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
2018-04-23马丽
马 丽
(邯郸市传染病医院,河北 邯郸 056001)
现阶段脑血管介入的发病率持续增高,且极具危重性,对患者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本次对我院脑血管介入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分析该护理方案对临床患者焦虑评分的影响,以期为其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脑血管介入患者112例,通过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男36例,女20例,年龄31~73岁,平均年龄(52.28±4.36)岁,病因:颈动脉狭窄15例、急性脑梗死16例、锁骨下动脉狭窄13例、颅内动脉狭窄12例;实验组男35例,女21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2.19±4.34)岁,病因:急性脑梗死15例、颈动脉狭窄16例、颅内动脉狭窄13例、锁骨下动脉狭窄1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护理、生活指导和健康教育。
试验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体为:(1)心理护理:在入院后主动与其交流,评估其心理状况,掌握其职业、性格、年龄、焦虑等相关信息。根据患者的心理特征对其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鼓励其宣泄内心的真实感受,建议其保持良好的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2]。(2)健康指导:在与患者交流时,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掌握疾病知识、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同时,告知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指导其消除负面情绪的方法[3]。(3)放松训练: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卧床放松训练,引导其放松身心,良好的控制心理。建议其通过听音乐、深呼吸、散步等方式改善心理状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脑血管介入患者焦虑评分: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焦虑状态,满分为60分,评分在5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40~49分为中度焦虑,25~39分为轻度焦虑,25分以下为正常,得分越高则焦虑心理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S A S评分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AS评分情况(±s,分)
表1 两组患者SAS评分情况(±s,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试验组 42.26±7.48# 17.31±5.53*对照组 42.29±7.51 32.85±6.6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脑血管病为临床非常多见的老年疾病,主要是一组颅内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脑组织损害疾病,同时介入治疗在脑血管病治疗中作用显著。介入治疗时将导管穿入病变部位,借助试剂药物的药理作用消除颅内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发挥治疗脑血管病的效果。脑血管介入治疗在临床应用的经验非常丰富,该技术相当娴熟,但老年患者不了解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法,因而会出现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甚至抵触脑血管介入治疗,影响脑血管介入的治疗效果,不利于患者自身的健康。
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消除术前的焦虑,提高其战胜疾病的治疗自信心,同时增强其介入治疗和脑血管疾病知识。通过放松训练缓解负面情绪的刺激,增强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提高临床护理的服务水平和护理质量。本研究显示,在护理干预前两组的焦虑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护理后试验组焦虑评分为(17.31±5.5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85±6.62)分,提示心理护理干预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更高。
由此表明,针对脑血管介入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帮助其显著降低焦虑评分,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1] 丁 岚.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脑血管介入患者术前焦虑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3(02):129-130.
[2] 伍秀娟.心理护理干预在介入治疗脑血管患者术前焦虑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17,24(07):807-808.
[3] 冯玉华.脑血管术前介入心理状况调查及护理干预措施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2):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