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2018-04-23朱生龙
朱生龙
摘 要:课程建设是特色学校发展的落脚点,是师生成长和发展的营养餐。目前,国家实行的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统一的、共同的基本素质需求。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才是充分关注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师生的差异性和多样化问题。所以,积极开发适合本校师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才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根本源动力。
关键词: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策略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
学校在课程建设层面,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课程管理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再者就是人员的安排和调配。学校的课程建设不是要人人都是课程的开发者,而是学校根据教师本身的能力和学生的需求双向考虑,合理选材选人,才能让课程开发成为他们自己构建探索、自我教育和服务大众的课程。因为校本课程不是用来应付检查和成列展览的,也不是单纯靠课堂教学来进行的,在某种意义上是促使他们在调查、访问、研究、体验、实践中彰显出来的一种能力、一种素养和一种情怀,如此,課程建设和课程实施才能让师生真实的感受到体验生命的意义。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
热爱生命、尊重个性,不是每天的口号,而是实际的行动,生命不可被压抑,时光不可被虚度,多样性的课程必将成为师生放飞心灵的翅膀。正像有一句话说的“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才是真正的教育”。课程建设是服务人的发展需要。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必须是顺应人的天性、人的良知,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彰显个性,唤醒内心,突出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质量和特色是学校发展的支点,要把优质教育的着力定放在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上,以此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的是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就目前而言,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很多学校在地方和校本课程开发中捉襟见肘,或者是疲于应付,甚至有部分学校连基本的教研部门或者人员都没有。所谓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是有名无实。就是期中期末的考试试卷都是东拼西凑,或者直接网上下载组合,更不用说是题库建设和进行针对性的题型研究和课题研发,也谈不上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层面下功夫了。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校本课程可以按照学校本身特色的定位开发诸如人文素养类、科技实践类、审美健康类、生活技能类等校本课程。让每一个课程都系列化,教育的功能发挥才能系列化。另外,校本课程可以延伸至学生社团,将学生社团分门别类,使学生社团的活动课程化,比如文学艺术类、科技体验类、社会实践类、体育健康类等。但无论怎样,校本课程开发一定要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坚持课程在人的生命成长中的价值取向;二是坚持科学与人文并举的课程文化观;三是坚持回归人的生命与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四是课程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学生的需求,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必须追求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满足学生的理智、情感、审美、道德生活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健康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方式的养成。这样,学校在深化素质教育的同时,既能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让每一位学生进一步明确学校作为教育主体的一种自我文化定位,获得一种文化自信,也能让学校找到在学校实践中推行素质教育可能的思路和途径。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和落脚点
目前,特色学校建设大势所趋。究其根本,特色学校的创建,课程开发和实施才是落脚点。学校应该在坚持德育为首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可以选择的课程,改善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为学生充分发展提供最大可能。
一所特色学校的体现,除了理念、制度、评价体系之外,核心价值体系要在不断的反思中完善,而这种不断的反思就要靠学校的教研和课程去逐步的总结和凝练。就校本课程开发而言,需要发挥办学者和教学者的主观能动性。说到底,特色的教师才能开发出特色的课程,特色的课程就需要有特色的教师去讲授。学校要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或风格,着眼于未来,重视人才使用和潜能开发,这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学校的管理层面,需要帮助教师定位、引导和提供平台。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成为一种以“浸润”和“体验”为特征的教育载体,依托这种载体形成关注生命、关注心灵、关注情感的人文自觉,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至真、至善、至诚、至美的价值追求,建立学校独特性的教育文化生态。从这个层面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在学校发展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将这种定位精神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构建以这种定位为特征的课程体系,反映学校教育教学的本质要义,从内涵到外延,深入挖掘地方或者校本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教育教学效度的最大化。
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开设,是在解放和释放教师和学生的灵性,师生只有在亲身的体验和实践中感受和收获人生的价值,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师生的潜能,在不断的感悟中锻造人生有理想、有激情、乐观进取、本真、向善和超然的处世态度。我们期待普通高中能将自己的特色课程作为学校的文化传承,甚至是文化标志。让校本课程在目标定位、内容设置、管理实施、评价发展、功用效能等方面“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高宝立,刘杰.《中美高中特色办学研讨会综述》,载《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