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氯地平联合比索洛尔治疗舒张期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2018-04-23吴肖萍李连珠廖君妃梁东华赵雁翎卓名
吴肖萍 李连珠 廖君妃 梁东华 赵雁翎 卓名
舒张期高血压是指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 测定收缩压(SBP)<140 mm Hg, 同时DBP≥90 mm Hg, 出现异常增高的原发性高血压[1], 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在临床实践中治疗DBP增高较SBP增高更难以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氨氯地平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舒张期高血压, 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4年10月~2017年5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的舒张期高血压患者76例, 符合通过3~6个月生活方式干预, 血压值仍为SBP<140 mm Hg同时DBP≥90 mm Hg。排除标准:①患有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器质性心脏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严重疾病者;②正在服用降压药物者;③既往有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死病史者。76例患者中男52例, 女24例;年龄45~70岁, 平均年龄(47.6±5.3)岁;病程1~6年, 平均病程(2.5±1.2)年;治疗前静息情况下HR 76~105次/min, 平均HR(82.4±12.3)次/min。将患者根据血压结果分为A组(100 mm Hg>DBP≥90 mm Hg, 24例)、B组(110 mm Hg>DBP≥100 mm Hg, 34例)和C组(DBP≥110 mm Hg,18例)。所有患者均同意参加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三组患者均予以氨氯地平2.5 mg, 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1.25 mg, 1次/d晨服, 疗程均为12周。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前、第6周末、第12周末血压、HR, 取静脉血监测肝肾功能。血压测定为2次/周复诊, 时间为上午 8∶00~9∶00,待其静坐休息15 min后, 使用医用血压计测量其右上臂肱动脉血压3次, 同时计数 HR 3次, 各取其平均值记录。在第6周末, 根据患者血压、HR情况, 调整氨氯地平为5 mg/d,和(或)比索洛尔为2.5 mg/d, 继续随访至疗程结束。观察患者治疗期间有无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 血压测量DBP下降≥10 mm Hg且降至正常, 为显效;DBP下降<10 mm Hg, 但已降至正常, 或下降≥10 mm Hg, 但未降至正常, 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 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DBP及HR比较 治疗第6周末, A组及B组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C组DB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HR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2周末, 三组DBP及HR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B组和C组HR与治疗第6周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DBP及HR比较(±s)
表1 三组患者DBP及HR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
时间 A组(n=24) B组(n=34) C组(n=18)DBP(mm Hg) HR(次 /min) DBP(mm Hg) HR(次 /min) DBP(mm Hg) HR(次 /min)治疗前 94.1±6.6 84.4±8.4 103.3±5.6 92.6±7.2 112.3±6.2 90.4±7.5治疗第 6 周末 82.2±9.1a 74.7±6.1a 95.5±7.2a 85.3±5.7a 108.5±5.9 79.6±8.4a治疗第 12 周末 80.7±10.2a 70.1±8.9a 92.7±4.2a 84.1±7.0a 89.6±10.2a 75.1±6.0a
2.2 三组疗效比较 A组总有效率为79.2%(显效10例, 有效9例, 无效5例), B组总有效率为97.1%(显效17例, 有效16例, 无效1例), C组总有效率为72.2%(显效6例, 有效7例,5例)。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和C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A组有3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心动过缓, 分别发生在第4、5、7周, 其后将比索洛尔减量后好转;A组、B组、C组出现踝部轻度水肿分别为2、2、1例, 均可以耐受。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临床上单纯DBP升高的高血压患者并不少见, 多数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而忽视或拒绝治疗, 或者部分患者选择单种降压药物治疗, 但降压效果不明显[3]。临床研究显示, 高血压病使用单药治疗仅对50%~60%患者有效, 而在DBP增高的患者中这个比例更低, 多数患者需使用2种或2种以上的药物降压才能使血压达标, 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能起到协同降压效果, 可保护靶器官及减少或抵消不良反应。
单纯DBP升高可能是一种长期精神神不良刺激引起的血压过度反应, 有学者认为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在此过程中起了一定作用[4]。交感神经系统亢进导致HR加快, 左心室射血加速, 射血时间缩短, 心舒张期延长从而降低小动脉血流量。氨氯地平为第三代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对外周血管有高度选择性, 可通过减少平滑肌细胞内的钙离子和钙调节蛋白而具有改善大动脉顺应性、降低血压变异性、降压谷峰比值高等特点, 能有效扩张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 降低血管阻力, 临床上应用广泛。但部分患者单用氨氯地平治疗舒张期高血压难以取得满意的降压效果, 且HR无明显下降,可能是与氨氯地平没有很好改善患者交感神经张力有关[5]。富马酸比索洛尔为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兴奋, 抑制心肌收缩力, 降低心输出量, 减慢HR, 改善压力感受器的血压调节功能等, 使DBP降低[6]。联合氨氯地平服用可以在降压过程中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肾素活性的增高, 从容量及压力负荷方面提高氨氯地平的降压疗效。
在本研究中, 三组患者随着HR的下降DBP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治疗总有效率均>72%, 说明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对于舒张期高血压效果明显。但A组患者HR下降较B组、C组明显, 且3例患者治疗6周后出现心动过缓, 心动过缓可导致心输出量减少, 冠脉灌注减少, 不利于心肌保护。目前对于2级或以上的中重度高血压进行联合降压治疗比较肯定, 但对轻度高血压的治疗有些争议。有研究人员认为联合用药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单用钙离子拮抗剂[7], 但也有研究指出单用β受体阻滞剂也能到达良好降压效果[8]。结合本研究,作者认为对于轻度舒张期高血压不伴有心动过速患者, 使用钙离子拮抗剂, 伴有心动过速患者单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监测HR、血压, 但具体用量、疗程或药物配伍, 仍需进一步研究观察及更大样本量试验证实。
综上所述, 氨氯地平联合比索洛尔治疗治疗中重度舒张期高血压效果良好, 而且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对轻度舒张期高血压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39(7):579-615.
[2] 胡炜, 乔永洁.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对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20):66-67.
[3] 董岩, 姚涛, 孙静, 等.单纯舒张期高血压人群的血压转归和影响因素.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 42(6):520-525.
[4] 冯颖青, 李勇, 张宇清, 等.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应用中的专家指导建议.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3, 14(8):58-66.
[5] 贾坦, 张李军, 战义强, 等.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 41(4):301-303.
[6] 张丽娥, 张岁龙, 魏凤英, 等.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伴左心肥厚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 16(9):1684-1686.
[7] 张建伟, 石振东.左旋氯氨地平联合比索洛尔治疗中青年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疗效观察.中国伤残医学, 2014(3):115-116.
[8] 陈清波.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在中青年舒张期高血压的降压观察.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31):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