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急救模式应用于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效果观察和安全性评价

2018-04-23郑巧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7期
关键词:左心心衰急性

郑巧文

急性左心衰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其具有病死率高、病情凶险、发病速度快、严重损伤患者的身体等特点[1]。急性左心衰患者一般都伴随着端坐呼吸、咳红色泡沫样痰、呼吸困难和发绀, 而且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因昏迷而导致死亡,基于这些特点相关专家预测不久的将来心血管疾病将会成为首要死亡原因[2]。一般来说如果能在急性左心衰患者发病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 其存活率以及治疗后康复效率都会有很大的提升。院前急救模式是目前最理想的一种护理模式,该模式下要求医护人员接到电话时立即出车, 到达现场后即刻掌握患者的相关情况, 迅速做出判断, 使用合理的急救药物稳定患者的病情。本文选取6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分析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接诊的6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30例。研究组中女12例, 男 18例, 平均年龄 (66.5±15.5)岁;其中糖尿病2例, 肺部感染2例, 高血压13例, 冠心病6例, 心肌炎2例, 风湿性心脏病5例。对照组中女16例, 男14例, 平均年龄(67.4±14.6)岁;其中糖尿病有4例, 肺部感染2例, 高血压10例, 冠心病4例, 心肌炎4例, 风湿性心脏病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时都应用常规急救措施。研究组在应用常规急救措施前要实施院前急救:①救护车接到患者时,救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临床表现做出正确的诊断,进行最合适院前急救, 同时要注意保持患者处于坐位的姿势, 不过对于昏迷的患者要保持平卧姿势、进行吸氧处理[3]。如果患者的情况很不乐观, 需要给患者施予药物进行急救,如对于轻度休克的患者可以使用静脉推注呋塞米30 g和吗啡5 g的方法, 严重休克的患者还要静脉滴注硝酸甘油[4]。②在回医院的途中, 为了更好的了解患者的情况, 要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③抢救患者的医护人员应该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小组人员, 其风险意识和专业水平都应较高, 同时急诊室的相关设备要每日进行消毒确保处于可用状态。对于对照组,只需要对到达医院后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急救。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呼吸困难、发绀、强迫坐位)。

1.4 疗效评定标准[5]显效:左心衰患者经过治疗后, 没有出现发绀、呼吸困难等情况, 且血压、心率、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处于正常状态;有效:左心衰患者经过治疗后,发绀、呼吸困难等情况有明显的改善, 血压、心率、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与正常状态的差距不大;无效:左心衰患者经过治疗后, 强迫坐位、发绀、呼吸困难、等情况没有明显改善甚至加剧, 血压、心率、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也没有改善;死亡:左心衰患者的心跳、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消失。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院外急救过程中的院前急救是急诊处理的第一环节, 但是就目前而言, 全球还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转运顺序和处理措施[6]。从临床角度而言, 急性左心衰病会使患者进入心源性休克, 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在医护人员接触到患者的那一瞬间, 就要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7]。院前急救优点如下:①院前急救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实行最有利的救治, 稳定患者的病情, 避免恶化;②院前急救能对患者进行药物救治, 可以避免出现心源性休克。各方面因素使心肌收缩力下降, 使心脏的承载处于超负荷、肺循环处于压力较大的状态是急性左心衰的主要成因[8,9]。急性左心衰病症的发病迅速、病情恶化迅速等特点, 对其的急救措施必须是第一时间的, 就客观角度来看对急性左心衰患者进行救治的最佳时间是将患者运回医院的这段时间。对急性左心衰患者进行院前急救不仅可以给进入医院后的救助提供便利, 还可以减少患者的疼痛感, 对患者的恢复也有很大帮助[10]。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的7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的8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说明了对急性左心衰患者应用院前急救模式是正确的选择。

综上所述, 对急性左心衰患者应用院前急救模式, 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 也提升了急救安全性, 适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 黄穗霞, 杨贞文, 曾育辉.急性左心衰竭院前急救模式应用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 27(14):88-89.

[2] 薛文成.不同院前急救模式应用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32):137-138.

[3] 钟伟钦.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疗效观察.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11):132-133.

[4] 闫丽.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观察.中国伤残医学, 2015, 23(20):88-89.

[5] 米久明.不同院前急救模式在急性左心衰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1):124-125.

[6] 马坚.不同院前急救模式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22):165-166.

[7] 陈静清, 潘艳 , 易天江.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竭救治的疗效影响.中国伤残医学, 2015, 23(8):129-130.

[8] 李刚, 张希州.不同院前急救模式在急性左心衰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 24(12):28-29.

[9] 许湘, 杜斌, 蔡榕.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临床分析.当代医学, 2017, 23(19):75-76.

[10] 王智慧.分析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影响.中医临床研究, 2017, 9(6):30-31.

猜你喜欢

左心心衰急性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包炎1例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急诊抢救的护理干预措施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慢性左心衰竭冠心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左心衰竭如何用药治疗
糖代谢异常不同阶段对左心结构及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