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inker中介语僵化现象及对现代教学的启示
2018-04-22韩鸽
韩鸽
摘要: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过程中,中介语的理论研究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无论是早期Selinker等学者关于中介语的理论研究,还是后续学者对的中介语理论的研究,都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话题。而Selinker对于中介语中僵化现象原因的分析,能够帮助学习者调整学习时一定的心理结构,也更能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克服一定的语言学习困难,所以对Selinker的中介语僵化现象研究的分析,也是我们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中介语;僵化;第二语言习得
一、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僵化现象的概念
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在中介语的理论研究体系中提出了僵化现象,他认为僵化现象是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出现的停滞现象。这种现象与学习者的年龄无关,与学习者是否在继续学习也无关。中介语的僵化现象的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回退”现象,就是学习者在早期学习时出现的错误又重复出现。Selinker认为,僵化现象需要特殊指明的是,僵化现象并不会局限于学习者中介语系统的整体情况,他有可能会出现在一个更加细致的语言项目中,例如一个特定的声调,例如一个整体的语音系统。所以selinker认为,僵化现象会发生于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任意一个阶段,同时僵化现象也会产生于中介语系统中的各个层面,例如语音、词汇、语法等。
二、Selinker认为的中介语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关于中介语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selinker認为是因为大部分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激活的是一种“潜在的心理结构”而非“潜在的语言结构”,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认知结构,大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依靠这种潜在的心理结构学习第二语言,因而无法达到母语者的语言水平。Selinker还认为任何关于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都不能解释僵化现象的出现。我很赞同selinker把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原因归结于学习者的心理活动,而非学习者学习时的内部语言结构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僵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潜在的心理过程出现问题,而并非学习者的内部语言系统出现了问题。学习者往往会出现因为母语或本国的社会文化因素等自身的情况,不能够完全融入到目的语的语言环境中去,从而形成心理结构造成的偏误,就会出现中介语的僵化现象,而对于中介语中的僵化现象原因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纠正一定的错误,有助于其对目的语语言的学习。
由于Selinker_认为“僵化”现象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所以Selinker用五个“中心过程”来描述这种“潜在的心理结构”,从而从心理过程分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偏误,甚至是僵化现象的原因。潜在的心理结构Selinker用五个“中心过程”来描述这种“潜在的心理结构”,它包括语言迁移、由训练造成的迁移、目的语语言材料的泛化、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以及第二语言交际策略五个部分。
(一)语言迁移
Selinker认为,语言迁移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母语和目的语的相互作用构成的“跨语言情境”这是产生语言迁移的前提。也就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根据母语的语言规则来表达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思想。二是学习者在接触目的语时产生的语际识别效应。也就是说,尽管学习者的母语与目的语的语意并不同,但学习者仍会两者是相同的。Selinker在分析语言迁移时,认为母语的迁移会对学习者的僵化产生直接的心理影响,但我认为,对于母语的迁移所产生的僵化现象是可以避免的,教师发现学生由于母语迁移造成的偏误现象时,可以用系统的语言规则纠正学生的偏误,学生有时就会造成印象深刻的改正习惯,可以避免一部分的僵化的形成。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点的语言规则,应该进行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的详细对比,让学习者进行自己的理解与语境的运用,这样可以有效的推迟由语言迁移造成的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出现,有效的让学习者了解母语与目的语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让学习者及时的进行区分。或者教师可以进行试卷测验,及时发现学习者的偏误,让它不至于形成中介语的僵化现象,这样就能给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带来益处。
(二)由训练造成的迁移
Selinker在研究由训练造成的迁移时,他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训练方法不当。其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或者教材强调和练习某些目的语规则而忽略一些相对应的规则,从而导致了学习者中介语系统中某些规则的僵化。由于现阶段我们的教学中得教学对象各有不同,那么学习者本身所接触的母语文化也不同,而现阶段我们第二语言习得的教材,并不能实现针对每位学习者的自身情况去设计,教师无法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的教学,那么就肯定会忽视学习者的个别学习目的语的情况,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就会产生僵化。有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水平的不一还会产生目的语训练规则的不当,这也会造成学习者中介语系统中某些规则的僵化。
