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学生自我对话教育
2018-04-22周宏林
周宏林
巴赫金说:“存在就意味着进行对话的交往。对话结束之时也就是一切终结之日。”是的,不仅人的生存离不开对话,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其实也是对话的过程。以追求人性化与创造性为目的的新课程改革,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对话式”教学逐漸深入人心。在对话教学中,存在师师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而最终的目的是促成学生的自我对话,促进学生的自我知识的建构和能力培养。
学生的自我对话是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教学中对话的高级形态,所谓学生自我对话是指学生自己与自己谈话,自我思想的交流与互动,自我的追问,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在情境中、联想中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对话。
一、在情境中促成学生自我对话
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提供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自我对话,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产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顿悟,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使学习活动成为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思想品德教材和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化素材,这使我们能够把情境融入学生的自我对话中。例如:我在讲授《亲近社会》时,就以现实生活中的一起交通事故,周围有人围观为例,让学生思考,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这么做的收获是什么?这也就让学生身临其境去开展自我对话:在这种情境中有哪些选择,我会怎么选择,这样的选择对我、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学生的思维火花也就熊熊燃烧,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受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的喜悦。此时,渴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格外强烈。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此言得之,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就会通过自我对话去顿悟,培养思维能力、形成知识结构。
二、在联想中深化自我对话
生活与思想品德教材中许多相似的材料和知识点有关联,这就要求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过程中,能够就所提供的材料或看到的现象通过自我对话联想出那些相似的材料,或思考、挖掘已学的知识,把这些相似的内容联系起来,构建材料体系或知识板块体系。如此,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得到充分发挥,又在学习材料与自己的已有知识之间形成实质性的联系。
还以交通事故,周围有人围观为例,在学生做出行为选择并说了相应感受后,我追问围绕材料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在自我对话中放出思维,联想到与本课知识亲近社会,不做“看客”相关的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乐于助人、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学生针对帮助别人的现象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板块;针对材料联想到了扶老人、托举哥、众筹、水滴筹、跳水救人、志愿者活动等社会生活。这样学生在自我对话中通过联想,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学习境界;也构建了材料和知识联结板块体系。
因此学生在联想中深化自我对话,能拓展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灵敏度,培养思辨力,不断提高思想品德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在探究中升华自我对话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自我追问、自我反思的对话实践或探究活动生成知识,这样既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彰显思想品德课的魅力。
例如探究活动:“广场舞”是一种中老年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健身活动,爱好者突破一亿大关。近年来,为图方便,“广场舞”跳到了马路边、小区里。北京市民施某因广场舞音响过大而放出藏獒驱赶跳舞人群遭到非议。而跳舞者也有自己的苦衷:音乐声音太小听不清,动作难以投入……双方之间摩擦不断。遇到这一现象,你会如何劝说?学生们通过自我追问,施某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认识到广场舞者没有考虑他人感受,二者都是仅看到自己的权利,没有履行自己的义务;通过自我反思,认识到在维权时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尊重和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要学会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与人为善;要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等。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自我对话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善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探究性活动中的自我对话,使学生的思维突破框框条条的限制,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通过合理的思维,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总之,哲学家安提斯泰尼认为:自己从哲学中获得了同自己谈话的能力。我们每个人同样能从思想品德学习中获得自我对话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对话习惯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任务之一,一旦学生养成了自我对话的习惯,将激发潜能、唤醒生命、塑造人格,将爆发无法想象的能量!
【本文系江苏省重点资助课题“初中思想品德课自我对话教育”的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E-a/2015/07】