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阳关三叠》看唐代音乐审美情趣

2018-04-23郭凡莉

黄河之声 2018年3期
关键词:阳关三叠大曲曲子

郭凡莉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朝代之一,它的经济、文化都盛极一时,在唐朝后期出现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在这样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一大批文人出现带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中国诗歌的创作进入峰时期,出现一系列著名诗人如李白、王维、杜甫、李贺等等。他们所留下的诗歌使后人有着无限遐想。唐代诗乐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由乐定词”二是“依词配乐”阳关三叠便是“由乐定词”的代表作。

一、阳关三叠由来

《阳关三叠》为一首古琴曲,是根据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艺术歌曲。这首诗是王维的晚年之作,当时的唐代进入安史之乱时期,早已不似以前的繁荣昌盛。作者的好朋友即将远走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加体现作者不舍之情。当时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经济大幅度衰退,唐朝的辉煌一去不复返。王维的这首诗符合了当时的背景,有时候人们只能通过唱歌来发泄自己心中苦闷情感。这首诗一共28个字,作者通过这28个字表达出深深的不舍之情,从侧面体现出作者在文学上的极高造诣这首诗出现后与广大人民产生了共鸣,这诗唐朝有着很高的传唱度,经过不同的人为他谱曲,逐渐演化为我们所见到的样子。

二、文学构成

由于唐朝前期经济繁荣,还有着对外开放的政策、文化上兼容并蓄、社会风气开放。这些都使得唐朝有着多元开放的社会风尚,他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别国文化。整个国家全国上下对文学艺术有着极大的包容度。由于统治者对音乐的喜好,大力提倡音乐并且当时还建立专门的音乐机构,使得举国朝野普遍喜爱音乐。音乐大幅度发展不局限与之前清商大曲。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道“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戌词”说明它和唐大曲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汉魏时相和大曲已是比较完整的歌舞大曲,唐朝前期国力强盛各国人民竞相进贡。当时“胡风盛行”带入外来音乐形式,发展到歌舞音乐的更高阶段,当时几乎每首曲子都有唐大曲的存在。这首曲子在改编中也引入进唐大曲的形式。跟之前的曲子相比节奏相对复杂,旋律也有了起伏。每个乐段使用“重尾”手法,每段最后的旋律都是一样的,“遄行,遄行,长度越渡关津”只是词不一样。在当时唐朝,这首歌有着极高的传唱度,一方面说明这首诗符合当时社会背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民的审美。这首诗歌浅而易懂,能够直白的表现出内心的想法,王维用着较普通的文字将这首诗组合起来,这句“渭城朝雨伊轻尘,客舍青柳色新”作者借用当时的环境,杨柳为离别的象征,更加渲染气氛。经过王维的组合使普通的字眼变得更加能够体现作者的不舍之情。如“历苦辛 历苦辛 历历苦辛宜自珍”。通过这几个字直到现在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苦闷。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同时影响着音乐,唐朝历经大起大落有表达辉煌的唐大曲后期也有表达对生活苦闷的曲子。后期也出现了这首诗歌出现不同的版本,但是这首曲子的曲调核心从没有变过。之后的朝代这首诗歌有着极高的传唱度,现在它已成为离别的象征。只要有离别的场景,不少人都会产生共鸣。即使这首诗歌产生在几百年前,我们还是可以产生共鸣,能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深深的不舍之情。从这首诗歌可以体现出诗与歌的集合,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艺术的极高追求,将文学和音乐很好的融为一体,为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留下浓厚的一笔。

三、音乐构成

《阳关三叠》全文采用442434拍,行板,已商调式为主,全文一共分为4部分。大体上是由相互反复的三段加一个尾声构成,三段之间的变化都在后一小段。由一叠到三叠逐渐递增,二叠在一叠基础上变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辅相仁”。

一叠

二叠

三叠在二叠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大的变化,从调式方面治理从羽调式过渡到商调式,更加推动整体的氛围,使整体氛围到达高潮。与尾声的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尾声氛围更加冷清,悲凉。尾声代表感情的结束,同时也代表着调式的归结。

从旋律走向来看采用中国最为传统的结构“起承转合”,三叠每个基本由18小节为一叠,在第一叠中从“渭城朝雨浥轻城到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句的旋律为典型的“起承转合”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符合当时大众阶层的审美,旋律朗朗上口,相对应传唱度提高。在不断地传唱过程中,一些市民艺术家加入自己的想法,更加深刻的体现出作者对友人的不舍。随着音乐进一步展开,“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

旋律比之前更加跳跃,刚开始两个八度大跳,将氛围推上高潮,节奏上又加入切分和符点节奏。不得不佩服经过市民艺术家对旋律的改动,这句对整个曲子起到点睛作用,表现出对离别的内心翻疼之情。尾声渐慢渐弱,让人回味无穷。

四、音乐审美

在音乐审美中,音乐与情感,也就是音乐心声关系的问题,是从古至今所研究的问题。在唐代众多音乐中,最广传于世的就是这首曲子,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它与当时某种情感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当时那个战乱时期,这首曲子呼应了大众的心声,他们离开家乡,与亲朋好友离别,伴随着一种伤感之情。在这样的环境中,这首曲子广为传播,传播幅度相当之大,从侧面反射出音乐与心声的融合。同一种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个并非是音乐所给的而是人们自己体验出来的,在一个社会中,人们分为不同的阶层,但却引起同样的共鸣。这得归功于同样的社会环境带给人们的体验,有些人妻离子散,有些人从巅峰跌到了低谷,经过社会的动荡,恐怕心也已经随着去了,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审美,让感情与音乐产生更好共鸣。如果当时没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恐怕也流传不下这么经典的曲子。从听觉上来看,对于美的事物来说,人们都是持有欣赏的态度来看待他。人们的听觉审美可以进行大范围的广传,大家口耳相传,在传播中不断完善它,使得更加朗朗上口,更偏向于大众听觉审美。在审美主体中,内心产生、获得的情感最为重要。当听到一首乐曲中,人会自然而然的内心世界产生变化。当唐朝人民听到这首曲子,自己的记忆会随之而来,不同的情绪便会涌上来,激发人们创作的灵感,将自己的情感带入这首诗中,符合人民大众审美。看到作者所写得词眼前仿佛出现一幅极美的画作,以边地的景色为背景,烘托出作者的情感。经过岁月的不断蹉跎,版本出现很多,结构有的也有变化,但此曲的主要曲调几乎一直没有变过。在历史的长流中,这首乐曲的保存为我们中华音乐文化留下浓厚的色彩。

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上来说,将古人留给我们无限的瑰宝,我们如今在这个社会上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财富将其发扬光大。为今后的艺术之路添上精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阳关三叠大曲曲子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两宋大曲异同考
唐雅乐大曲存辞考略
有风吹过
吹曲子
“阳关三叠”怎么唱?
貴州大曲
貴州大曲
声乐作品《阳关三叠》的音乐文化
公园那边有人在吹萨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