对于由训练造成的迁移而产生的僵化现象,其实是很容易推辞僵化现象出现的。我们可以通过改正教师的课堂训练错误退后中介语的僵化现象。在课堂训练中,教师必须提前做好充分的训练准备,从各个方面考虑自己进行的课堂训练会给学习者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在目的语规则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习者相对应的时间,让他们表达自己对所学目的语的语法规则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师能够有效理解学习者的对目的语规则的掌握情况。这样就会有效的推迟因训练造成的迁移形成的中介语僵化现象。
(三)目的语语言材料的过度泛化
目的语语言材料的过度泛化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将某一目的语的规则推广到超越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外。例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所学的目的语知识的规则推广的过于广泛,例如"一个书",这就造成了中介语系统僵化。
Selinker认为,形成泛化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对目的语规则的错误概括;二是对目的语规则掌握的不完整;三是不了解目的语规则的适用条件。在我看来,目的语语言材料的过度泛化有时会是教师对语言规则教授不正确,或是没有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造成的。有时也会是学习者自己在学习目的语规则中对语言规则的不正确的推测造成的。我个人认为,关于目的语材料的过度泛化的研究,是最难推迟僵化现象出现的。因为根据Selinker的观点,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在相应的时间内出现泛化现象是正确合理的。也就是说,学习者在相应的时间出现泛化的情况是完全正常的,但超过了相应的时间断,那么泛化就会形成中介语的僵化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的发现学习者合理应用泛化的时间段。同时也要要求学习者对目的语语言规则的合理掌握,所以教师和学习者要共同调整心理学习结构。
(四)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了了解学习问题所采用的策略。其中的一种策略就是简化目的语的规则系统。例如学习者在习得目的语的过程中,由于语法时态等过于复杂,与自己的母语相差甚大,那么就会出现语言学习者将部分的语法规则都运用成一种规则,从而就造成了中介语的僵化现象。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训练过程中,要及时的纠正学习者过于简化目的语语言规则的情况,让学习者有效的提升自己所学的目的语知识的语言规则,不至于形成目的语语言规则的停滞情况,从而有效的推迟中介语僵化的现象。
(五)第二语言交际策略
第二语言交际策略是指学习者用目的语表达意义遇到困难时采取的策略,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交际问题。但在交际过程中,学习者会不在乎语言规则的正确与否,这需要教师多接触学习者的日常生活语言,碰到他们的语言规则出现错误时,要及时的提醒与纠正,达到有效的推迟中介语僵化现象的效果。
Selinker认为其中的前三个过程是中介语产生的直接因素,而后兩个过程则属于另一种类型的心理过程,Selinker称之为“策略”。我认为,在中介语僵化现象的研究中,前三个过程都是中介语僵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中介语僵化现象中是主要的原因,后两个过程属于中介语僵化现象形成的两种类型的心理过程。Selinker把中介语僵化现象归结于心理学论。
三、对教学的启示
(一)教师要对目的语规则进行有效的训练
在教学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对目的语规则进行体统和有重点性的总结和提问,有助于学习者便于记忆和使用。教师在进行目的语规则教学时,也应该结合有效的训练,便于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语言规则的掌握情况。减少学习者目的语语言材料的过度泛化情况,同时也减少语言迁移的情况。教师在进行目的语规则教学时,还要注重学习者对目的语语言规则在交际情况方面的使用。
(二)教师要注重对学习者兴趣的培养
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时通常会产生一种逆向心理,他们对不同于自己母语规则的语言会产生一定的排斥。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尽量去减少学习者母语的语言规则对学习者的影响,教师应该营造一种良好轻松的课堂氛围,不要让学习者产生一种学习负担,并且能够让学习者进行轻松的交际训练,课堂不宜过难,要有效的推迟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出现。
(三)教师要有效布置学习者的课后任务
教师在目的语课堂上的教学非常重要,但课后对学习者学习任务布置也同样重要。教师对学习者的课后任务应该能够充分的提现学习者在课堂上所学的语言规则的掌握情况,并且能够及时的反应目的语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但又不能让学习者产生厌倦心理,这就要求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应该适量并且难度适宜。课后任务应该能够使教师和学习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随时让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的语言规则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任务,教师就能够及时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从而减少学习者的偏误情况,也就退后或是减少了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发生。
(四)教师要注重与学习者的平时交际
作为目的语教学的教师,不应只注重学习者课上的目的语语言规则的培养,更应该在课后和平时生活中跟学习者多交流。培养学习者对平时目的语社会交际语感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向学习者输入目的语的相关文化信息,让学习者培养目的语的语感,和了解相应的文化知识背景,在学习者的日常生活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和纠正学习者对目的语语言规则的掌握情况,这样就可以有利的推迟或者是避免中介语的僵化现象的产生。
四、结语
Selinker的中介语系统是我们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研究,其中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僵化现象是大多数学习者不能够真正习得第二语言的原因,那么通过对Selinker的中介语僵化现象原因的分析就可以让我们能够有效的推迟或者是避免学习者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发生。但Selinker只认为“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的一种机制。他认为的僵化的产生是一种心理机制,但后续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例如生理角度和文化角度。但通过Selinker的心理机制,我们就能分析出现在我们目的语的教学课堂的缺陷,但有些情况仍难以实现。根据对Selinker的中介语僵化现象的研究,我们应该在我们的目的语教学过程中,及时的进行反思来有效的推迟和阻止学习者僵化现象的产生,提升学习者的学习目的语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