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8-04-23李爱萍马益敏朱小兰
李爱萍,陈 震*,马益敏,张 程,朱小兰
(扬州大学附属泰兴市医院,江苏 泰兴 225400)
在社区居民的生活中,高血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1],与心脏病、肾脏疾病以及多种脑血管疾病之间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2]。在全范围内具有25%比例的心血管疾病、54%的脑卒中疾病患者以及47%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都具有高血压现象[3]。高血压的发病率与致残率以及死亡率都比较高,同时在治愈、控制以及知晓率上又比较低。因此应当加强对患者高血压风险的认知,采取防范措施,促进患者血压保持平稳状态,并降低由此引发的各类并发症。由于经济文化及用药传统的差异,不同地区人群高血压的控制情况并不相同。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地区的高血压特点,以采取更好的应对策略,本文对本地区的高血压控制情况进行了相应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分层采样的方法选取泰兴市城区8个社区内高血压居民5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66例,女234例;年龄31~78岁,平均年龄(46.8±14.7)岁;病程4~21年,平均病程(12.37±6.54)年。所以纳入患者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并经泰兴市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调查员对患者进行动态血压测量之前,首先对其进行严格的测量方法培训,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调查项目包括健康情况、教育程度、具体年龄、居住条件、经济情况、家族病史、个人疾病历史、血压测量情况、饮食情况、用药情况(包括用药依从性以及是否根据血压变化调整不同药物或改变剂量大小)、吸烟饮酒情况等。运用24 h血压动态监测仪静息血压对社区居民的血压情况进行测量记录,在安静状态下测量三次,取其中的平均值[3]。在患者血压动态变化的监测上使用的是Viridia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设定白天每隔1 h,夜间每隔两个小时进行血压的测量,包括舒张压与收缩压的记录。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实验中记录的指标主要有舒张压、收缩压等,并对居民的血压控制行为进行分析,分析其影响因素。在血压控制方面,收缩压即SBP控制在140 mmHg以下,舒张压即DBP统计的是在90 mmHg以下。用药规律的判断标准是能够根据血压变化遵照医嘱进行药物的服用和调整,一年内没有出现自行停止药物服用的现象[4]。饮酒的判断标准是居民从不饮酒或者已经戒酒。吸烟的判断标准是戒烟的年限大于半年或者是从来不具有抽烟行为。运动指的是能够进行有规律地运动[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在血压控制上不同年龄人员的对比
在临床评价指标方面两组数据的对比分析,在年龄分布上来看,年龄超过65岁者的血压控制情况优于年龄<65岁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在血压控制上不同年龄人员的对比分析(±s,mmHg)
表1 在血压控制上不同年龄人员的对比分析(±s,mmHg)
年龄 收缩压 舒张压<65(n=203) 141.71±18.23 87.56±14.59≥65(n=297) 138.21±18.11 78.98±14.71 t 2.117 6.426 P<0.05 <0.05
2.2 在血压昼夜节律因素方面比较
为了对血压昼夜节律因素方面的影响因素做回归分析,可以设置相应的因变量与自变量,因变量为组别,自变量为年龄、患者冠心病情况、脑卒中、夜间SBP、血浆尿素氨以及夜间DBP等,对其进行有序结果的比数分析,见表2。
表2 在血压昼夜节律因素方面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3 在血压控制相关行为方面的对比
社区居民血压控制的影响因素包括患者饮食正常与否、遵医用药情况(用药依从性和是否调整用药)、饮酒情况、吸烟情况以及运动情况。不饮酒者控制率高于饮酒者,未运动者控制率比规律运动患者要高,具有不良饮食习惯者控制率比饮食习惯良好者要高,抽烟者控制率比不抽烟患者要低,遵医用药者控制率比不遵医用药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在患者不良反应的指标上主要包括了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以及心前区疼痛等,应当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以降低和减缓后期的并发症的发生,提升高血压居民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舒适度。
表3 在血压控制相关行为方面的对比分析(n)
3 讨 论
高血压是目前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4],对心脑血管疾病产生了很严重的影响,在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下,人们对高血压的认知、饮食习惯、生活作息以及是否根据血压变化及时调整不同药物或剂量等对健康问题产生了很大威胁。应当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促进高血压人员血压的有效控制[5]。个体血压在白天与夜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白天与黑夜具有不同的周期性表现特点,整体表现特点是在白天血压比较高,晚上血压相对下降的特点。因此应当提高高血压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并根据测量血压变化对个体使用的药物剂量、是否对症用药等方面充分调整,最大可能地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30/80左右的状态,以保持血压的平稳。根据晚上血压下降的不同分为杓型血压与非杓型血压。下降幅度超过10%及其以上的称之为杓型血压,低于10%的称之为非杓型血压[1]。社区高血压居民应当及早发现自己是杓型血压还是非杓型血压患者,并进一步根据医嘱及时针对性用药,显得非常重要。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高血压控制情况特异较大,在陈震,蒋益波,孙欣,等著的《非杓型血压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对于杓型血压与非杓型血压以及不同地区居民的血压情况进行了论述。本地区处于中国发达地区的城乡结合区,其血压控制特点与城市及农村均有不同。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在社区居民高血压的影响因素上主要包括了以下因素:1.社区居民缺乏对高血压疾病的充分认识,从而没有足够重视血压控制[6];2.年龄,当患者的年龄<65岁的时候,往往缺乏对事物的正确认知,从而在作息上以及遵医用药的控制意识比较低;3.教育程度,教育程度会制约居民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包括对于社区分发的教育手册的理解上[7];4.社区服务工作的宣传,在社区居民高血压动态的发展上与社区服务工作的宣传之间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当健康教育宣传不到位的时候,人们往往对于高血压的防范以及并发症的进一步认识不够,从而在日常的生活行为和用药过程中出现了比较多的容易升高血压的行为,增加了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进一步认识本地区高血压的现状,有助于更有针对性的采取高血压防治措施,提高高血压的治疗效果[8]。
[1] 陈 震,蒋益波,孙 欣,等.非杓型血压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心脏杂志,2014(2):154-156.
[2] 徐俪烜,肖 霞,吴锡南,等.昆明市社区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1):70-72.
[3] 曾新颖,张 梅,李镒冲,等.中国2011年城乡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现状及其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5):612-617.
[4] 贾 蓓,张志辰,张允岭.北京市丰台区部分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5(4):295-298.
[5] 孙中莉.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影响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5):68-70.
[6] ARTHRITIS & RHEUMATOLOGY Volume 69,Issue S10,October 2017,Pages:1-4481,Version of Record online:27 SEP 2017,DOI:10.1002/art.40321
[7] 2016 ACR/ARHP Annual Meeting Abstract Supplement ARTHRITIS & RHEUMATOLOGY Volume 68,Issue S10,October 2016,Pages:1-4550,Version of Record online:8 NOV 2016,DOI:10.1002/art.3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