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意外收获”突显课堂本质
2018-04-22黄惠英
黄惠英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实施,让我们感受到未来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必将变得更加理性化。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重表象轻本质、重活动轻经验、重结果轻提炼的浮华现象,从而忽视了小学数学学科的本质化的课堂教学。当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时,教师能否随机应变,怎样在短时间内想出对策并巧妙地加以引导?从而使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转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给课堂带来“意外收获”,怎样才是小学数学课堂的本质化教学呢?
一、课堂教学科学化:让“意外”在精彩中绽放。
数学课堂的研究对象是形式化的思维材料,整个数学课堂是一个形式化的思维体系。在教学中,客观事物的颜色、材料、气味等方面的属性都被看作非本质属性而被舍弃,只保留它们在形状等方面的共性。当课堂教学中出现教师预料之外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如何用好预料之外的资源,使它产生更大的成效,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对称》一时,课堂上我出示:三个平面图形并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判断下列平面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生1: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对折后梯形的左右两边正好完全重合。
生2:他说得不对,等腰梯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可他说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1:(指着自己手中的梯形)我说的是这个梯形,它本来就是等腰的啊。
师:(向着生2)你的意思是,如果不是——
生2:如果不是等腰梯形,就不是轴对称图形了,比方说这个梯形就不是。
师:是的!这位同学从这一个梯形联想到了所有的梯形,虽然这个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梯形都是轴对称图形。还有吗?
……
本节课我敏锐地发现第二个学生的“等腰梯形才是轴对称图形”这句话背后的信息,采用了“放大”的策略,并及时地追问、评价、分析。教师的“小题大做”,不仅激发了第二个学生的学习激情,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更能突显数学课堂的本质。
二、课堂教学深入化:让“非预设(意外)”的生成在教学中精彩运用
非预设性生成资源是指教师预设之外的生成,是在教学动态进行的过程中随机生成的,它不是预先计划和设定的产物,具有非预见性、偶发性、开放性、新颖性等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生成的出现,才呈现出学生学习的“原汁原味”,使教学过程更加精彩与充满魅力,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心里要有学生,要理解学生的想法,宽容学生的错误,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想、敢做、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论。比如可以经常这样鼓励学生:“不要怕出错,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只要你勇敢地站起来说,不管对与错,都应该值得骄傲。”等
2.恰当处理,有效运用是关键
学生的思维灵活各异,生成必定是“五花八门”。怎样才能让生成资源最大程度服务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呢?我整理几种方法与策略。
(1)“横刀拦截”法。如有时学生不能很快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那么教师也没必要让学生一直提下去,而耽误课堂有限的时间。教师可以说:我有一个问题,可以提出来吗?使教学活动及时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延后处理”法。有些生成不属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以先放进问题口袋,以后研究。如在教《认识圆》这课时,教师问:“关于圆你想了解什么?”学生:圆的周长怎样求?圆的面积怎样求?这两个问题都不是本節课所学内容,教师可以这样处理:你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可是要怎样求圆的周长与面积,就必须先了解圆的特点,这节课先来认识圆的特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即时解决”法。有些生成比较简单,即时解决也不会影响教学进程,还能及时消除学生的疑虑,尊重学生的思考。如在教“进位加法”时,观察信息图后,有的学生提出“一共有几个苹果”等这样的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快速口答,同时指导学生怎样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不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还有“牵线搭桥”法、“海川百纳”法等等教师要利用这些方法与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有效运用非预设生成的资源,使非预设与生成有机融合,让动态生成的理想课堂深入化。
三、课堂实践化:让“意外”在实践中“收获”
实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最直接的效果是获取数学基本活动。而课堂教学是一项蕴含着大量确定性因素的极其复杂的活动,对教师极富挑战性。“尽善尽美”的课堂生活可望而不可及,但“让绝大多数孩子过得愉悦而充实‘却绝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在上数学“摸球游戏”这节课时,为了使学生体验到可能性有大有小,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在小组活动完毕,我根据各小组的汇报在统计表上做纪录。到第四个小组汇报时,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第四小组的袋子里边有6个黄球、4个白球,他们摸10次球的结果是白球7次,黄球3次。他们小组据此认定别的小组总结的“什么颜色球多,摸出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就大”这个结论是错的,尽管其他小组表示强烈“抗议”。事先我曾考虑到这个小概率事件有出现的可能,但心存侥幸的我并没有做好“迎接”它的准备。怎么办?我打算先听听学生的想法。
生1:因为我们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我们看到的情况就是这样的。
生2:我们第四小组连续摸10次,结果摸到黄球7次,白球3次。不相信的我们又主动摸了5次,结果还是:3黄2白。
师:你们现在怎么看?
生1:我觉得我们这几组的结论应该是正确的,但我感觉第四组的说法也不是没道理。
师:说得非常好!在黄球多白球少时,摸出黄球的可能性不一定就白球的大,而是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如果像第四小组开始看到的那种情况发生了,这是什么现象?
生:很偶然的现象。
师:对。
第四小组的“固执己见”出乎我的意料,若强制性迫使他们“少数服从多数”,看似合情合理,实际却阻碍了他们理解问题的真相,无助于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智慧潜能的激发。通过听第四小组的理由陈述,让大家知道是“眼见为实”的观念对他们的判断发挥了作用,这时我才找到了恰当的应对策略,由此,课堂教学活动有了一个美妙的“转弯”,学生不但能够获得更愉悦的学习体验,而且对知识的建构也跃上了新的台阶。
总之,怎样正确地把握课堂中的“意外收获”?仁者见人,智者见智,也许这样的思考和探讨不会有终结,但是很有必要。也许瞬间的灵感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点、一个侧面,但从中我们能够透析出教育行为背后内隐,这样的课堂上才会生成更多的意外精彩!从而突显课堂本质,促进数学课堂的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