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发声

2018-04-23郭念舟

新一代 2018年1期
关键词:儿童观瑞吉欧

郭念舟

摘 要:笔者通过对《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的学习,全方位的了解了瑞吉欧教育。我国学前教育对瑞吉欧教育模式的学习,不能是依葫芦画瓢的照搬,流于形式的模仿,始终掌握不到教育的精髓。本文从儿童观、课程模式以及幼儿教育的完整性三个方面来阐述瑞吉欧教育的核心价值,并对比我国的学前教育现状进行反思。

关键词:瑞吉欧;儿童观;尊重儿童

瑞吉欧艾米利亚教育模式和它已有的实践结果是20世纪学前教育一块伟大的里程碑, 它毫无疑问的向世人展示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幼儿教育模式,而这样的完美来自于瑞吉欧人对儿童的大爱。1945年春天, 一群充满热情和勇气的人们,依靠着自己的力量,在战后满是疮痍的荒凉小镇上,在满是残砖败瓦的世界里,为她们的儿童圈起了一方新天地,他们的心中始终有着这样一个信念:“现实可以是灰暗的, 但儿童的世界不能没有光明。”

一、尊重儿童,欣赏孩子的内在世界

瑞吉欧的教育体系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最特别之处是在于瑞吉欧人走进儿童世界的儿童观。刘晓东老师在《儿童教育新论》中提到过:儿童观就是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人们在哲学层面上对儿童的认识。在瑞吉欧教育体系中的所有人,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不论是安保人员还是社区的叔叔阿姨,瑞吉欧的所有成人,他们都怀抱着温柔而感恩的心走进儿童的世界,研究儿童的文化、儿童的心理、儿童的需要、儿童的梦想。他们深知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尊重儿童是拥有独特权利的个体;了解儿童是坚强的,有能力担当自我成长过程的主角。

反观我国一直以来持有的儿童观,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大部分人都是有一点“看不起”儿童的,觉得儿童是不如成人的,认为他们还小、还不懂事、还没有能力为自己负责,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一棵幼苗,他们要依赖着成人的保护和帮助才能成长,在这样的观念里,其实不难发现,成人往往都是看上去全能又不可缺少的角色。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婴儿是全能的,他是做好了一切的准备才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他们的感官已经能接受外部的各种刺激,并能在这些刺激中感受探索世界。而人们却总是在他们一出现的时候就用襁褓把他们紧紧包裹,精心呵护,按照我们的意愿去修剪他们的枝叶,迫不及待的成为他们的园丁。

“尊重儿童”、“以幼儿为本”是自我国幼教改革以来,打得最响亮的口号,而近年来频频发生的虐童事件,却让这响亮的口号变成了一记响亮的耳光。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尊重儿童并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应该学会去欣赏儿童的内在世界。其实孩子们远比成人认为的要出色,他们有能力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导,我们要做的,仅仅是相信他们,了解他们真正的渴望,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不要总是去妄想把孩子变成自己的附属品,也不要因为想避免麻烦,就把儿童变成了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认清初衷,没有为了教育的教育

所有的教育行为都建立在一定的儿童观上,在瑞吉欧的儿童观基础上,出现了他们最具特色的教育模式——项目课程。项目课程是一种弹性课程与研究式教学,是由师幼共同建构的。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像研究员一样,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课题”或认识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项目活动的起点是儿童的自发性兴趣和教师敏锐的判断,根据幼儿感兴趣的主题, 教师们制定方案计划,生成主题网络。例如:地球是我们的家主题活动,这个主题有4个板块:地球的表面有什么、地球的宝藏、地球的气象和灾害、我们爱地球,对这4个板块进一步丰富就成了主题网络。这样的课程模式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瑞吉欧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他们始终将儿童的需要和价值放在第一位,让孩子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在我国,一直以来,也有很多学者在思考如何将瑞吉欧的教育模式应用到中国的学前教育中去,于是我们的主题活动就应运而生了。虽然我们的主题活动也标榜着以孩子的兴趣作为出发点,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走入了误区。很多幼儿园的主题活动都只是为了完成一个系列的主题,为了一个形式上的目标去开展的,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主题网络,它们能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怎样产生,我们并不关心过程而只想要那个结果。主题活动仅仅是披了一张项目课程的皮囊。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到的,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从来没有什么外在的目的,它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孩子。在瑞吉欧教育体系中,主题探索并不是一种教育目的,而是了解孩子、激发孩子的一种途径。整个主题网络发展的过程不是流于形式的走过场,而是帮助师生就某个问题共同开展系统化研究的动态历程。我们应该站到孩子的立场上去,不要为了教育去教育,那样我们或许能追求到一个形式上的结果,但它毫无意义。

