“觑”自北向南扩散。结合现代汉语方言今仅在吴语和闽语区使用,“觑”的地理轨迹是自北向南扩散,现存东南沿海区,在其余地区则已消失。

“相”是上古时期看类词的非主要成员,本义指观察,《说文》:“相,省视也。”西汉时期,《尔雅·释诂》:“相,视也。”也可以指一般看义,即视向接触某人事物。宋代,孔颖达疏《书·无逸》:“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艰难”为“视小人不孝者,其父母躬勤艰难,而子不知其劳。”洪兴祖在《楚辞·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补注“相观,重言之也。”同“视、观”都指一般看义。《尚书》无法考证其地域,但《楚辞》则是带有南方色彩的楚地民歌,“楚地”即今湖北、湖南一带。对比“相”今多分布于南方沿海地区,其轨迹应该是自东南部沿海向东北扩散。

总之,看类词的南方方言成员“睇、觑、相”的轨迹比较复杂。“睇、相”总的方向是自南向北扩散,但由于种种原因,要么消失中部地区,要么未到达中部。“觑”本源于北方方言,由于外在因素和内在成员的相互竞争,向南跨过中原直达南方方言区,如今仅保留在南方方言中,却消失于北方方言。

四、南北成员差异的形成原因

总的来说,南北方言成员都是彼此向对方靠拢,汇合于中原地带。但是,每个成员受到不同外在因素的影响,其发展轨迹又不尽相同。正如李如龙所述:“词汇演变与认知方式、社会生活环境、地域文化特点等密切相关,不少还由于语言接触而借用”。看类词的南北成员差异主要受以下三种因素制约。

(一)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即是政权的更迭对各地语言发展变化的影响。自秦统一列国,各地语言的割裂局面大大改善。鲁国尧曾指出:“隋唐自北统一中国,阻断了南语、北语分裂趋势,而且使北朝通语占了上风,在江淮流域的南朝通语其平分秋色的地位则逐渐被削弱,它的血缘后裔是今江淮方言。”随着政治中心的变化,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在看类词的表现上体现了南语和北语的融合,并使其处于过渡地带,如北语“瞧、瞅”在西南官话成都和江淮官话扬州、南京使用,南语“相”也保留于西南官话的成都和江淮官话的上海、苏州等地。至近代汉语时期,政治中心都设在北方地区,如《汉语官话方言研究》在论及中原官话时又指出:中原地区的方言到清代中叶以前一直是汉民族共同语言——雅言的标准音……今汉语方言多是从以中原官话为中心的北方方言中发展来的。“瞧、瞅”从带有北方口语方言进入通语,而带有南方方言色彩的“睇”在自南向北的扩散中受阻且消失于中原地区,这些足以说明政治中心对语言发展变化的影响。

(二)地理因素 在语言接触中,地理地形起着推动或者阻碍作用。看类词成员中,最明显的是北方方言成员“瞧”和“覒”的扩散。前者在东北沿海地域,地势平缓且河流、湖泊众多,进而给不同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交流的基础条件,故语言也能顺利交流扩散,从北京到达洛阳等地的中原地带再到南京等地的江淮地区。后者分布于西北的高原高山地带,地势高险不便于不同地区人们交流,故集中于西北的几个地区,向北扩散难度较大。

(三)历史因素 历史中的迁徙移民对语言接触也有着巨大的影响。罗杰瑞(1997)在研究闽语时指出:“在中国南方,每次移民都带来自己特殊的汉语,语言借用的过程被几次移民浪潮搞得十分复杂。”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大的移民浪潮,这对南北方方言产生巨大的影响,如安史之乱后,关中地区的大量移民从西线进入四川地区;靖康之乱后,关中地区、华北平原等地的移民涌入江西地区;两晋之际,山西移民进入江西北部等等。“觑”秦汉之际使用于西北部陕西地带,此地域地形陡峭,但在安史之乱后借移民迁徙进入四川地区,也正因为移民这一关键因素,“觑”才得以到达南方地区并继续向平坦的东南部扩散。靖康之乱后,又有关中移民迁入江西地区,这对“觑”向东南沿海进一步推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结论

钱曾怡指出:“基本词汇都具有很强的稳固性,是方言中最不容易改变的语言成分。”上文所述一般看义的看类词成员作为基本词汇,在南北方言中具有其稳定性。从现代汉语方言“看类词”成员在南北方言中截然不同的表现,并结合历史文献,“纵”向汉语史中一般看义的主要成员与“横”向现代汉语北方方言成员相同,却与南方方言不同。这些表明南北方言或许并非同一语源。成员受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南北方言互相接触,向对方不断推进。这正如余志鸿(1985)在《语言地理类型学》导读中阐述桥本万太郎理论目的一致,即将“纵”的(历史的)与“横”的(地理的)比较有机结合的方法,试图成功建立一个语言“连续体”(cline)。汉语方言看类词的地理分布恰恰印证了桥本万太郎汉语有南北两大来源的预测,其成员的发展轨迹也证实了南北两种原始语言在中原地区汇合和交融。在接触过程中,北方方言由于政治地位等原因始终占有优势地位,南方方言却处于劣势,这也致使北方方言保留如“瞧、瞅、覒”等元代词汇,而南方方言反而得以保留如“睇、觑、相”等上古层看类词汇。

注释:

①“眊”与“覒”通,“眊”为俗字,但在一些方言研究成果中,多用“眊”来记录。

②据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统计数据,42个方言点除洛阳、银川、徐州、忻州、杭州、温州、长沙、萍乡、广州、东莞、建瓯、厦门、海口这13个点没有出现“看”外,其余的29个点都收有“看”表示一般看义。

③张永言、汪维辉(1995)认为:“看”始见于先秦到六朝发展成熟,这中间理应由一个漫长的渐变过程,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里,“看”一定是活在口语中的(也许开始只是一个方言词,后来发展成全民通语),到了魏晋以后,它又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汉语方言词汇(第2版)[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白 云.汉语常用动词历时和共时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5.

[3]冯良珍,赵雪伶.霍州方言研究[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

[4]冯良珍,赵雪伶.山西霍州方言的视觉动词[J].方言,2018(01):22-27.

[5]李荣等.现代汉语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1998.

[6]李如龙.关于方言基本词汇的比较和方言语法的比较[J].汉语学报,2012(03):57-62.

[7]鲁国尧.“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J].中国语文,2002(06):536-549.

[8](日)桥本万太郎著,余志鸿译.语言地理类型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9]乔全生主编.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M].太原:九州出版社,2002-2013.

[10]钱曾怡.汉语官话方言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0.

[11]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2]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3]张永言,汪维辉.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J].中国语文,1995(06):401-413.

猜你喜欢

官话南北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游走南北 蕴含古今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南北车合并形成海外竞争合力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云南报销案与晚清同光之际的南北纷争
俗话说,官话说
官僚不除,官话难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