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作用分析

2018-04-23王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7期
关键词:肢体缺血性神经功能

王梅

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危急重症, 在脑卒中患者中的构成比较高, 被认为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缺血性脑卒中起病迅速, 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在我国, 每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约为96/10万~140/10万, 其中>75%的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死亡率约为45/10万~90/10万, 可知该病对我国居民的整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均具有严重的危害[1]。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是在尽可能在发病早期对患者实施一系列护理服务以促进康复, 符合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需求。鉴于此, 本研究特借助随机对照试验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 每组46例。常规组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60~89岁, 平均年龄(71.4±6.9)岁;合并症:高血压32例、糖尿病25例、高脂血症14例。干预组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60~87岁, 平均年龄(71.2±6.7)岁;合并症:高血压30例、糖尿病24例、高脂血症1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 包括配合医生治疗, 遵医嘱用药, 提醒患者本人及家属注意事项等。干预组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如下。①在入院12 h内快速、精准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制定整体康复护理计划, 同时对家属实施完善的健康教育指导, 提醒家属再给患者准备饮食时避免刺激性食物, 并主动与患者沟通聊天, 告知患者为其制定的系统化康复干预方案, 征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②入院12~24 h对患者的病情变化严密监测, 提醒患者尽量活动肢体, 如果活动不畅, 在患者能承受的力度下进行被动活动, 上肢臂尽量保持外展, 肘和腕关节伸直保持同一个平面, 手心朝上并分开掌指关节, 将软枕放置在患侧臀下避免压疮, 保持下肢在中立位置, 使得脚背和床面保持垂直位置,每2小时辅助进行翻身, 并尽可能抬高双下肢进行活动锻炼;将患侧腿部微屈, 尽可能外展肩关节、腕关节和肘关节, 预防垂腕现象;对患者实施重复经颅电刺激, 并进行实施按摩,采用认知行为干预方法改善其神经功能;③入院24~72 h对患者全面开展功能康复训练, 指导完成床上大小便、床上移动和桥式运动, 掌握内旋肩关节、内收健侧上臂, 等到肢体功能有一定恢复后可在支具的帮助下下床活动, 逐渐从人工辅助过渡到康复器械辅助进行步态训练, 效果良好者鼓励尽早独立行走并独立穿衣、吃饭、梳头发等。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以护理后康复知识认知情况、护理前后NIHSS评分和BI评分为观察指标, 其中康复知识认知情况采用百分制问卷调查后评定, 分为优(>95分)、良(80~95 分 )、中 (60~79 分 )、差 (<60 分 );NIHSS 总分 42 分 ,评分越高认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BI总分100分, 评分越高认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后康复知识认知情况对比 护理后, 两组康复知识认知情况分布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优良率远高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后康复知识认知情况对比[n(%), %]

2.2 两组护理前后NIHSS评分和BI评分对比 护理后, 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 BI评分均高于护理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NIHS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BI评分均高于常规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NIHSS评分和BI评分对比(±s, 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NIHSS评分和BI评分对比(±s, 分)

注:与护理前对比, aP<0.05;与常规组对比, bP<0.05

BI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t P 护理前 护理后 t P干预组 46 32.3±3.9 11.4±2.3ab 31.307 0.000 37.8±5.5 68.3±6.0ab 25.415 0.000常规组 46 32.0±4.1 17.2±2.6a 20.676 0.000 38.2±5.7 61.1±6.1a 18.604 0.000 t 0.360 11.332 0.343 5.707 P 0.720 0.000 0.733 0.000组别 例数 NIHSS评分

3 讨论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较高, 再加上身体机能衰退、认知功能退化等原因, 使得其日常生活能力被显著削弱,甚至有很多患者在发病后很长时间内乃至终生都无法生活自理,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研究表明[3], 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唯有在发病早期患者坚持进行康复锻炼, 才能促进肢体功能的快速恢复,改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质量。

本研究中, 干预后康复知识认知情况优于常规组, 且护理后干预组NIHSS评分低于护理前和常规组护理后, 干预组BI评分高于护理前和常规组护理后(P<0.05), 提示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对于相关康复知识的认知情况, 减轻神经功能缺损, 提升日常生活能力。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提倡在发病12 h内便快速实施康复护理, 通过对患者的病情快速、准确评估制定系统化的康复干预方案, 并在12~24 h内进行初步的康复干预锻炼, 同时注意配合临床医生的治疗工作, 预防相关并发症, 在24~72 h内给予全面的康复干预训练, 逐渐增加训练量, 并从被动过渡到主动, 从床上被动训练过渡到下床主动活动, 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因而有利于提升日常生活能力, 增强肢体运动功能[4]。

综上所述, 建议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不仅能够改善康复知识认知情况, 并且还可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提升日常生活能力, 临床借鉴与推广的价值较高。

[1] 岳春华.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的影响.江苏医药, 2015, 41(3):369-370.

[2] 徐艳, 于江, 夏琰, 等.三期十步法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 2015(18):1695-1697.

[3] 车振兰.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 13(A2):335-336.

[4] 罗宏丹, 刘水红.二级预防护理干预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 19(2):299-302.

猜你喜欢

肢体缺血性神经功能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肢体语言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