三、理解儿童,让他们的一百种语言发声

马拉古兹在《不,一百种是在那里》中道出了瑞吉欧幼儿教育的价值追求,即他们要还给孩子曾经被学校和文明偷走的99种语言,要给予孩子完整的感觉,恢复他们快乐、富有个性的童年生活,使他们积极参与自我的发展和建构。瑞吉欧的项目活动最终是指向儿童的发现学习、自由表达和创造性地问题解决。

在瑞吉欧的教育体系中,始终强调一种完整的、和谐的感觉。首先,他们的环境是完整的,在瑞吉欧,幼儿园与社区之间是没有高高的围墙和栅栏的,有的只是一个个的小草堆,孩子们不是被保护在城堡里,而是能够完整的去感受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在幼儿园里,每个活动室之间也都是没有间隔和门槛的,孩子们随时可以去到他们想去的地方,看到他们想要看到的场景。其次,孩子们的感受是完整的,他们的童年并不是乖巧的坐在教室里,安静的听教师讲故事教知识,瑞吉欧的孩子们是真正的行走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的,感受着所有围绕着他们、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探索着完整的世界,体会着生活里完整的情感。最后,孩子们的表达也是完整的,这里的完整不是说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不是说年龄尚小的孩子能够说出多么完整的语句,而是指他们表达自己的方式是完整的,是不受限制的。在每一次的项目活动之后,孩子们都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受表达出来,唱歌、跳舞、游戏、绘画、角色扮演等等。

而在中国,我们一直以来的教育理念好像都在偏执的坚持着那种形式化的东西,比如分数、成绩。我们总是喜欢去给“好孩子”下定义,安静乖巧的、懂事听话的、能背古诗的,识字多会算数的,然后一味的努力去把所有的孩子都变成这个样子。在教育中就只剩下了那些死板的、冷冰冰的知识,而属于每个孩子独特的情绪感受就要被磨灭了。可那是多悲哀的事情,教育不是生产机器,我们追求的不应该是一模一样的流水线下的成品,而应该是活生生的、有个性的人。孩子之所以这么美好,是因为他们的身上有无限的可能,他们的思维还没有桎梏。不要还没开始就设限,并不是只有唯一一种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的一生何其漫长,你怎知孩子当下的兴趣和渴望不会是他精彩人生的那一张通行证呢?在人生的旅途中,标准答案是最无趣也无用的东西。

四、结语

大卫·霍金斯曾在它的书中很形象的写到“一颗根深叶茂的大树是不可能如此简单的被放在飞机里,再运送到其他地方的。”这说明了瑞吉欧教育体系是不可能原封不动的被照搬过来的,尽管它充滿了魅力。什么样的儿童观就决定了什么样的教育观,要使瑞吉欧教育体系真正的实现中国化,我们要学习的并不是那些表面上、形式上的内容,而是这个教育体系的精髓。东施效颦永远只是个笑话,我们要搬过来的是瑞吉欧教育体系这颗大树底下的,那一粒理解儿童、读懂儿童、深深爱着儿童的种子,再为其添上中国的水土,等待它的发芽。真正为了儿童的教育,不是站在成人的立场,觉得是为了孩子们好的教育,而是走进儿童的世界,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让儿童能心生欢喜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卡洛琳·爱德华兹.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李艳苹.从《儿童的一般重语言》看瑞吉欧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2008.Vol.29,No.4.

[5]王晓燕.从外国到中国——关于瑞吉欧教育的一次谈话[J].教师快乐帮.2004.12.

猜你喜欢

儿童观瑞吉欧
新西兰“学习故事”与瑞吉欧“记录”之比较研究
“儿童本位”与“儿童崇拜”
比较电影《看上去很美》《小人国》中幼儿教师的行为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背景研究
印象瑞吉欧
我们的瑞吉欧方案教学探索与实践
从战后废墟中发展起来的瑞吉欧教育
瑞吉欧教育,思考孩子的100种世界
杜威活动课程观视阈下的瑞吉欧方案课程及启示
现象学教育学视野下的教师角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